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宪法至上     
宪法至上是指一国宪法在法律上和实践中都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是根本法、是理性和正义的集中体现,其核心精神是权力制约、保障人权。实现宪法至上就要强化宪法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健全宪法审判制度、保障制度和监督制度,并加强宪法宣传、强化民众的宪法观念。  相似文献   

2.
论服务型政府的伦理品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政府管理是一个社会化过程,既依赖于法律和制度的硬约束,也依赖于伦理道德的软约束.一个能够实行有效治理的政府,离不开伦理品格的支撑.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对公众、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和服务人民为执政宗旨,遵从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是我国服务型政府伦理品格的内在要求.培育服务型政府的伦理品格,有助于在行政实践中实现政府干预与道德调节的耦合,维护社会公正,提高行政效能.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服务型政府伦理品格的培育需社会多层面形成舍力.  相似文献   

3.
刘明超 《新东方》2004,(3):57-59
一、宪法渊源宪法渊源是指一个国家中宪法规范所赖以存在的法律形式。作为宪法渊源中最主要的法律形式是作为成文宪法的宪法典。宪法典往往是一个国家集中表示宪法规范的法律形式。宪法典的修正案作为宪法典不可分割的补充规定,也是宪法规范的渊源之一。在实行不成文宪法的国家中,具有宪法效力的宪法性法律是规定宪法规范的主要法律形式载体。此外,由有权对宪法进行解释的主体依照宪法规定对宪法规范的内涵所作出的解释和说明也是宪法规范的主要表现形式。在一些国家中,除了作为成文宪  相似文献   

4.
人权的宪法保障是现代宪政的出发点和归宿。宪法对人权的充分保障首先体现为公民基本权利立宪的健全和完善。对我国公民基本权利立宪作历史考察,并在对现行宪法公民基本权利立宪进行检讨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现行宪法第二章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中国梦",就必须尊崇宪法精神,贯彻宪法规定。要对宪法有敬畏之心。人比天高、法比天大、宪法至上。法律规范的实施归根到底是为了人的全面、充分的发展。对宪法的敬畏,就是要将宪法意识和法治观念根植于心,在遵守上下功夫,谨守宪法的各项原则与规定。要增强全社会学法、遵法、守法的意识,发挥领导干部的模范带  相似文献   

6.
论宪法变迁的立论基础及其界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法变迁是一个不同于宪法修改的独立的理论范畴.经济基础论、政治动因论、思想根源论是宪法变迁作为独立的理论范畴得以成立的立论基础.只有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之内的宪法变迁才是正当的,宪法变迁必须遵循宪法原则、宪法规范的基本含义及社会现实的合理要求这三重界限.  相似文献   

7.
宪法思维里的法治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联繁 《湖湘论坛》2009,22(1):85-88
法治理念不同于法律观念、法治观念、法律理念、法治精神等概念。要坚持知行统一,以树立法治理念为基础,以实践法治理念为关键,推动法治理念的普及与应用,从而促进法治建设。同时,要以动态的眼光看待法治理念,倡导宪法至上的宪法理念。  相似文献   

8.
孙重秀 《人民论坛》2010,(12):74-75
宪法的分类是宪法学的基本研究对象之一。从宪法规范层面、规范宪法需要的环境基础和外在保障、宪法实践层面等角度,依据宪法规范与实际权力运作过程的契合程度,可以将规范宪法划分为强势宪法与弱势宪法。据此,我国仍属于弱势宪法,明确这一属性,对我国未来的宪政之路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与“宪法至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价值内核和价值本源 ,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核心在于尊重和保障人权。宪法至上意味着宪法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从宪法的核心价值看 ,以人为本与宪法至上是契合的。法律文化传统中“宪法至上”思想和人文精神的缺失 ,公众法律意识的现状及对宪法至上理解上的偏差 ,对“以人为本”认识的混乱和滥用因素是二者产生隔膜的根源。其冲突通过明确人权的界限 ,限制政府权力来协调。  相似文献   

10.
《人大建设》2009,(4):55-55
张义清近期在《社会主义研究》杂志撰文认为,国策入宪昭示着现代国家将政治问题宪法化的一种基本趋向,但也面临着源自宪法规范自身的一些技术性难题。从法理上看,基本国策条款作为宪法条款的一种类型,既不同于传统政治学意义上的国策或政策,也不同于一般法律意义上的权利义务条款,它应当具备根本性、可持续性、中立性、规范性等特征。关于基本国策条款的效力根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我国宪法监督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国际制宪经验,提出了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违宪审查制度,以确保宪法的贯彻实施.  相似文献   

12.
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 ,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欧盟不是一个国家 ,因此 ,欧盟宪法草案的出台 ,对传统意义上的宪法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些挑战在制宪权、宪法涵义、国家结构形式及国家主权等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并将依宪执政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一项重要任务。依宪执政是我党执政方略的重大发展,真正依宪执政离不开一整套的制度保障,离不开从思想到制度建设方面的一系列转变。  相似文献   

14.
15.
吴传毅 《湖湘论坛》2008,21(3):62-65
宪法古已有之,从古代到近代再到现代,其内涵在不断演进。古代宪法和近代宪法的作用比较鲜明,易于高度概括。古代宪法更多的表现为国家活动的总章程,近代宪法侧重于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现代宪法继承了古代宪法和近代宪法的内涵,又赋予了时代特色,其作用表现出多重化倾向,不易于高度概括,从调整的社会关系看,它调整国家一切重大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各式各样合同诈骗犯罪出现得越来越多.在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其犯罪构成并给予相应的刑罚处罚显得十分重要。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虚构事实或隐匿真相.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文章就合同诈骗的犯罪构成进行了分析.以期对司法实践中的相关案件处理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对宪法可实施性问题的理论研究,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应有之义。我们呼吁,上至党和政府下至社会组织、公民,都应树立宪法至上的观念,根除传统的"人治"流弊,提高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性,进一步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宪政国家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对党的好干部牛玉儒的评价,有人这样概括:他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用一身正气坚守着党性和人格。应该说,这种评价既客观公允,又很有深度,特别是把党性和人格结合起来,颇能引人遐思,动人心弦。党性是一个科学概念,把党性和人格联系起来,就是要人按照党性的科学原则去做人,使党性成为有血有肉和有生命力的行为化身。为了探明此中道理,这里不妨就从党性人格化这个命题说开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意义上看,党性和人格本该是融为一体的。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一个共产党员,要真正达到社会先进分子的要求,就必须同时在党性和人格上下功夫磨练…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从朵云轩一案引出对假冒行为性质的探讨,针对理论界对假冒行为的两种定性侵犯署名权或侵犯姓名权,以及结合形象权理论,通过从学理上,救济措施,各国立法情况等方面分析,指出假冒行为是侵犯形象权的一种表现,同时它又侵犯权利人的姓名权,构成法理理论上所称的法条竞合,应该由当事人选择诉讼请求起诉.  相似文献   

20.
道德与法律本来都是用以调节人的行为的规范体系,二者之间并没有质的界限;一个人的道德行为取决于其道德品质,同样,一个人的守法行为取决于其法律品格,人们在强调个人道德品质的同时,也应该注重个人法律品格的培养。法律品格是法律意识的内核,是法制教育的出发点,也是降低法治成本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