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国章 《唯实》2008,1(3):36-41
人的现实性思维活动离不开现实感性的实践活动,感性的实践活动同样地离不开人的理性的思维活动。思维活动与实践活动的内在统一,构成了现实社会人的认识活动与改造活动所呈现的社会力量。以这样的力量即理性与感性内在统一的力量去认识自然和社会,才可能科学地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科学地改造社会和发展社会,进而呈现出自然、社会和人的思维及其行为或实践方式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2.
辩证思维是和谐思维的实质和基础,因此要确立和谐思维,就要以辩证矛盾观、辩证联系观和辩证发展观为指导.  相似文献   

3.
在先泰战乱不息、群雄纷争的时代,人们渴求安定详和,诸子百家对如何构建和谐社会提出了各自的主张;官员、政治家也在他们的为政实践中致力于社会协调与平衡。研究先秦时期和谐思想与社会实践,目的是为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可借鉴的传统理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传统社会和谐论与现代社会和谐论具有八个方面的同一性和八个方面的不同性,把握这些同与异,有助于辩证地处理继承与超越的关系,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5.
社会管理创新从根本上说是一个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问题,当前,我们必须对那些不利于或不适应社会管理的种种思维障碍进行变革:即实现由单一型思维向整体思维的转变,由对立型思维向和谐思维的转变,由线性思维向非线性思维的转变,由非矛盾思维向辩证思维的转变,由物本思维向人本思维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历史上,人类为了达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内在统一,经过了长期艰辛的探索.如今,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正在引领中国人民为实现这一理想目标而奋斗.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内在统一,体现了主体与客体、认识与实践、知与行之间互动互补的辩证统一.在马克思主义文化语境中,推动科学发展与促进社会和谐原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它们既共同体现新型现代性的本质属性,又交叉反映着作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及与其相对应的人自身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的有机结合.正是在这种有机结合中,凸显其无与伦比的综合效能.  相似文献   

7.
肖朗 《学习月刊》2009,(16):10-11
一、中国传统的和谐思维 为了更好建设现代和谐社会.我们有必要回过头去看看中国古代的和谐思维。总的来说.古代的中国人以其独特的思维模式和智慧建立起了一种前现代和谐社会的典范。从思想文化上看.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只有朝代的更替而没有文化的根本改变.因此.中国古代的思想只需加以横向的考察就可以了。构成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主干是儒道释三家,这三家思想的核心其实都可以归为和谐。  相似文献   

8.
论性别和谐与社会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耀 《福州党校学报》2005,(5):27-30,69
两性关系是影响最为普遍的社会关系之一,性别和谐是人类最基本的和谐。从两性对立的角度来研究认识现实社会中的男女不平等问题,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使妇女解放事业走入误区;单纯的男女平等和女性解放运动也难以解决两性所面临的困境和尴尬。妇女解放运动理念需要进行现代转向即以和谐的视角替代对立,平等看待、处理两性关系问题将更有利于促进男女两性自由和全面地发展,有利于促进性别和谐。性别和谐与经济和谐、阶层和谐、民族和谐、区域和谐、代际和谐、生态和谐等一样,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和谐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长期发展过程中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结晶,具有多样性、开放性、先进性等特征。笔者认为,校园文化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系统,用系统论的思想和方法进行研究,综合探讨校园文化系统与外界、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的和谐发展机制,有利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与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思维方式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与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思维方式问题,当前学术界有三种不同的观点,即“和谐思维”、“辩证思维”及“以和谐为主题的矛盾思维”。三种观点角度不同,但在内容上均聚焦于矛盾思维,在概括的名称上则各有特点。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阐述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揭示了职教的和谐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联系,论证了职教和谐对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战略意义,呼吁人们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对职教的认识,遵循职教规律,大力促进职教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赵晓芬 《求实》2008,4(3):33-35
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社会发展史是个人与社会统一发展的历史.个人全面发展是个人与社会和谐的基础,社会公正是个人与社会和谐的根本保证,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中,只有社会与个人形成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关系,社会才能实现全面发展和进步,个人才能获得全面自由发展的条件,从而才能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3.
张金秋  张蕾 《理论导报》2012,(11):47-48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对中国现代流行音乐文化同质论、流行音乐文化庸俗论、流行音乐文化市场支配论问题从理性思辨的角度阐述了个人的一些观点和看法,最后阐述了中国现代流行音乐文化对和谐社会的促进作用,旨在丰富和完善中国现代音乐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推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4.
张永恒  张娟 《实事求是》2006,191(4):29-30
社区服务是面向全体社区居民,以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社会性服务。完善的社区服务有利于促进社会成员之间关系的和谐,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在我国目前的现实中,社区服务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其功能并未得到充分的发挥。要通过体制改革,推进社区自治等途径改善社区服务,使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5.
社会公正是指社会资源在全体社会成员中的合理配置和享用。当前社会不和谐的主要根源是社会资源在社会不同主体之间的不公正配置。社会公正是实现社会资源公正配置的必要条件。这是因为:它有助于维护城乡、区域的平衡协调,促进社会阶层结构的开放合理和保证社会流动的顺畅有序。促进社会和谐的政策选择必须体现社会公正的价值追求。这就要求:必须普及国民待遇,加强制度建设,建立高效的社会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16.
建设和谐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但是由于儒家思想对民众有着深刻的影响,而儒家思想在和谐问题上的形而上学、主观思维模式,无形中给构建和谐社会设立了障碍.《道德经》辩证的看待和谐,是弥补儒家思想缺陷的一剂良药,对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和谐的社会,必然是人人享有同等的机遇和权利,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社会,也必然是注重男女公平、平等、和谐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必将为改善女性生存与发展的社会环境,加速性别平等的进程,奠定良好的基础。一是反映性别平等文化的科学发展观,确立起审视性别公正与和谐的坐标。二是体现男女平等的先进的性别文化,营造出性别公正与和谐的社会氛围。三是“社会和谐”运行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构筑起性别公正与和谐发展的屏障。  相似文献   

18.
如何实现社会和谐,是多元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20世纪后期兴起的协商民主理论,主张共同体中的公民通过公共协商整合社会差异、化解社会矛盾,以实现社会和谐。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多元社会逐步形成,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问题和矛盾不断增多,实现社会和谐也是中国面临的重大课题。公共协商为解决转型期中国的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提供了重要启示和借鉴,以公共协商制度化促进社会和谐成为当今中国应有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和谐哲学思维方式研究——从唯物辩证法思维的实质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进  李志洁 《唯实》2009,(5):36-39
对唯物辩证法思维实质的惯常理解模式就是将其认作斗争思维,结果是不仅造成理论上的失足,更带来实践上的严重后果。产生这些问题有理论与实践的根源,但根本原因在于对唯物辩证法思维实质的对立同一规律做了错误的解读,所以需正本清源恢复辩证法和谐思维的本来面貌,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哲学基础和思想资源,同时,也需要对和谐思维方式理解中出现的两种不良倾向做一个剖析。  相似文献   

20.
社会有机系统具有内在的结构模式以及相应的功能系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必然是一个结构合理的社会。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因结构不合理、结构性障碍而导致结构与速度、结构与效益、结构与和谐、结构与发展的矛盾。以社会结构的协调与和谐,保障社会运行与发展的协调与和谐,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