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现有的诸多法律规定等对社会募捐都难以适用,司法实践中有关社会募捐中捐款余额所有权归属的纠纷层出不穷,呼吁相关法律制度的构建与完善.本文拟通过对社会募捐法律性质从学术角度的分析,对募捐余额的所有权归属问题进行探讨,从而为社会募捐中捐款余额所有权的归属问题提出相关见解.  相似文献   

2.
社会捐赠剩余的法律评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社会捐赠是以特定人为受益人的捐赠行为 ,其有别于受益人为不特定人的公益捐赠 ,因而无法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社会捐赠中因为捐赠事项不存在或消灭都可能出现捐赠剩余 ,对这一问题目前国内缺乏相关的法律规定。因此 ,对社会捐赠剩余的归属必须从法律上加以分析和定性 ,以对社会捐赠剩余的处置提供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3.
我国法律对社会募捐的性质至今没有作出规定,而在理论界分析社会募捐行为一般都从捐赠人与受益人关系角度,很少有人从募集人的角度来研究社会募捐行为.在社会募捐的实践中,多头募捐、募集人收取管理费、募捐余额的处理等一系列问题多有存在.本文针对这些问题,以期以募集人为研究视角,从行政法学的研究思维和手段,对社会募捐性质进行深入研...  相似文献   

4.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捐助行为在我国古已有之,已与中华民族宽厚善良的品行一同融于血脉之中。今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基于公益目的和道德而进行的募捐活动也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由于目前我国没有专门的社会募捐法,在这一领域存在着明显的法律空白,对于募捐钱款的归属众说纷纭,纠纷不断。而在司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误区,因此爱心募捐反惹官司频频,严重影响了社会道德风尚和人民生活。如何正确认定募捐的法律性质,明确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及其权利义务关系,是合理适用法律解决纠纷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社会募捐中捐款余额所有权问题探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冷传莉 《中外法学》2006,(2):209-222
<正>引言社会募捐纠纷案件近年来不断发生,其中发生在广西横县的一起捐款余额所有权归属纠纷引发了广泛的争论,类似案件对法律规制提出了直接的要求。而我国目前的立法中对社会募捐没有作出明确的法律界定,理论上对社会募捐法律性质及其纠纷的处理也未作出必要回应。因此就募捐引发的纠纷不能仅仅就案件讨论处理办法,因为那只是一种纠纷解决的处理办法,不符合法治——规则之治的要求,不利于人们在纠纷发生之前作出安排,不利于引导  相似文献   

6.
社会募捐行为初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学者从捐赠人与受益人关系角度研究社会募捐行为,认为社会募捐行为是民事法律行为。这种研究视角和观点很难解决募捐余额归属和政府对社会募捐监管问题。应从募集人角度以行政法研究方法分析社会募捐行为。社会募捐行为是公务行为,是获得授权的特定组织为公益目的而开展的财产募集活动,应当符合公务行为规则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韦祎 《法治研究》2009,(6):37-40
在我国社会广泛存在慈善募捐行为.募捐行为的含义应当从“募”与“捐”两个层面加以分析。募捐行为法律关系复杂难以对其法律性质笼统加以定性。在以基金会为主体的慈善募捐行为中,立法区分了“公募”与“非公募”两种类型,这一划分既与现实不符也不利于基金会平等开展募捐。社会爱心募捐中,因缺少规范而容易发生纠纷,长远而言对该问题的完善需要建立全民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在当前则应当鼓励设立专业化、地方化的慈善基金会募捐平台.实现社会爱心募捐的规范化、常态化。  相似文献   

8.
公益捐赠作为赠与合同的一种特殊形式,构成了社会财富重新分配的一条特殊路径,历来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我国《合同法》、《公益事业捐赠法》、《救灾捐赠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均对公益捐赠作出了相关规定,但对于公益捐赠的法律性质却没有做出明确界定。本文拟通过分析将其界定为诺成性合同,以确定其法律性质。  相似文献   

9.
信托的让与     
募捐属于特种赠与,其特殊性就在于赠与人并不直接将财产捐给受益人——而是先给予募集人,由后者间接转赠给受益人,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被学者称为“信托的让与”的法律行为并不因募集人接受了捐赠财物就当然享有所有权,相巨,他负有将捐赠财产给予受赠人或用于捐赠目的的义务,贾B才是募捐后财物的所有人一不可否认,贾B尚欠土产站一笔费用,但这个债权债务关系与募捐行为分别是两个不同的法律关系。两者的不可混同性决定了土产站不得用此法律关系的标的会充任被法律关系的标的,综上所述,募捐财物间贸B所有一而土产站若要实现自己的…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现行法律中对非公益性社会募捐活动没有相应规定,导致司法实践中引发了多起关于社会募捐的法律纠纷。笔者认为,通过正确认定社会募捐的性质及社会募捐中的各种法律关系,并进行相应的立法,可以有效解决此类纠纷,推动我国社会募捐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非公益性捐赠作为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已得到广泛运用和发展,但由于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规制,使其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产生诸多争议和问题,如非公益性捐赠的法律性质争议问题,捐赠参与人的权利、义务及责任模糊问题,捐赠财产的使用及捐赠余额归属不清问题等,解决这些争议和问题需要在私法上修改现行《合同法》,将非公益性捐赠行为的性质予以统一,同时在公法上修改现行《公益事业捐赠法》,将非公益性捐赠行为引发的社会问题予以规范和调整。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社会,捐赠作为一种以公益事业和他人利益为目的的行为日益增多.但同时,由于对捐赠法律性质的争论不休,由捐赠引发的纠纷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捐赠人的捐赠热情,侵害了受益人的合法权益.而我国目前的立法中未对捐赠行为做出明确的法律界定,理论上对捐赠行为的法律性质也众说纷纭,司法实践中的处理也不尽一致.鉴于对捐赠法律性质的认定将直接决定对捐赠问题的法律适用,故本文探讨一下捐赠行为的法律性质.  相似文献   

