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就审前准备程序而言 ,世界各国的规定差异较大 ,但从英美、大陆两大法系发达国家的现状看 ,民事诉讼活动已从原来偏重开庭审理而转为审前准备与开庭审理并重。我国目前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审前准备程序 ,所以 ,对审前准备进行充分的分析和研究 ,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构建我国的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 ,应成为我国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2.
我国民事诉讼审判方式过分强调开庭审理 ,忽视审前准备 ,导致审前准备程序与庭审程序界限不清 ,功能错位 ,当事人的诉讼主体地位难以确立 ,诉讼代理制度发展不充分等弊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若干规定》确立了举证时限和证据交换制度 ,应当在此基础上尽快修改《民事诉讼法》 ,完善民事诉讼制度 ,构建以证据交换为主要内容的审前准备程序 ;设立审前准备程序法官 ;合理配置法官与当事人的权利义务 ,使当事人真正成为审前准备程序的主体 ;严格诉讼代理人的条件 ,充分发挥律师的作用 ,以更好地实现司法公正与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改革现状的分析,提出值得关注的问题,进而对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的审前准备程序进行介绍,在比较借鉴的基础上,最后指出我国当前民事诉讼审前程序改革的误区,并提出了笔者的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4.
审前准备程序是证据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简易程序是我国民事诉讼的重要制度。随着近年来案件数量的迅速增加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颁布,将审前准备程序与简易程序结合起来的重要性日益显现。通过完善简易程序的划分标准,树立程序公正的司法理念,确立适合的准备程序,以期实现案件处理的公正、高效是我们的努力目标。  相似文献   

5.
民事诉讼中的审前准备程序是开庭审理前的一个诉讼环节。是基于案件在当事人之间非经充分准备不进入法庭审理的构想,应当服从和服务于民事诉讼的最终目的。我国应从程序入手,重新构建司法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使案件真正做到繁简分流,达到“精审判”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西方国家民事诉讼的发展趋势由偏重开庭审理转为审前准备程序并重 ,体现出法官的职权行使受当事人权利的约束等一些共同特征。审前准备程序的价值在于为当事人拥有积极行使诉讼权利的空间和手段 ,提高诉讼参与性 ,保障诉讼的民主性、公正性和公开性提供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7.
代国现行民诉法规定的审前准备存在不足,笔者认为应借鉴一些主要国家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的规定和做法,完善我国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的立法。  相似文献   

8.
审前准备程序是民事审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诉讼效率、确保民事诉讼公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审前准备程序的程序价值为基础,通过对我国审前准备程序存在弊端的考察,提出了完善我国审前准备程序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民事诉讼中的审前准备程序有利于争点整理和证据收集,防止法庭中的突然袭击,最终有助于纠纷的妥善解决。我国民事诉讼法和司法解释虽然有相关规定,但是很不完善,带有浓重的职权主义色彩。因此,应当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通过明确当事人的主体地位,建立审前会议程序,赋予法官释明权等一系列措施来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审前准备程序。  相似文献   

10.
中法民事审前准备程序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民事审前准备程序存在很大的问题,改革完善势在必行。对中法民事审前准备程序在法律框架、实践层面的比较,不难看出我国在制度上和实践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有其原因可寻。我国的审前程序建构不能冒进,而应该在现有法律制度的基础上,借鉴与我国法律文化相似国家的经验,根据我国的实际进行。  相似文献   

11.
在任何社会,解决民事纠纷的机制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解决民事纠纷机制的多元化包括民事程序的多元化、法院附设ADR和诉讼外的解决民事纠纷多元化的制度.应借民事诉讼法修订的契机,大力完善简易程序、构建独立的小额诉讼程序、建立庭前和解制度、重新审视调审结合模式,确立民事诉讼法的民事程序基本法的地位和建立独立的<审判外纠纷解决法>,从整体上对民事纠纷解决机制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12.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民事诉讼更为复杂,一些案件常常涉及某些专业问题,这些问题由于超出审判人员的知识范围而成为困扰审判的一大难题,为了使审判机关正确认定事实,公正处理案件,需要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专家参与诉讼。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专家制度对我国民事诉讼立法有一定启示,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相似文献   

