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森茂  任铿 《法制与社会》2011,(18):110-111
我国法律将欺骗、威胁、引诱规定为非法讯问方式,新出台的两个证据规定更是对由此取得的言词证据进行排除。但一刀切的做法明显不符合侦讯活动的本质,理应区别对待。本文考虑由五个原则性要求来区分讯问谋略的界限。以期规范讯问手段。  相似文献   

2.
论侦讯系统     
陈闻高 《政法学刊》2004,21(6):62-65
侦讯是一种法律概念,通过讯问等相关概念的比较,凸现出其区别特征。侦讯系统由活动、法律、对策三要素构成第一层次。由主体、对象、环境构其讯活动要素;由涉嫌证据、侦讯记录、证据体系构成其侦讯法律要素;由谋略、方式、手段、技巧、气氛构成其对策要素。而每一子系统内又有其系统。如活动环境,则由案侦背景、人物关系、讯问场地、侦讯时间构成;用谋方式,由起点、方向、步骤、突破点和各种步骤方式构成;侦讯手段由利用矛盾、使用证据、说服规劝、心理测试构成等等。  相似文献   

3.
侦讯情境论     
《政法学刊》2015,(5):57-63
情境是人和环境两大系统的交汇点,侦讯情境是对话双方作用于讯问环境的信息交流地。侦讯情境中的情景、背景与其人物,有共性和个性、规律性与典型性问题。侦讯情境的基本特性,有氛围性和临时性、封闭性和局限性、情境的延伸与超越等现象。侦讯的内外语境,也有情境互动性。他们双方的心理互动,与讯问内外的情境相关联。侦讯的对策性情境具有谋略性,它们需要运作环境形成一些暗示性语境,其证据暗示也就具有心证效果。探讨模拟讯问与角色扮演中的对策情境,它们需解决其真实性问题。  相似文献   

4.
吴秋玫 《政法学刊》2005,22(5):75-77
侦查讯问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侦查讯问活动的对抗性。在对抗性的侦查讯问活动中,讯问谋略是不可或缺的内容,然而, 讯问谋略的运用过程具有潜在危险性,因此,侦查讯问实践必须厘清讯问谋略与非法方法之间的区别:掌握合理合法运用讯问谋略与 甄别非法讯问的实践标准。  相似文献   

5.
我国现行的侦讯制度与侦讯实务偏重侦讯效率,对犯罪嫌疑人的权利保障不足。理论界提出的侦讯改革方案偏重权利保障,有失侦讯效率的提高。合理规制侦查讯问,需要更新理念,正确处理犯罪嫌疑人的侦讯程序主体与证据来源的关系,有效化解犯罪嫌疑人与被追诉人在侦讯中的目标冲突,适当矫正侦讯人员与犯罪嫌疑人力量严重失衡的状况。构建事前预防、事中监督和事后制裁相结合的综合机制,为侦讯制度提供配套制度保障,以利于实现侦讯制度兼顾讯问效率与保障犯罪嫌疑人权利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6.
侦讯天然具有强制性,其产生机制包括行为和情境两个方面。从比较法的角度看,基于人权保障和发现真实的需要,各国均在讯问行为和讯问情境上设置诸如沉默权、禁止非法讯问等强制性的削弱机制。我国侦讯强制性的削弱机制存在制度缺位和实效性差的问题,应立足中国特定的制度背景和实践样态选择较为契合的削弱机制。长期来看,赋予被追诉人沉默权是削弱侦讯强制性、实现侦讯法治化的治本之道。  相似文献   

7.
讯问活动的主要特征是信息实流从诉讼角度来看,一般认为,讯问是侦查人员依照法定程序以言同方式就案件事实和与之有关的问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F统称为被讯问人)进行审讯的侦查活动,是直接取得被讯问人供述和辩解的一种必要的方法,是每个案件必经的诉讼程序。但是如果从讯问活动的艰巨性、复杂性着眼,特别是从近年来检察机关查办贪污贿赂犯罪案件中充分运用讯问谋略的实践来看,把讯问视作言词方式又不免失之片面。因而不少人对讯问及其谋略运用进行了大量探讨。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讯问是一场尖锐复杂的面对面的斗争,讯问人要…  相似文献   

8.
侦讯角色论     
侦讯角色是一种法律身份,也是双方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犯罪嫌疑人很难有角色认同感.对策角色是一种心理角色,具有不确定性,需随侦讯态势调整.侦查员的角色塑造,除了常规角色,重要的是对策角色.侦讯角色的情境性,在特定的案侦背景和话题情景中形成.侦讯角色的互动性,表现出话语主动权,体现在话题情境的动态中.它们都需用讯问记录固定之.侦讯对抗性,会造成角色的冲突、偏移,甚至在刑讯逼供中转化.侦讯对策需要一些小伎俩,但更需要大真诚.如何对待嫌疑人,侦查员能否守住自己的职业操守,侦讯活动便是一块试金石.  相似文献   

9.
刘宇松 《法制与社会》2014,(3):120-120,125
我国法律明确规定了严禁以欺骗的讯问方法来收集证据。但许多专家学者认为,由于刑事案件的特殊性、侦查活动的对抗性,使得欺骗性侦查谋略在整个侦查活动中的运用成为一种必要,因此,侦查讯问应该对欺骗性讯问具有一定的容忍度。本文认为,根据我国国情,一旦对侦查讯问中的欺骗手段提出容忍条件,将不利于非法讯问的有效控制,而应从欺骗性讯问的法律界限入手,对侦查讯问中的欺骗性讯问作出一个明确的定义。  相似文献   

