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打造劳务品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既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而打造劳务品牌是提高劳务输出质量,变人口包袱为人力优势,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键.目前,我国在打造劳务品牌方面已积累了不少经验,但还应在借鉴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加大打造劳务品牌的力度,完善劳务品牌培训机制,扩大劳务品牌的影响力等,从而做大做强劳务品牌.  相似文献   

2.
郭小刚 《行政论坛》2009,16(6):76-78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培育农村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提高农村社会自治功能。农村基层社会组织的典型模式——南京侯冲村的做法为解读农村基层社会组织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抓住新一轮农村改革和中央大力推进社会建设的历史机遇,把培育发展农村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作为乡村治理的一个突破口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促进农村和谐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必须提高农村社会管理能力,完善农村社会化公共服务,提高农村社会自治水平和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农村公共财政建设是指财政如何满足农村公共需要,为农村提供公共产品。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对财政来说,关键是要增加对农村公共投入,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必要的外部条件。因此,加快农村公共财政建设,既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财政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本文结合实际,以农村村级组织“一事一议”问题为例,就加快农村公共财政建设作出探讨。  相似文献   

4.
钟庆君 《党政论坛》2010,(13):41-43
2010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把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作为一项重大政策,摆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农村社区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种手段,正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符合城市化发展的要求,代表了社会发展的一个方面。但当前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注意。注重城乡差别,明确功能,准确定位,从实际出发,根据当地社会的发展水平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5.
农村社会救助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搞好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前,农村基层民主主要是指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基层民主建设。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已经逐步迈入了依法运行、稳健发展的轨道。农村社会结构、社会利益格局、农民的思想观念、村民自治环境也随之发生变化,农村基层民主发展、基层组织建设、基层治理环境面临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加强制度建设,保障农村基层民主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定州市是“千年古县”,河北省人口最多的县级市,辖25个乡镇(办),517个村(社区),总面积1274平方公里,总人口118万,其中农村人口90万。拥有图书馆1所,博物馆1个,书店71家。近年来,该市高度重视公共文化建设,把公共文化建设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抓手,作为为广大群众提供优质文化服务、提高生活幸福指数的重要举措,坚持“贴近实际、注重实效、创新发展”原则,以政府提供文化服务为主导,以乡镇综合文化服务站建设为重点,通过文化发展基金会的运作,汇集各种社会资源,发动群众参与,大力推进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形成了文化活动有场所,文艺演出有特色,群众参与有品牌的浓厚氛围,有力地促进了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品牌营销策略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品牌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是企业产品质量、科技含量、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市场竞争是通过品牌竞争实现的。品牌营销对企业生存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作用巨大。要使企业产品畅销不衰,娴熟地掌握和运用品牌营销策略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赵爱忠 《求知》2006,(11):31-3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包括经济、社会、政治、科教、文化和社会保障等涉及农村方方面面的有机统一体,是农村社会综合发展程度的标志。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定位要准、要有新的发展观念、好的发展思路和适合本地区实际的发展路子。综合分析我镇的现状,我认为,在推进新农村建设方面,我镇新农村建设要以镇村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以规划为龙头,  相似文献   

10.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阶段,通过数字乡村建设助推农民增收致富,建设美丽数字乡村和培养农民责任意识,进而为提升乡村社会发展内生动力创造良好时代契机。如何利用这一契机解决好当前农民参与农村公共事务行动意愿不足与农村建设责任淡化等问题,成为打通乡村振兴“最后一公里”的关键议题。在厘定乡村社会发展内生动力基本概念及其基本表征、主要类型基础上,阐释数字乡村建设提升乡村社会发展内生动力的内在机理,并引入甘肃G县数字乡村建设的实践个案,分析其乡村社会发展内生动力的聚合力与张力,从而得出研究主题的相关结论,为我国建设数字乡村和提升乡村社会发展内生动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江苏省灌云县在开展“富民党建”工作过程中,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把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村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机制,活化载体,拓展功能,充分发挥了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稳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也打响了“富民党建”的工作品牌。  相似文献   

12.
推动社区志愿服务品牌建设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W市“一米阳光”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宣传报道为手段、以适应性学习为策略,快速实现了从服务到品牌的转变,但其品牌建设也存在着依靠政府推动、服务形式化、品牌美誉度不高等问题。推动社区志愿服务品牌建设应厘清政府的职能与角色,提高志愿服务机构的供给能力,强化品牌美誉度建设,并慎用品牌延伸策略。  相似文献   

13.
随着长沙市河西区域规划调整,岳麓区已成为长沙市面积最大的城区,农村人口大幅增加。按照“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在先导区城市建设中,岳麓区应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基础,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提高农民自我发展的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实现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相似文献   

14.
农村社会中存在的犯罪黑数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阻碍因素之一。农村犯罪黑数较高的原因有多种。要降低农村社会的犯罪黑数,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教育,遏制、打击宗族势力在农村的发展,充实农村的警力配置以及消除受害人自身对刑事案件隐匿不报的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15.
迟福林 《求知》2006,(9):9-10
目前,我国已开始从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转变。伴随着这个进程,我们要加快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在这个特定背景下,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在于:按照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为重点。统筹城乡发展,使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6.
维护农村公民的经济权利和社会权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如何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农村公民持续增收,保障农村公民经济权利的有效实现,应当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这些论述为工会组织指明了参与社会建设、创新社会治理的根本路径和方法。工会参与社会治理,是履行维权职责,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根本途径;是服务职工,为职工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的重要举措;是增强组织覆盖面和凝聚力,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内在要求。品牌就是形象,品牌就是影响力。依托职工服务中心,打造好工会服务职工的工作品牌,是工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提升工会组织影响力和提高服务科学发展能力的重要载体和手段,也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道路、实现有为工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公民社会视野下的农村社区治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中枢 《理论视野》2010,(12):33-36
文章把农村社区治理作为新时期的一项伟大的社会建设工程,借鉴公民社会的理念和机制来审视城乡二元化和社会结构二元化问题,以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经验为基础,探讨以农村社区治理为重点的农村改革创新之路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9.
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是推动消费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中国品牌实现了快速发展,稳居世界品牌第二梯队。但中国品牌的世界影响力依然较小、世界顶级品牌依然较少、与国内市场规模不相匹配,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通过“内外—供求”框架构建中国品牌建设的理论逻辑,即内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外部参与国际竞争、供给侧的技术进步和需求侧的消费升级,共同推动中国品牌建设。品牌技术支撑力不强、与传统文化融合不深、品牌保护意识薄弱、市场营销创新不足、国际化经营水平不高等,是制约中国品牌发展的主要问题。品牌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推动中国品牌高质量发展需要处理好品牌建设与技术创新、文化传承、营商环境、营销创新与全球化等因素的复杂关系。品牌建设主要通过支撑国内消费升级和吸引境外消费回流来实现。  相似文献   

20.
本文是以昆明市团结镇作为个案的实证研究。在研究中,通过对这一农村社区在治理过程中体现出的新的治理理念和发展模式的分析,指出农村治理必须要改变原有的思维模式,使之融入到可持续发展以及乡村与城市等价值的发展理念中,农村社区建设才能在维护农业发展的同时,获得环境、经济与社会治理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