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今日民族》2008,(11):37-38
民族和氏族、部落、种族、国家有何不同?民族这个人们共同体,不同于氏族、部落。氏族、部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们共同体,而民族则是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人们共同体。  相似文献   

2.
试论苗族的来源和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族的来源,过去也有很多人进行过研究,但尚未得出一个比较准确的结论;而苗族的形成问题,研究的人还不多。个人认为,族源和民族形成是有紧密联系的,离开了民族形成去孤立地探讨族源,是很难得出正确结论的。有人说,苗族的族源追得越古老越好。我认为不管是对族源的研究还是对民族形成的研究,都只能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实事求是。民族是何时形成的?恩格斯说:“部落发展成了民族”。这就是说,民族是来源于氏族部落的,但是,氏族部落与民族是有区别的,因为氏族部落是以血缘为纽带组成的,而民族是一些不同的氏族部落在一定范围的地域上逐步形成的。关于民族形成的时间,我看不能有什么统一规定,因为民族这个共同体是不可能一成不变的,在整个历史长河中,民族总是在不断分化融合,旧的民族不断消失,新的民族不断产生。这虽不能说是什么规律,但这种现象,无论在国外,或者在国内,都是极为普遍的。民族形成应该具备什么条件呢?斯大林说: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有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有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状态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斯大林这个意见是针对资本主义民族而言的。在我们探讨资本主义以前形成  相似文献   

3.
五、民族(一)不定项选择题1、民族具有很大的稳定性,这是由于民族具有A.共同的地域和共同的经济生活B.共同的血缘和共同的祖先C.共同的生理特点,如肤色、体型等D.共同的语言和共同的心理素质答:(A、D) 辨析: 本题所考查的知识是“民族的基本特征”。此题要求学生区别原始社会氏族、部落的特征、民族的特征以及种族的特征。B项的干扰性在于用氏族、部落的特征代替了民族的特征。C项则用种族的特征代替了民族的特征。2、在资本主义社会,民族问题是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的。在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在政治上实现了  相似文献   

4.
一、民族文物的界定:民族是一个稳定的人们共同体,过去认为其特征为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和建立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社会发展到今天,这些原生时期的概念已经被事实所突破,很多民族内部语言已经是不再统一了,大分散小聚居的实际,也不再有共同地域的概念了,基于此,经济生活也就极少表现共同的特征,只有那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而形成的心理素质仍顽强的存在着,一度出现的全球性的“寻根热”就突出地表明了这一状况,美国的黑人、苗民、印第安人等就是如此,日本大和民族也如此,在我国也存有类似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论部族     
根据斯大林关于民族形成和民族四要素理论,我把人类历史中的民族共同体划分为三种形态:民族共同体原始形态——部落、民族共同体中级形态——部族、民族共同体高级形态——民族。民族共同体一词的含义,相当于传统广义的民族。部族不同于氏族、部落,也不同于资本主义上升时代形成的民族,但是它与它们共处于民族共同体这个体系中,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属于民族共同体中级形态。在一般情况下,没有它,氏族、部落无发展出路,没有它,资产阶级民族也没有产生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等显著特征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根据斯大林关于民族的科学定义,民族心理素质,是人们在共同的地域上从事共同的生产劳动、经济生活,并在其中以共同的语言交流思想感情,久而久之,逐步形成的表现于共同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上的东西。因而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消失得最缓慢,可以说是民族诸特征中最活跃、最有生命力的持久因素。民族心理素质通常是通过本民族的文化艺术、社会风尚  相似文献   

7.
人类社会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历史上各民族之间,既有密切的交往合作,也充满了矛盾和斗争,正确处理好民族关系,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关于民族的概念  斯大林同志曾给民族下了一个定义:“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  每个民族,都有在它的全体成员中统一使用的共同语言。而民族共同语往往是以某种方言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般使用这种方言的地方,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共同语形成之后,一些…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说:“古代各国的部落都建立在两种方法上:有的按氏族,有的按领土。按氏族特征组成的部落,比之按领土特征形成的部落较为古老,而且前者几乎到处都被后者所排斥……”马克思关于部落建立的两种形式的论述,普遍适用于世界上的各种部落。所谓按氏族特征组成的部落,是指那些建立在氏族血缘关系上的、更为古老的部落,这种部落相当于发达的母系氏族社会。至于按领土特征形成的部落,便是指由不同的父系家族和农村公社依照土地辖区范围的划分所建立起来的部落,这种部落可以称为地域都落或领土部落,这是跨向阶级社会的、世界上许多民族所经历过的部落组织形式。云南省景颇族、佤族解放前的部落酋长制正是这种类型的地域部落。对于景颇族、佤族的部落酋长制的比较研究,有助于对经典作家关于按领土特征形成部落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民族是人类社会一定历史阶段形成的、具有若干特征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这个人们共同体之所以被称为民族,是因为它具有共同生活的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含认同心理)等基本要素和基本特征。而民族的形成和存在,在人类历史发展全过程中,仅属一个历史范畴,有其形成之时期、发展之过程和消亡之时代。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时有分化,时有组合,呈现出民族稳定性的相对状态。民族自其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出现之后,至少有两点表现最为  相似文献   

