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0 毫秒
1.
隐性采访作为一种特殊的采访方式在实施新闻舆论监督方面有着常规采访方式不可比拟的独特优势,所以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新闻界在实施新闻舆论监督方面都不乏把隐性采访运用得恰到好处的经典案例。与此同时隐性采访历来最容易为人所争议之处就是其对采访对象隐私权的侵犯。本文从法制的角度对这一颇受争议的问题做出思考分析,并且针对当今新闻界所存在的隐性采访被滥用的趋势从法制与伦理两方面提出规避措施。  相似文献   

2.
隐性采访是近年来受到新闻记者普遍青睐的新闻采访形式.由于通过隐性采访这种采访手段采获的新闻具有形式的新颖多样、内容的新鲜独特等特点而受到受众的欢迎,成为大众传媒经常采用的新闻样式.但由于相关法规的缺乏,新闻记者在开展隐性采访时,经常会遇到诸多法律困惑:通过隐性采访采获的视听资料能否作为法庭合法证据使用,隐性采访实施过程中是否可以采用引诱手段,新闻记者在隐性采访时如何隐身等等.在没有专门法规定的情况下,探讨根据我国现有法律的相关规定合法开展隐性采访的方法和途径,对于隐性采访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隐性采访的法律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性采访的法律问题●西南政法大学刑事司法系李向彬引言隐性采访是相对于显性采访而言的一种新闻采访方法,通常情况下是指记者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或者采用隐藏式技术手段获取新闻材料的新闻采访方法。隐性采性作为一种不公开的采访方法,也有人称之为秘密采访。一般说来...  相似文献   

4.
隐性采访的合法界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华  蒙晓阳 《河北法学》2006,24(2):72-75
中国的隐性采访虽是新生事物,却越来越普遍.在驳斥"隐性采访否定论"的基础上论证了新闻媒体有权进行隐性采访,前提是没有超出法定界限,没有侵害社会公共利益或他人的合法权益;在驳斥"采访权优先论"的基础上论证了采访权与其他各种权利是平等的,没有优于其他权利的特殊地位;最后从采访的场所、采访内容、采访方式及采访材料的处理等四个方面给出了记者进行隐性采访时自我约束的参照条件,使其始终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进行.  相似文献   

5.
新闻侵权是目前的热点问题之一,在各地的媒体上,有关新闻官司的报道时有出现。什么是新闻侵权呢?比较权威的定义就是指新闻报道主体违反新闻法规和其它法律规范,通过新闻传播媒介,在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发表过程中.以故意捏造事实或过失报道等形式。向公众传播内容不当或法律禁止的内容,从而侵害了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的人格权,造成不法侵害的行为.  相似文献   

6.
张大鹏 《法制与社会》2012,(23):274-275,279
近年来,随着新闻舆论监督作用的不断增强,隐性采访这一鲜活的新闻采访方式逐渐被各新闻媒介所运用,特别是新型电子设备的出现,更为电视记者进行隐性采访、偷拍偷录打开了方便之门.在隐性采访最大程度追求真实性的同时,也造成对他人权利或自由的侵犯、干涉和限制,它带来了一系列法律上的权利冲突,采访不得当就会产生法律纠纷,甚至触犯刑律.如何用道德的约束控制侵权行为和如何维护采访对象的权益是值得我们三思的.  相似文献   

7.
10月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常驻新闻机构和外国记者采访条例》公布,该条例将《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的主要原则和精神以长效法规固定下来,继续为外国新闻机构和外国记者在华采访提供便利,引起了各方关注。  相似文献   

8.
新闻采访中以偷拍偷录的手段采集的录音、录像资料(在诉讼中称为私录视听资料)在法律上是否具有证据效力学界观点不一。本文对于新闻采访中私录视听资料证据效力的认定主要从合法性和可采性两个方面分析,认为这类视听资料在证据法上是不合法的,但能否采用应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9.
《法律与生活》2009,(7):62-62
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的记者权益保护组织“新闻标志运动”说,2009年以来,全球已有26名记者在新闻采访中丧生。相比去年同期,这一数字升势明显。  相似文献   

10.
徐力 《法制与社会》2010,(2):265-265
社会需要隐性采访,是因为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是社会实现自我净化的一种必要机制。受众喜欢用隐性采访手段采制的新闻,是因为他们通过记者的采访,看到了阳光不能照到的黑暗角落。尽管我国的《新闻法》还没有出台,但每一个新闻从业人员都应当知道,自己的行为应当限定在法律许可的框架之内。无论如何,法律,都是隐性采访不能逾越的界限。  相似文献   

