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求实》2014,(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作为指导中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科学理论,有其形成与发展历史过程。从这一理论形成的自身发展过程来看,1975年的全面整顿是这一理论的酝酿,期间提出了把实现"四化"作为全党工作的大局的论断;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是其初步形成时期,其标志就是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建设道路";从十二大到十三大是其基本形成时期,其标志是现代化战略目标以及战略步骤的提出;从十三大到十四大是其创造性发展时期,这期间提出了台阶式发展战略以及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等。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邓小平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第一开辟者,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创立者。纪念改革开放30年,要深入研究邓小平与改革开放30年的关系,永远铭记他的伟大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邓小平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第一开辟者,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创立者。纪念改革开放30年,研究邓小平与改革开放30年的关系,永远铭记他的伟大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关于农业、农村、农民(以下简称“三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毛泽东思想关于“三农”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三农思想”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宝库,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了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作出了开创性、奠基性贡献.他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解放思想的一代新风,为开创并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思想条件;创立邓小平理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基本设计,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实践基础.4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成为全党和全国十几亿人民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实践,累积起了越来越深厚的实践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获得了新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关于改革开放重要作用的思想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实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伟大转折.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邓小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对改革开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的重大作用,曾经作出过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论述对指导和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7.
文革后的中国,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发展问题。发展问题也就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学说,第一次系统地回答了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其中,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揭示,正是邓小平理论的“中国特色”之所在。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称邓小平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凸显了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一伟大事业作出"基本思路"设计的历史贡献。邓小平在开创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坚持从中国最基本的国情和实际出发,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一系列基本设计。其中,最重要的设计有党和国家基本政治路线设计,现代化发展战略设计,现代化发展的战略重点设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设计,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设计,对外开放目标、途径及步骤设计,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目标、途径设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设计,军队现代化建设设计,国际战略和对外政策设计,实行祖国和平统一的方式设计,党的建设的目标和要求设计,等等。历史实践表明,这些基本设计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1982年9月18日,党的十二大刚刚闭幕,邓小平在陪同金日成前往四川访问途中,不无喜悦地告诉金日成:“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我们打开了一条一心一意搞建设的新路。”这条新路,就是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段名言,成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标志。本文拟对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这四年间,邓小平不断总结、作出概括、逐步提出这个科学命题、指明这条新路的经过,作一扼要评述。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心系制度定型,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逐步实现;江泽民提出了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治国方略,以及现代化建设"三位一体"的目标和新"三步走"的战略部署;胡锦涛提出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构筑了"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制度建设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有了新推进。从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制度建设与现代化的历史演进脉络来看,可以发现制度的创新与现代化的推进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通过制度建设推进现代化是历代领导集体重要的治国理政理念,制度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1.
十年建设时期邓小平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主要包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认清当代中国国情;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勇于创新;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善于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在推动和领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一贯强调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考虑到社会主义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所面临的国际国内政治环境和舆论氛围.邓小平还非常有针对性地提出.“坚持改革开放.不折腾”。体现了他非凡的前瞻意识和战略思维.  相似文献   

13.
党要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推进自身现代化建设,这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党的自身现代化建设是指作为212人阶级政党,它的思想观念、组织结构、运作机制、活动方式和工作方法,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而不断加以改革,从而实现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和制度化。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党的自身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不仅对于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从源头上遏制党内腐败现象,而且对于推进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和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都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理论路线和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最鲜明的特征就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伟大创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全面推进和深化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同时,改革开放也为发展世界社会主义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从而成为发展当代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陈云在领导中国走向改革开放道路的伟大进程中,形成了一种方向一致且互补的合力。其所以能形成这种合力,根本原因在于,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一致的,他们都是从党和人民利益出发的实事求是派。这集中体现在邓小平、陈云开创伟大的历史转折、开创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道路、开创对外经济开放新篇章三个方面。他们正是以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开创了引导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独具特色的中国改革开放道路。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同志在1977年复出之后,在探索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道路上,在实践和理论领域均做出了重要贡献,其文化建设思想成为指导新时期中国文化建设的思想武器。回顾邓小平同志在文化建设道路上的探索历程,对于实现文化强国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和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同志在1977年复出之后,在探索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道路上,在实践和理论领域均做出了重要贡献,其文化建设思想成为指导新时期中国文化建设的思想武器。回顾邓小平同志在文化建设道路上的探索历程,对于实现文化强国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和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黄枏森 《前线》2008,(7):16-17
改革开放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一直是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指导下进行的,辩证法在这个过程中也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对中国现代化道路具有重大意义。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为苏联遵循社会主义理论建国提供了基础并由此开创了不同于资本主义模式的现代化道路。新中国师从苏联迅速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但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经历许多挫折。改革开放正是党和国家领导集体实事求是、科学分析后突破现代化道路瓶颈的应对决策,在成绩斐然的建设成果背后,也完善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现代化理论,推进了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篇章,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光辉。突出地表现为“四对”辩证关系,即“一元化”与“多样性”、“争论”与“不争论”、防“左”与反右、姓“资”与姓“社”的辩证关系。深刻理解和把握这“四对”辩证关系,对于研究和学习邓小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