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学生流行手机“红段子” 时下.一种“红段子”新兴的手机网络文化正在中学生中流行,成为传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佳方式。它激发学生高尚道德情操。  相似文献   

2.
道德责任,是一个兼具深刻理论意义和重要实践意义的问题。是个体和社会生活世界中的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目前,就我国社会的道德现状而言,道德责任的缺失已成为一个公认的社会焦点问题:就青少年的道德发展状况而言。道德责任的缺失已成为学校道德教育成效低下的一大痼疾。因而,加强道德责任教育。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引导学生树立基本的责任意识.养成对自我行为、社会行为的道德责任,对于规范学生社会生活的良好秩序,对于加强学生道德建设,对于提高学校道德教育的有效性,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道德多元化对我国传统学校德育的影响 1.目标过高.缺乏层次性。一方面,德育目标过高、过于强调“圣人道德”教育,脱离生活实际。德育目标作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面貌的期望,是一种教育设想和教育理想.反映不同社会不同阶段的社会要求,确立在现实基础上又高于现实,但经过努力可以达到。  相似文献   

4.
近期,“官德”成为舆论热词。广东佛山女孩“小悦悦”被车撞伤遭遇路人冷漠、深圳公务员廖天野殴打辱骂父母等事件,再次引发人们对社会道德问题的深思.期待通过加强“官德”建设、发挥官员道德示范作用采引领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中组部有关人士透露,将于近期下发关于干部德行考核文件.针对“德”制定了全面考核标准。包括孝道在内(《南方都市报》11月7日报道)。  相似文献   

5.
论道德需要的逻辑起点——“道德经济人”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需要的逻辑起点是以“经济人”理性为基础。以道德理性为最终目标的“道德经济人”理性。“道德经济人”理性是道德理性的初级阶段。社会转型期.过分张扬“经济人”理性必会加剧道德危机,而过分主张道德理性却又曲高和寡,所以,我们需要建立一条在“经济人”理性的基础上。将道德理性从应然转变为实然的途径,这条途径就是倡导“道德经济人”理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变为公民内在自律、自觉的道德需要.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
胡开明 《党史博采》2011,(12):39-40
“一二·九”、“一二·一六”两次大的斗争高潮,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当局的反动气焰,有力地鼓舞了广大爱国学生和民众的斗争精神,轰动了社会,波及到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北平各大中学生在北平学联的统一领导下,纷纷成立学生救国会等组织,爱国、进步学生的队伍迅速扩大。但同时,矛盾也越来越激化。  相似文献   

7.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道德的力量是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重要因素。鹤壁市高度重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站在建设和谐鹤壁这一高度,从2007年11月开始,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在全市组织开展了“十大道德楷模”评选活动,评出了鹤壁市“十大道德楷模”。这些道德楷模的感人事迹在鹤壁城乡被广为传诵,群众学习先进的热情空前高涨。许多青少年学生到道德楷模单位、家中进行实地学习参观。  相似文献   

8.
杨永 《廉政瞭望》2011,(5):42-43
近些年来,社会道德风气成为人们忧虑的对象,有些人把道德风气不好归结为“市场经济”的结果,但我一直不这么认为。不能说市场经济就必然导致道德的沦丧,只能说“坏的市场经济”有可能导致这种结果。但这是“经济与道德”关系的一个复杂话题,本文不想涉及。我想从“政治与道德”的关系人手,把官德与民德这一与我们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相对比较密切的关系作为切入点,在历史与现实的“语境”中,探讨“官德”与社会道德风气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求贤》2011,(10):5-5
学习“七一”讲话精神,关键是找准实践的结合点。中共天津市北辰区双街镇党委从实际出发.认真学习胡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进一步深化“创十星、评百户”活动,在各行各业树立起一大批道德典型.成为文明乡风的“催化剂”和道德示范的“活广告”,较好调动农村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学习讲话精神,  相似文献   

10.
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孙曦认为,市场经济也是道德经济第一,市场经济的规范性,使道德成为约束经济活动的强制力量。第二.市场经济的竞争性,使道德成为决定企业生死存亡和经济活动成败得失的重要因素。第三,市场经济的公开、公正性,使道德成为经济活动的“天平”。第四...  相似文献   