10.
法律是和国家相伴而生的,中西之间在国家起源问题上一开始就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中国最早的国家是直接从原始社会的民族、部落转化而来的。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就是在一个部落联盟的基础上,由部落联盟首领禹的儿子启破坏了“禅让制,排斥了“法定”继承人伯益,夺取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而建立起来的,自此中国历史上开始了“家天下”的局面。而在西方,国家的起源乃是建立在氏族制度解体的基础上的,具有代表性的古雅典城邦国家就是通过一次次的立法,逐步废除了原来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代之以按地域划分的行政单位而建立…  相似文献   

11.
简论回族的来源和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云 《思想战线》2000,26(2):79-81
回族并非中国境内的氏族、部落发展演变而形成的,而是以多种信仰伊斯兰教的外来人为主,在中华大地上吸取本土其他民族成分逐渐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在回族形成过程中,农业经济和商业经济是其经济基础,使用汉语是其与中国其他少数民族相区别的一个重要特征,而伊斯兰教信仰则是回族共同心理素质形成的首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社区”一词最早来自德国社会学家弗滕尼斯在1887年出版的《社区与社会》。美国学者查尔斯·罗密斯用英文Community表示“社区”,意指公社、团体、共同体。20世纪30年代,以费孝通为代表的一批中国学者,将Community翻译为“社区”沿用下来,表示以地缘关系为基础,人们之间结成的互助合作的共同体,这与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形成的互助合作共同体有显著区别。基于此,农村社区即农村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以共同的利益和需要为基础,通过密切交往而形成的具有较强认同感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相似文献   

13.
试探侗族民族心理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大林说:“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事实上,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作为“民族”的四大特征之一,它是民族特征中最活跃最持久的因素,是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通过民族共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特点以及民族的自我意识表现出来。“当然,心理素质本身,或者象人们所说的‘民族性格’本身,在旁观者看来是一种不可捉摸的东西,但它既然表现在一  相似文献   

14.
民族和国家都是人们共同体,都形成于原始社会崩溃和阶级社会确立的时期,而且都是以共同地域为基础成长和发展的。尤其在单一民族国家里,民族的基本特征与国家某些方面的特点基本上是一致的。如民族语言,同时也就是国家语言;民族共同地域,同时也是国家的版图范围;民族的经济生活就是国家的经济生活;民族的心理素质也就是国民的心理素质。因为在单一民族国家里,民族成员与国民、民族地域和国土一般来说是重合的。说某一民族也即指某一国家,说某一国家也指某一民族。也许因为如此,英语中的nation才既指国家又指民族。然而,民族与国家在形成和发…  相似文献   

15.
既然我们讲广义定义的国学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学术的总称谓,那么,国学就不应该是中国一个地域或一个民族的。这是因为中华文化本来就是对中国56个民族文化的总称,而传统文化也同样是56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民族,按照《辞海》上的定义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中国的56个民族,正是按照这样的定义确定的、这56个民族各自发展,又最终融合为中华民族一个大家庭,各自走过了自己独特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一、民族精神中的“民族”是指国家层面上的“民族” 要弄清楚民族精神这一概念必须先弄清楚“民族”这一概念。斯大林对“民族”的定义是,“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这一定义为大多数学者所公认,是民族划分的基本标准。  相似文献   

17.
斯大林说:“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他在这里讲的是资本主义上升时代形成的民族。根据列宁和斯大林的理论。在社会主义制度中,旧式民族必然要发展成为社会主义民族。但是从民族的四个要素来讲,社会主义不会使民族特征消失,而是它充分发展繁荣的时代。我国是个社会主义国家,国内民族关系已明显地体现着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本文力图从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诸方面来反映并论述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成果及其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8.
评哈尼族族源四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尼族共有125万多人口(据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是我国西南边疆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山居农耕民族之一。但由于历代汉文史籍文献记载较少,本民族又无文字记载可供探研,在其族源问题研究中,学术界观点颇有分歧,各持己见,莫衷一是。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既是一个人们共同体,又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而不是什么永恒凝固不变的东西,也不是光靠血缘纽带维系着的群体;民族有其自身形成、发展、消亡的必然规律和条件。几乎人类世界所有的民族、在其形成、发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的法律观认为,法律并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存在的,而是适应人类社会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在人类的原始社会时期,人们自然地以血缘为纽带而生活在一起,组成以生产资料集体所有为基础的原始公社。当时,氏族是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它既是人们的生产组织,又是人们的生活组织,内部不存在任何具有强制性的暴力机关,因此并无所谓法律。在原始社会,氏族和部落内部,调节人们或社会之间的关系是靠习惯或说习惯规范。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私有制代替了原始社会的  相似文献   

20.
茶是中国的“国粹”。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茶文化。中国各少数民族的茶文化是这一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汉族的茶文化相比,无论是茶的种类,茶的制作,还是饮茶习俗和茶的功能,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是充满生机,极富个性的茶文化。一、少数民族饮茶习俗的起源与传播1、起源据一些学者考证,我国首先利用和生产茶叶的,不是中原的华夏族,而是南方少数民族。陈祖梁、朱自报先生考证了神农氏发现茶叶的传说,认为“神农”是被称为“三苗”、“九黎”的一个生活在南方的氏族或部落,神农氏族或部落最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