13.
该案涉及民法上一个较为棘手的法律问题——募捐财物的所有权界定问题在该案中,桌上产站组织募捐1万元财产的目的是为厂良好地治疗贾B的病,解决贾B因家境贫困而难以安心治疗的难题。其性质从表面上看,是对贾B个人的捐赠行为,但其实质上属于一种公益行为,从所有权的四项权能来看,贾B不能完全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对这四项权能。贾B只能暂时对该财产占有、在合理范围内使用间按募捐者的捐赠国的使用)、合法地收益,但不能仔意处置该财产,如违背捐资者的H的将此财产赠给自己的亲友,对于这1万元的捐款可看作~种公益财产,贾B只…  相似文献   

14.
(一)募捐是指个人或团体(招募人)发起的号召公众(捐赠人)自愿捐赠钱物以解决紧急重大经济困难的一种活动。募捐人可以为自己的利益进行募捐,也可以为第三者利益进行募捐。募捐的主要意义在于集中社会资金,帮助遇有紧急困难的人或团体渡过难关,其实质是一种社会公众性的经济救助行为,它体现了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对社会的发展与安定能起积极的促进作用。从法律角度看,募捐也是一种民事法律活动,它是当书人双方以民事主体  相似文献   

15.
法说捐赠     
近年来,我国的募捐活动越来越多,募捐形式也变得多种多样。作为一件功德兼 备的好事,作为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标志之一,捐赠行为已经遍及我们生活的每一个 角落,触及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正是捐赠这样的义举,使我们的社会充满了和 谐与关爱。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项关爱社会困难群体的崇高事业,有时仍会遭遇 到法律上的尴尬。  相似文献   

16.
公司慈善捐赠的法律规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领臣 《法学杂志》2007,28(1):147-149
公司慈善捐赠只有在法律的合理规制下才能健康发展,公司慈善捐赠的具体制度设计要体现股东利益、公司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平衡,主要表现为慈善捐赠的认定、捐赠决策权的归属、捐赠数额的确定,以及股东权益的救济.法律规制的最终目的是既鼓励公司慈善捐赠,又能维护股东和公司利益,在公司捐赠中实现股东利益、公司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平衡.  相似文献   

17.
捐赠做为一种特殊的赠与合同,是出于社会公益等特定目的,无偿赠予他人财物的单务合同。近年来因捐赠引发的民事法律纠纷呈上升趋势,例如合同权利主体的确定、捐赠财物的继承、受赠人可否转赠财物或改作它用等。本文从捐赠合同的性质与特点入手,着重分析和研究了捐赠在实践中的疑难问题,并根据民事法律原理及司法实践的经验,提出捐赠合同的权利主体与受益对象是两个不同概念,剩余财物不应归受益对象或权利主体所有,最后为如何处置剩余财物提出相应合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募捐是无偿给付财产的单方行为,特点在于不需要地方当事人的同意就叶发生活律效力,受捐助人领取刑助资金门受捐助人独立享有,其主体具有不可替代性,从本案例中来看,某单位每年都会从自c的资产中抽出一定部分来用于职工的公费医疗,如果单位以灵B家境贫寒为借日向职工募捐,用募捐来的钱支付贾B的公费医疗费,而把单位本应下拨的那部分“节省”下来,则无异于一种变相克扣职工的公费医疗金,所以,本案虽然关系到现阶段的公费医疗问题,但并不能以此来掩盖募捐财产的性质和其归属。而B,随着我国医疗制度的改革,“募捐财产,归谁所有…  相似文献   

19.
丁晓雨 《法制与社会》2013,(26):269-271
中国慈善捐赠事业迅速发展的今天,募捐丑闻频频爆出、慈善组织良莠不齐、政府角色定位不清等因素的存在俨然与慈善社会的要求大相径庭。任何社会活动都需要法律加以规制才能健康有序发展,因此本文以法律视角并结合行政理念深入分析,并着重强调通过培养慈善意识、健全立法和建立监督机制,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为慈善捐赠事业的发展推波助澜。  相似文献   

20.
王园 《法制与社会》2014,(7):113-114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专家学者对公司捐赠含义的界定以及对其进行分类,揭露公司及其慈善捐赠行为的性质变迁。从公司以营利为唯一目标,慈善捐赠行为为公益性行为,到公司既具有营利性又应承担社会责任,慈善捐赠行为性质从公益性向互利性过渡,这一变化主要归因于利益主体之间的相互制衡。通过市场予以调节应首当其冲,但市场作为制衡手段有其缺陷,法律的作用便显得至关重要。法律调整应当通过重新定位公司价值目标、改革公司内部治理与外部约束机制等方式解决,从而实现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