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二曲心性实学论心性修养的初步工夫为:通过"内外交修"和"从心性入微处着力"做功夫,由外及内,一步一步返回到意识本体深层,最终获得心性本体.  相似文献   

2.
张艳清 《理论学刊》2005,(9):98-100
人性问题是贯穿儒学史的一条主线。这条主线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大致存在这样一个分期,即宋代理学以前的人性论主要是探讨人性善恶问题,到了宋代,儒学史上的人性问题的探讨进入一个全面总结与反思阶段,表现为对人性善恶之根源的探究。理学家言理,言气,言无极,言太极,其所关注的宇宙本体同时也是心性本体。理学设定超越的绝对的“理”为最高本体,同时又认为这一超越本体是内在的,理之内在于人即为性。“性即理”是程朱理学心性论的核心命题。本文所要探讨的,是这一命题在思想根源上与儒家人性论和道家德性论之间的关系。一、“性即理”的提出从…  相似文献   

3.
朱熹在哲学的主题、方法等方面多有创意。文章略述:对"无形而有理"的"太极"本体的探索是朱熹哲学的主题;朱熹哲学的心性论,重视人的本真存在;朱熹哲学的"致知在格物""、即物而穷其理"的认识方法包含有合理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尚东涛  朱占江 《探索》2003,4(5):75-77
任何哲学理论都以"本体"为"基"而立,反本体论的后现代主义哲学同样有自身的"本体论承诺"."本体"作为人为了自身的存在而对世界"归一"的认识,与真理胶着在一起.对"本体"真之判定,如果在波普证伪理论的原则下,宜取新历史主义学派的夏佩尔的立场,即当"本体"在三大真理论视域皆为真时为真.据此,"本体"虽在融贯论和实用主义真理论视域内为真,但由于在符合论尺度下不为真而非真.这既表明后现代主义哲学反本体论倾向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又不表明这种倾向的全然合理性.因为,"本体"非真并不能对人对"本体"的需要构成否证.但"本体"非真的判定表明"本体"及哲学理论的归宿不是"科学",而指向人是其所未是之应是;"本体"及哲学理论的非惟一性,彰显着其内在的"宽容精神";哲学文本之"本体"理解的"一定之不定"的多样性,均具"合法性".  相似文献   

5.
杨简是南宋心学的著名人物,他提出"道在人心,人心即道"的命题,倡心性一元说,继承发展了陆九渊心性一物的思想,并对心性分二的倾向提出批评,反对有任何道外之物、心外之物的存在,批评种不符合"心即道"的说法.其思辨性哲理发展了中国哲学,在中国心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晚明浙东大儒刘宗周(1578-1645)提出以慎独之学统贯儒家圣学,以此发明人心本然之善,以益于世道教化。宗周所建构的慎独立极之学,是心性合一之学,是本体工夫统贯之学,是救世证圣之学。宗周对朱子"独知"说,既有审慎的批评,更有重要的推展发挥,使"独知"概念不仅具有本体性的理论地位,更成为工夫落实的一个重要途径。独知既是独体之知,可上达天命之性;更是慎独工夫,可与《中庸》诚明之道相互配解。《中庸》言性到极致处,终不脱于尽心;《大学》言心至极致处,终不脱于复性。性宗与心宗,在极致处通贯为一体;在工夫论上,则归宗于慎独。宗周通过参合《学》《庸》,以其独体论和慎独工夫论,全面克服了宋儒心性论、工夫论中的支离之病,充分呈现了宗周理论建构的统贯圆融。  相似文献   

7.
在儒家人性论实现由汉唐到宋明的形态转化中,佛性论的影响起了重大作用。“佛性”一词,在印度佛教中,原为表达世界本体属性的范畴,佛教传入中国后,渐渐进入心性论视域,但与儒家人性论终有重大差异,所以两家常相辩难,《华严原人论》即是佛性论批判儒家人性论的典型论著。《华严原人论》诘难儒家以元气解释人生在世的具体形式,以天命为人生在世的究极原因,提出众生“身本”为“一真灵性”。儒学精英们出入佛老,终于学会了其本体论思维方式,将其关注的伦常预设在“一真灵性”之中,使其变为“天命之性”,从而变佛教的诘责为儒学的批判,成为宋明理学兴起的转关旋纽。  相似文献   

8.
黄宗羲的仁学思想,一反历来视仁义与事功为两截的观点,从仁义与事功相联系的角度出发,,以心性之"四端"为仁义的根本落实处,以"亲亲"事君"为仁义主要的具体内容,认为仁义须要"艺植灌溉"方能得"成熟",而其着手处,则在"恕"之一字.黄氏的学思想其实是以"自然目的说"为理论背景来展开论证的;其所谓仁义与事功必然相联系之说,并非以人性之张扬为标识,而是以人的行为应当与天地之间的"一段生意"与"自然目的论"的要求相合为其指归的.黄宗羲的这些思想,是他意欲将心性之学与经世致用的理路相合,从而在经世致用方面发挥其更为剀切作用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9.
理学开山周敦颐:开理学内圣意境之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宗贤 《学习论坛》2006,22(9):55-59
宋代心性义理之学,实际上是由周敦颐发其端,而后张载、二程等继之,才使儒学大昌,所以后世都以周敦颐为理学开山。周敦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除了指他对理学“心性义理”体系的奠基,也包括他对儒家内圣意境的体悟和求圣的践行。正是这两者的结合与融通,使他开启了理学内圣意境之先。  相似文献   