13.
恶意诉讼及其救济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诉讼是人们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但在诉讼的过程中,基于法律制度的残缺和 个人不法利益的驱动,一些人恶意提起诉讼,给受害人带来物质和精神上的巨大损害,并且造成国 家司法资源的极大浪费,还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人们的法律信仰。因此,对于滥用诉权、恶意诉讼的 行为应当予以遏制和惩戒,对恶意诉讼人妨害民事诉讼的,应当采取强制措施;构成民事侵权的,应 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触犯刑律的还应承担刑事责任,从而提高恶意诉讼的成本以有效防范恶意诉 讼,建立公正、廉洁、高效的诉讼机制,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司法保障。  相似文献   

14.
在大多数国家的民事诉讼制度中都有关于审前准备程序的规定,无论是英美法系国家还是大陆法系国家。我国在这一问题上的立法和司法实践都有待改进和完善。要改变我国民事诉讼中绝对以庭审为中心的认识,发挥审前程序的作用,在立法上赋予其程序上的独立地位。  相似文献   

15.
随着《民事诉讼法》的修改,民事检察监督制度在立法层面得到了细化,体现了司法改革的阶段性成果。但理论上对该制度仍存在着误读,其根源在于:一是没有将该制度放在我国法治的社会基础上进行考量,过分强调了民事审判制度的独立性;二是忽略了民事检察监督制度的纠纷解决价值;三是将法官的权威与司法权威画等号。为了实现法治理想,应当在中国社会的法治基础这个视角下来审视我国的民事检察监督权的发展及完善。  相似文献   

16.
2012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新《民事诉讼法》。新法从基本原则到具体制度对民事诉讼及纠纷解决机制做了较大的修订和补充,这是近年来我国民事司法改革取得的重大成就之一,也是我国民事诉讼法现代化转向的一次努力。此次修法顺应了诉权保障宪法化和国际化的趋势,是“接近正义”理念在司法改革过程中的具体体现。为更有效地保障民众“获得公正审判的权利”,今后的民事司法改革应更加注重设计的整体性与统筹性,从而实现司法各要素全方位的变革。将“诉权保障”确立为民事诉讼法的最高目标,不但是完善立法的必备基础,也是公正司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7.
司法认知是世界上许多国家证据法上所普遍适用的就某些特定的案件事实由法官直接加以确认 ,从而免除当事人举证责任的一种诉讼规则。我国关于司法认知的立法与研究同外国相比差距较大 ,在民事诉讼中如何客观地界定司法认知的对象范围 ,尚需深入研究。笔者认为 ,民事诉讼司法认知对象有事实和法律两方面。事实范围包括众所周知的事实、司法事实、政府事实、易于获知的事实 ;法律范围包括本国法、国际条约和惯例、外国法。  相似文献   

18.
小额诉讼机制的健全一直是国外民事司法改革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尽可能为民众提供高效、简便地司法救济途径也是每个法制国家所共同追求的目标。我国在民事诉讼中一向遵循“两便”原则,但在民事审判制度改革中却忽略了与民众权利救济密切相关的小额诉讼机制及简易程序的健全问题。本文力图通过对各国小额诉讼制度立法例的分析,指出我国小额诉讼机制及简易程序制度的不足,并提出建立小额诉讼制度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确立了小额诉讼程序制度,对我国民事司法审判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在实践中,由于立法不完善,规则欠缺,导致出现了在司法过程中小额诉讼程序被基层法院和法官虚置的状况。国外主要发达国家适用小额诉讼程序的实践经验对我国司法实践具有积极的启示借鉴意义。笔者以A、B两地基层法院小额诉讼程序适用的实证调查为基础,提出了降低程序启动标准、降低小额诉讼案件收费标准、成立专门机构、统一审理模式等对策建议,以兹我国小额诉讼程序制度立法司法借鉴与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