11.
孙江 《世纪桥》2006,(12):7-9
“和谐”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构建和谐社会是全党乃至全国人民的共同追求。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法治.同样.也离不开道德追求。德与法是社会规范最主要的两种存在形式.一个社会只有在德与法和谐共存.成为社会的共同的必然的需求时.这个社会才是和谐的:德与法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范畴。“德”首先是社会群体的核心价值观是群体的道德理想与精神追求.其次是个体的道德自觉与价值观。人生观.“法”是最基本的社会公德的规范化.秩序化.是人人必须遵守的社会制度与行为准则,“法”源于德而规范公共之“德”.“德”台于法而高于现行之法.并且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指导着“立法”的精神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德与法的关系并不是一种平行发展的关系.而是价值导向与制度保证的关系.是一种具有内在联系的体用关系。在这个体用美系结构中.“德”是根本之“体”.是治道之“本”“法”是制度.事功之“用”.但是.德与法不可偏重一方.应是二者并重.“德可固法法可厚德”,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诚信”之所以成为热门的话题之一,确实在于不讲诚信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实事求是地分析诚信道德的现状,探寻道德生活中诚信危机的表现、危害及其产生的原因,是现代社会呼唤诚信道德、迫切要求加强诚信道德建设的积极回应。  相似文献   

13.
俗话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但不管法这张“天网”如何“恢恢”,总有漏网之鱼;不管法调整的范围有多广阔,总有鞭长莫及的地方。从这种角度来说,凡是法所不及的地方,皆是德治的用武之地,法治不可能完全取代德治,离开道德,不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难以健康发展,而且整个社会也难以稳定。所以,江泽民同志在强调“依法治国”的同时,又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方略。在现代法治社会中法与道德的相互关系究竟如何呢?一、道德与法律的联系1.法律与社会基本道德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法律与社会基本道德都是掌握国家政权的社会集团的意志…  相似文献   

14.
曾经存在着“道德法庭”存废之争。有学者认为,“道德法庭”这种称谓缺乏科学性、规范性,夸大了道德的社会作用,有重现法律虚无主义的倾向,因而建议在媒体和日常生活中取消“道德法庭”这一称谓。而我认为,“道德法庭”不是道德对法律的渗透与左右.而是道德通过社会舆论对当事者形成的一种不是法庭胜似法庭的威慑力。之所以加引号,是因为它不是真正的法庭.只是一种形象的比喻而已。“道德法庭”遵循的是道德原则,它植根于大众的伦理世界.以人数众多与渊源久远而呈现出权威性。  相似文献   

15.
裴毅然 《党史文苑》2014,(10):55-56
1949年解放军进城,全国青年学生唱起《延安颂》,延安在全国青年心目中既神秘又圣洁.令他们无限向往。1949年以后,“延安出身”成为新社会的“入门券”.“延安一代”成为新中国知识界的主导群体。  相似文献   

16.
高峻卿 《先锋队》2011,(12):58-58
近年以来,接连不断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使社会道德成为人们关注议论的重点对象。加上一些交通安全事件,尤其是前不久发生的“小悦悦事件”,更是让社会道德处于风口浪尖上。  相似文献   

17.
领导干部的道德品行修养,是提高领导干部队伍素质的核心问题,它不仅对社会道德起着示范、导向和楷模作用,而且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兴衰存亡。在党员干部面临精神懈怠危险、腐败堕落危害严重、官僚主义有所发展的新情况下,特别要求领导干部要多点“书生气”、要甘当“老黄牛”、要躬身接“地气”,以优良的道德品行永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成为当今社会的道德楷模。  相似文献   

18.
在学生、家长甚至不少教师的心目中,德育工作是思想政治课的任务,大多数学科教育的任务是“智育”.这是应试教育下一种很常见的错误见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我国《中小学德育大纲》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学科教育应成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任何学科的内容都蕴涵着德育因素,任课教师要努力挖掘,将其渗透于教学过程中.以求取得令人满意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中学生流行手机红段子时下,一种红段子新兴的手机网络文化正在中学生中流行,成为传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佳方式,它激发学生高尚道德情操。  相似文献   

20.
张瑞娟 《世纪桥》2011,(1):135-136
中学生的社会公德素质社会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并直接影响中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为提高中学生的公德素质,应努力使校园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网络环境得到优化,多管齐下形成合力,为中学生社会公德素质的提高创造全面的优良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