10.
阳明的良知本体融存在论、价值论、认识论和境界论为一体,可以说阳明的良知是一具有道德知觉的存在本体、价值本体和境界本体.顿悟渐修是阳明最心仪的致良知的工夫.他以为良知本体之理可顿悟,达致或保任良知之境则需渐修.在"天泉证道"中,阳明认为重工夫的德洪尚未觉解良知也是一境界本体,而已顿悟良如本体的汝中则欠缺悟后的渐修工夫,因此他冀望二高足相资为用.  相似文献   

11.
面对王学末流域等之弊,刘宗周提出诚意学说.他从对阳明良知论的辩难中提升诚意为根本的道德修养工夫,并论证诚意与有心性合一、天人合一的特点.诚意是"一以贯之"的工夫,它围绕哲学最高范畴"意"展开,并将心、意、知、物统起来,提升了"诚此之意"的城的地位,使其具有了工夫与境界合一的道德理性品质.诚即信,它是刘宗周诚意学说在天人合一与心性合一中将人内在的道德至善外显而确立的一种理想的社会道德规范,构成刘宗周诚意学说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2.
李翱的心性论思想是儒学思想发展中的一个转折点,在儒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对《复性书》的研读,梳理李翱提出的心性论思想体系,并结合《中庸》以及中国佛教哲学中的相关思想,揭示李翱心性论思想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儒家心性论围绕着为儒家道德确立内在依据和形上本源而展开论证。这一理论体系在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形成了情理交融的道德思维、知行统一的价值思维和"成己成物"的整体思维三个方面的思维特征。从思维特征的角度研究儒家心性论,是把握其当代价值的一个重要维度。基于儒家心性哲学特有的思维结构,心性论不仅在历史上长久地发挥着文化对整个社会的引导、规范和教化作用,发挥着个体人格完善与社会整体和谐的整合功能,而且也为今天的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4.
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的道家,在历史上与儒家互动互补,两家学说都为中国人提供了安身立命之道.道家人生哲学所蕴含的自然主义精神,其返朴归真的人生理想,脱俗超迈的人生态度,在今天仍可为人们恰当地认识和处理精神生活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提供参考与启示,为当代人修养心性、调整态度、健全生命提供丰富的智慧.  相似文献   

15.
陈静 《学习论坛》2013,(1):67-69
河南焦作陈家沟作为太极拳的发源地,在10余年市场拓展中,并未如期进入公众的视野,实现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扭转局面,其中关键是要有效地结合时代语境,围绕太极拳功能观的嬗变,深度阐释其人文内涵,发挥其在心性修养、养生休闲、武学传承和体育运动等多方面的价值,实现其资源的整合提高,以进一步推动陈家沟太极拳的传播。  相似文献   

16.
面对佛道对社会人心影响日益深广,周敦颐从儒家立场出发,融通佛道建构儒家的宇宙本体论和道德本体论,并将二者以"诚"内在地沟通起来,试图解决宇宙本体和道德本体二分、宇宙本体和人道社会不相干的理论困境,为人道的仁与义寻找到宇宙本体的依据,把现实的人伦百行提升到宇宙本体的高度,同时强调、重视在现实生活中践行人伦道德。  相似文献   

17.
一、体育运动的健身强心性决定了其作为构建和谐军营工作资源的客观性体育运动的健身强心性是体育运动的本质属性和主要功能,这是由体育运动对人体的客观影响所决定的。现代科学已经充分证明:生命在于运动,动则不衰。  相似文献   

18.
王重阳从内丹的立场出发,以真性为成仙的根据,吸收融合禅宗、儒家的心性思想,提出成仙必须明心见性、性命双修,宣扬人人皆可成仙,构建起了全真教的内丹心性论思想体系,最终取代了追求肉体长生不死传统道教成仙观念。  相似文献   

19.
政治哲学是探讨人类社会政治现象起源,反思既存政治关系和为政治发展提供价值指向的理论体系.黄宗羲从寻找宇宙万物的本体转向寻找现实生活世界中的政治现象的本体,这一政治本体的寻找就为黄氏建构政治哲学提供了哲学基础.人性论是黄宗羲政治哲学的理论前提.黄宗羲的政治哲学可以概括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法"与"一家之法"、"公其非是于学校".  相似文献   

20.
内在超越是指人通过把握自己完善的本性而把握对象世界的本性,并扩充、外显、推广这种本性,以期在现实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超越特征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初见端倪,而孟子心性论思想的提出更是使这一特征明朗起来。孟子的心性论是儒学心性论主流,它非常明显地影响了中国佛教诸宗的心性本体论,更是之后的宋明理学形成所不可缺少的一个关键因素。研究孟子的内在超越特征及其影响,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