11.
左金成 《政法论丛》2012,(3):101-105
体育新闻侵权涵义的界定应以新闻侵权的定义为基础,对新闻本质的剖析有助于确定新闻侵权的涵义。依照属加种差的逻辑定义方法,结合体育新闻的特性,可将体育新闻侵权定义为新闻单位、出版单位、作者和体育新闻提供者,以体育新闻传播为目的,在采访、写作、编辑和报道的过程中,违法采访或不当报道侵害体育组织或体育个人的人格权益以及与体育相关的专有技术的行为。  相似文献   

12.
论“偷拍偷录”采访资料的证据能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时下,新闻界盛行隐性采访,即新闻记者隐瞒自己的身份或意图,进行暗访,其使用的主要手段就是“偷拍偷录”。这种采访方式对于打消采访对象的顾虑,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准确性,从而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在有些情况下,也不可避免地违背了采访对象的个人意愿,甚至侵犯了采访对象的个人隐私。如果涉及诉讼程序,这种隐性采访所“偷拍偷录”的采访资料在法律上是否有作为证据的资格,即是否具有证据能力呢 ?这个问题在学者中间是有争议的,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偷拍偷录”的采访资料是一…  相似文献   

13.
第一条 为方便台湾记者进行新闻采访,加强海峡两岸新闻交流,以加深两岸人民的相互了解,促进两岸关系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申请到祖国大陆采访的台湾记者,是指正常出版和发布新闻的台湾地区报社、杂志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机构的记者、编辑(包括摄影、录像人员等)。 第三条 台湾记者的采访工作由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务院台办)主管。 第四条 台湾记者须提前10天提出采访  相似文献   

14.
对隐性采访合法性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莉  田丽艳 《行政与法》2005,(11):64-65
随着新闻媒体的不断发展,近几年来隐性采访很受新闻记者的青眯。社会和广大公众对隐性采访也持认可态度。但隐性采访的法律问题却一直是争论的焦点,由此形成的观点反差较大,而且尚无定论。随着我国民主法制的健全及新闻立法,隐性采访完全可以有条件的获得合法地位。  相似文献   

15.
新闻采访需要良好的沟通技巧,这与社工服务之案主沟通相通。因此,社工如能汲取新闻采访沟通技巧之精髓,并应用于案主服务,可有效提升社工服务水平、推进社工实务技巧的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16.
郑淑玲 《法制与社会》2012,(20):185-186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的社会,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正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从事媒体工作的记者,无疑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记者的主要工作是信息采集和新闻报道,其中信息采集的主要方式是采访。然而近年来,记者在采访活动中,频频遭遇采访对象、管理部门的拒绝、辱骂、甚至暴力阻扰、扣押等。这些冲突事件,引起社会各界对记者新闻采访权的再一次关注。  相似文献   

17.
论“偷拍偷录”采访资料的诉讼证据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偷拍偷录”是新闻采访尤其是新闻媒体开展舆论监督工作的有效、合法手段。在新闻官司中,新闻媒体“偷拍偷录”的音像资料具备诉讼证据的基本特征,可以作为视听资料证据使用。对于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解释应当作限定性理解。  相似文献   

18.
舆论宣传与舆论监督以其不可忽视、不可替代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电视则是其中最广泛、最直观、最重要的一种手段,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然而,对于电视台采访本身是否应受到一定限制、在何种形式下构成侵权、是否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却并未引起普遍的重视。本文就电视台采访中的过失侵权谈点粗浅的看法。过失侵害被采访者的著作权电视台采访很容易侵犯被采访者口头作品的著作权。按我国1991年颁布的著作权法实施细则规定,口头作品是指即兴的演说、授课、法庭辩论等以口头语言创作、未以任何物质载体固定的作品。笔者认为,只要…  相似文献   

19.
第一条 为方便台湾记者进行新闻采访,加强海峡两岸新闻交流,以加深两岸人民的相互了解,促进两岸关系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特制定本规定。  相似文献   

20.
隐性采访的法律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社会中,新闻是一个庞大的产业,报纸、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近年来,随着媒体间竞争的日趋激烈,新闻媒体为取悦读者和观众,千方百计甚至不择手段地获取独家新闻。在这种情况下,隐性采访在实践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