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农村建设的本质是广大农民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活动,农民是建设主体。但是"我们动而农民不动"的现实情况,却令人深思。基于对问题致因的分析,应当从改变观念、完善立法、健全制度、落实政策、尊重农民和提高农民素质、坚持村民自治以及强化司法保护等方面来落实农民的主体地位、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政府、社会和农民组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体格局中,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主体,农民主体性的强弱决定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效度。在实践"十一五"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需要客观、冷静地分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格局,认清核心主体——农民弱位的事实,培育具有自我发展主体性能力的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3.
避免新农村建设中的"政绩工程",必须以农民为主体.与此同时,基层领导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重视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话语权",不要让农民"集体失语";要提高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充分发挥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和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要改革基层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科学设置考评内容,最大限度地扩大人民群众对基层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知情权、评价权、监督权.  相似文献   

4.
如何培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新农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农村是农民自己的新农村,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培育新型农民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和难点,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程.其中,又以培育农民的新意识和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周红谦 《学理论》2010,(1):34-3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解决"三农"问题作出的战略措施。农民是主体,政府是主导,如何调动农民积极性,对乡镇干部素质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困境及其化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其作用发挥关乎农村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当前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农民主体力量弱化、农民主体地位架空、农民主体能动性的遮蔽化等主体性困境。基于对问题根源的分析,文章指出,通过宣传和教育激发农民文化建设的应有自觉,构建保护和发展农民主体性的文化建设平台,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农村文化建设绩效考核体系,当是化解这种困境的可行对策。  相似文献   

7.
陈向军  王超 《学理论》2014,(7):159-160
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乡风文明"的新农村的有利途径,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必由之路。阐述了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现实意义,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在发展基础、发展结构、保障机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出了以政府为主导、以社会为支撑、以村民为主体的农村文化建设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的一个基本社会现象是农民流动。农民流动对农村发展的正面影响是农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的改善,负面影响是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出现老人农业和村庄空心化等问题。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成功的关键。而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中最棘手的问题是,政府唱独角戏,农民参与率低,建设的目标路径与现实出现严重的背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城乡统筹发展的角度出发,以村镇重点建设代替目前的村社建设,以点带面,构建一个分工布局合理的城乡一体化体系,实现"城在村中"和"村在城中"的城乡网络发展。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价值取向和目标,是以人为本,不断构建中国农村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中国农村新型农民,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加强农村教育文化建设仍然是培育造就新型农民的根本途径.现阶段,要突出农村教育事业的优先发展地位,切实提高农民整体文化素质;要多渠道开展科技培训和经营管理知识培训,提高农民技术素质和经营素质;要着力提高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  相似文献   

1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标志着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转型,新农村的建设除了国家对农民"多予"、"少取"外,关键要靠增强农民、农业和农村自我发展能力,而对于中部农业大省,发展农业产业集群是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1.
安彩英 《理论探索》2013,(1):106-108
农村社区是农村居民的生活共同体,建设农村社区必须从国情和农村的实际状况出发,脱离了农村社区建设的客观要求,就会出现工作偏误.现阶段农村社区建设的客观要求主要表现在:政府是主导力量,社区建设模式多样化,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是重点,尊重农民的权利和意愿等方面.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必须遵从其客观要求,努力防止政府角色错位,“一刀切”和急躁冒进现象,增加农民负担,忽视农民主体地位等偏误.  相似文献   

12.
关于新农村建设主体的问题,学术界从理论和实践调查两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出现阶段新农村建设中政府主导作用强、农民主体作用较弱的一致结论。但是,政府失灵的存在必然要求农民发挥主体作用进行弥补,而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又需要政府的制度供给作为保障。新农村建设中,政府作为制度供给的主体来保障和增强农民主体地位,二者应该形成互补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3.
广大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主体地位体现为是新农村建设的决策主体、参与实施主体、价值创造主体和利益分配主体。推动新农村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实践中,要通过各种有效方式激发农民的主体意识,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1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人是极为重要的因素,农村的主体是农民,农业的主人也是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涉及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伟大事业,建设新农村要靠党和国家的新思路,关键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5.
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新型农民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理想、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培养新型农民关系到现代农业建设的成败和新农村建设的全局,需要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发展各方面作用,才能取得实效.强化政府行为,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领导;完善农民科技培训体系,充分发挥培训机构职能;增强新型农民的主体意识,调动参与科技培训的积极性;加快立法步伐,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提供法制保障.  相似文献   

16.
新农村建设的真正主体是广大农民群众,新农村建设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培育一代新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全社会要共同参与,齐抓共管,形成培育新型农民的工作合力.  相似文献   

17.
农民是乡村建设的主体,实施乡村建设行动,首先应提升农民主体性。本文基于过程角色理论,以角色互动为分析工具,提出了“乡村精英-农民”互动视角下的农民角色转型模型,通过对Y村的单案例探索式分析,本文认为,在乡村精英与农民互动的角色实践中:精英的综合刺激激发了农民初期的自主性;随着精英对产业化、合作化的推动,农民角色参与的程度深化、范围广化,角色认同增加,农民的主动性得到提升;精英对村庄的经营管理提出要求,规范着农民的角色转型行为,强化了农民的受动性。农民角色转型既是主体性问题的分析工具,也是农民主体性得以提升的关键。国家在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中,应着力推动农民角色转型,以提升农民主体性。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的模式早已为社会各界所认同,但是在新农村建设的现实中,事实并非如此。农民的主体地位由于认识上、制度上等多方面的因素而处于缺位状态,新农村建设成为政府一家的事业,“配角”反而成了“主角”。这与我国现行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有关。建议社会主义新农村,保障农民的主体地位,必须推进农村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9.
刁玉明 《求知》2007,(7):40-4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当务之急就是要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我们认为,培养和造就这样一支新型农民队伍,需要从四个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20.
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民息息相关,美丽乡村政策的落实离不开农民的积极参与,必须充分发挥农民自身的主体性作用。本文以S省D县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为例,发现农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主体性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决策层面参与度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积极性不足、农民主体的创造性不足、农民对自身主体性的认识不足等。需要从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教育引导、强化组织保障、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等方面促进农民的主体性作用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