10.
艾明 《证据科学》2014,(4):414-424
借助司法裁判的方式,德国对何为刑事诉讼法禁止的欺骗性讯问发展出了一些判断标准。这些判断标准对解决禁止“欺骗取证”规定在我国侦讯中的适用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在我国刑事诉讼法已确立不得强迫自证己罪原则,增强对犯罪嫌疑人口供自愿性保护的背景下,我国司法实务界应借鉴德国经验的合理内核,确立判明禁止的欺骗性讯问的基准,以指引侦查人员以合法的方式开展侦讯活动。  相似文献   

11.
孙焕荣 《法制与社会》2010,(28):133-134
检察机关直侦案件具有与一般案件不同的特点,需要在侦讯过程中正确运用侦查谋略。在反贪工作中运用侦查谋略具有必然性,本文论述了侦查谋略的特征及主要分类,并阐述了八种具体运用侦查谋略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讯问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动态过程。为了更好地实现讯问的预定计划,防止讯问偏离预定方向,避免讯问语言不能准确体现讯问意图和有效地表现讯问谋略、方法的情况出现,讯问人员在讯问时,必须对讯问语言有效的实行控制,使讯问人员始终占有讯问的主动权,有效的驾驭讯问活动,顺利推进讯问,最终实现讯问目的。具体的控制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13.
根据"无罪推定原则"以及"人权保护"的理念,学界对讯问方法的使用大多持否定态度。这种理论上的浪漫主义塑造了理想化的空中楼阁,完全忽视了侦讯实践对讯问方法科学规范使用的真实需要。讯问方法的使用应被重新正名,以寻求其在现代国家所具有的正当性。当然,正当性也有其界限。为了克服实践中对讯问方法使用界限把握不清的局限,应当以合法性原则为先,以合理性原则作为补充。而在我国法律规定较为模糊的情况下,应进一步明确合理性判断标准,是否"导致无罪自陷"应作为讯问方法正当性的检验标准。  相似文献   

14.
欺骗与刑事司法行为的道德界限   总被引:49,自引:0,他引:4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龙宗智 《法学研究》2002,(4):96-104
刑事司法活动中允许使用带有欺骗性要素的侦讯谋略 ,包括设置警察圈套、实施卧底侦查以及审讯中的欺骗。但为了维护国家形象、社会信用和司法公正 ,这种欺骗应受到法律的严格规制 ,要求对象特定、不得已而使用 ,同时要求限制方法、防止虚假以及具有正当目的。而一旦侦查、司法机关对嫌疑人做出司法承诺 ,就必须信守。司法信用原则可以作为刑事司法的一项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15.
刍议影响犯罪嫌疑人供述心理的外在因素谭义斌吉平讯问犯罪嫌疑人,既是侦查中每案必经程序,又是核实事实、获取主要犯罪证据的手段。一提到讯问,似乎首先想到的是讯问方法与谋略,以及占有一定的证据材料。这些固然重要。但是,直接影响犯罪嫌疑人供述心理的外在因素,...  相似文献   

16.
《现代法学》2017,(3):122-131
疲劳审讯不仅会对被讯问人的身体造成伤害,还可能催生虚假口供,诱发错案,因此,对疲劳审讯应当明确禁止,排除由此所获证据。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对于疲劳审讯的认定可归结为三种模式:强制性认定模式、裁量性认定模式和原则加例外的认定模式。基于当前的刑事诉讼结构、辩护制度的发展以及既有的侦讯环境,我国对疲劳审讯的认定应采原则加例外的模式,规定除法律设定的特殊情形外,连续讯问超过24小时应被认定为疲劳审讯,所获供述亦应排除。另外,要准确认定疲劳审讯,还需厘清"必要的休息时间"和两次讯问间隔时长的关系,对剥夺饮食和夜间讯问能否归入疲劳审讯也需做出明确回答。  相似文献   

17.
编者按:庭审制度改革,法庭调查阶段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它是弄清案情,了解事实的重要途径,从而为法庭辩论提供事实基础。本文是作者在公诉实践中的总结,一方面它有助于律师对公诉人在法庭中的谋略进行进一步的了解,让律师做到知己知彼;另一方面此文总结的一些讯问方法,也可以作为律师在庭审活动中的参考。此文值得一读。公诉人通过讯问,清晰地揭示犯罪事实,使被告人认罪服法,是出庭支持公诉的一项艰巨而又至关重要的任务。刑诉法规定讯问采取公诉人与被害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以及审判人员交叉讯问。公诉…  相似文献   

18.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讯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询问证人必须二人以上。二人以上的侦讯人只有具有共同的犯意并且共同实施了刑讯逼供或暴力取证行为才构成共犯,并根据其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和作用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9.
从2005年4月中旬开始,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中心开展了“建立讯问犯罪嫌疑人律师在场、录音、录像制度(试验)项目”,目前已经在北京市海淀区、河南省焦作市、甘肃省白银市的382名犯罪嫌疑人中展开。从调查结果看来,犯罪嫌疑人纷纷把“律师在场”作为首选,有统计比例甚至高达65.1%允许“律师在场”,让熟知法律和诉讼程序的律师见证讯问,提供富有针对性的法律咨询,并及时对侦讯人员的违  相似文献   

20.
生理学方法生理学讯问方法,目前主要是测谎讯问法。长期以来,人们均将测谎讯问作为一种心理学讯问方法对待。然而,测谎讯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心理学知识,但更主要的,它是一种通过测验被讯问人的生理变化来推断被讯问人的供述是否真实的方法。因此,作者更愿视之为一种生理学讯问方法。测谎讯问的原理人的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是密切相关的。“人们在工作中出现差错或失误的时候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这种精神动摇常伴随着一种‘害羞’的生理变化。”同样,被讯问人提出虚伪的申辩时总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而这种心理压力又会引起一系列异常的生理反应,诸如心跳加快、血压升高、体温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