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0年3月4日,年仅27岁的北京大学“双硕士”、大成基金公司研究员袁健在深圳跳楼身亡。消息从北大的校园论坛上传出,人们纷纷质疑:这个在北大读书期间曾稳坐班级成绩第一名的优秀男孩,怎么可能刚刚参加工作就走上绝路?  相似文献   

2.
程朔  张傲  刘露 《台声》2014,(10):96-97
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在海淀这边读书时,就常听到一个名词,"北大子弟",指的是那些仍在中学读书的、北京大学教职员工的后代,其中的绝大多数,高中毕业后自然而然地追随父辈的脚步,进入北大深造,并深以为荣。对于那些人的这份儿"矫情",其时,心中是极为艳羡的。今天采访对象一上来的自我介绍,勾起了脑海中的这一部分记忆。因此,对这位12岁时就随父亲一起回到北京生活的台生张颢骞,更多了几分亲近感。  相似文献   

3.
自1915年进入北京大学英文学门读书始 ,许德珩的一生与北大的关系是育于斯、教于斯。北大是哺育他成长的摇篮 ,又是他传播民主与科学思想的讲台。从“五四”运动以来 ,他一刻不曾忘记母校的培育 ,不曾忘记祖国 ,不曾忘记民主与科学。热血青年学生领袖1915年暑假 ,许德珩考入了北京大学英文学门。北大的学费对于许德珩来说尚是沉重的负担。课余他总是到图书馆去读书 ,这样可节省购买灯油之资 ,在冬季还可免去购买取暖的木炭。但生活上的艰难未能影响许德珩的志向。国家危亡 ,人民涂炭 ,北大的陈腐学风 ,这一切都激励着许德珩发奋读书。1917年…  相似文献   

4.
北京大学校园里有一特殊群体,每位成员的求学经历都构成一则耐人寻味的故事。这个特殊群体就是台湾学子。“到北大读书去!”是许多岛内学子梦寐以求的愿望。林春华,这位来自台湾高雄的姑娘,大大的眼睛透露出特有的灵气。别看她年龄不满三十,来北大读书前,已是岛内一名收入颇丰的律师,并拿到了从业执照。她告诉笔者,在台湾,念法律专业的人要想拿到律师执照,必须经过十分严格的考试,其通过的比率比较低,她为自己能通过考试拿到执照而自豪。不过,在实际的工作中,林春华越来越感到随着两岸经贸交流日趋频繁,迫切需要深入研究祖国…  相似文献   

5.
百家言     
责任不可忘却1997年的寒假,正在英国牛津大学读书的北大经济系毕业生俞冰接到一个越洋电话,她的父母及姐妹、侄儿、侄女一家6口人突然因煤气中毒全部死亡。在排除他杀和自杀的情况下,俞冰在殡仪馆的调查令人毛骨悚然。从1996年至今两年多的时间内,安徽省芜湖...  相似文献   

6.
常常自叹自己在读书上不用功夫,终于静下心来读完了北大版的《中国哲学史》,继而读着《西方哲学史》。在实用主义盛行的时代,虽说有些“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味道,可那难解的命题,一直谜样的吸引着我,索性豁出去了,于是大把大把地花着自己的光阴。  相似文献   

7.
安兆东  王宁 《春秋》2013,(4):47-47
蔡元培(1868—1940)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政治活动家。他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极力整治北大腐败的学风,在学生中发起成立各种学会、研究会,把学生的精力和兴趣吸引到研究学问上,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提倡科学和民主,使北大学风大为改观,成为3K Ilt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在五四运动中,北大学生多人被捕,蔡元培极力营救。当时临朐籍学生李复昌正在北大法科读书。李复昌字元一,号亚东(1895-1973),柳山镇后疃村人。少年聪慧,品学兼优。1916年考人北京大学法科,祖父修符赋诗送行。诗日:分科大学设燕京,送汝负笈列众  相似文献   

8.
李必达     
《今日中国论坛》2009,(5):126-126
李必达,汉族,湖北汉阳人,1940年出生。先后任广州军区司令员秘书和解放军总参谋长秘书。转业后任司法部办公厅主任、律师司司长、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常务副局长、公平交易局局长、企业注册局局长等职。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老年书法研究会会长、中国书画研究院理事和中国书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文化艺术促进会副会长、中国书画等级考核委员会副主任、北大知识产权学院董事、人大法学院和首都经贸教授。  相似文献   

9.
还是戴着那顶有些发旧的草帽,还是穿着那件洗得有些发白的仔裤和一件很随便的T恤衫,笔者在北大礼堂四位华裔科学家演讲会上,巧遇凌峰。偶然的相遇是缘于对北大百年华诞的共同关注。在礼堂的楼梯口,笔者同正在拍摄间隙中的凌峰聊了起来。问:您这次来北大有些什么新的感觉?答:因为十年前拍北大(八千里路),今天和十年前对比,北大比十年前更多元、活泼。问:您以什么视角来采访北大的百年校庆?答:我们觉得北大100年和中国的现代化息息相关,有很重要的一种象征意义。所以我觉得任何一个爱国人士,关心中国命运的,都会关注北大100…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投资界短短的历程里,如果北大的毕业生没有一席之地,那是无法想象的事情。去年9月25日,北大经济学院金融系成立20周年,放眼一看,北大毕业生在金融投资界无论是基金经理、基金高管还是PE合伙人,人数应该都是最多的。  相似文献   

11.
一近代知名教育家、法学家、政客王世杰系湖北崇阳县人,生于1891年。早年在武汉、天津等地读书,1913年去英国留学,1917年转赴法国,就读巴黎大学,1920年获法学博士学位,不久回国,应学界泰斗蔡元培之邀,在北大任教,并参与创办《现代评论》周刊。随后,他走上政坛,受到蒋介石的信任、重用,历任国民政府法制局局长、武汉大学校长、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国民参政会秘书长、外交部长、国民政府委员、行政院政务委员,第二、三届联合国大会首席代表等职。三、四十年代,王世杰在中国政坛颇为活跃,频频亮相,引人注目。1948年12月被中共中央宣布为“战犯“,排名21号。1949年,王跟随蒋介石去台湾。1950年初,蒋介石在台湾开始策划复职,并又一次将王世杰卷入政治漩涡。  相似文献   

12.
征稿启事     
正《湖北警官学院学报》系湖北省公安厅主管、湖北警官学院主办的公安理论刊物,创刊于1988年。本刊系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教育阅读网全文收录期刊、北京世纪超星收录期刊、北大法宝法学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相似文献   

13.
王静 《台声》2013,(4):106-107
2011年10月,董淑贞因参加全国台联30周年海外嘉宾参访团来到湖北省。一路上,与时任湖北省台联副会长兼秘书长江利平在聊天中表达了自己对青少年基础教育的重视与支持,当得知湖北省有部分贫困地区学生读书困难时,当即承诺要在湖北捐助第一批30个学生,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相似文献   

14.
宋凯 《中国保安》2014,(17):18-21
近年来,北大保安成为网上的一个热词,多家媒体对北大保安做过报道,原因是从这里走出了近500名大学生。这个数字配合保安员这份职业,足以起到让人惊奇的效果。在业内,关于北大保安的报道,人们更是时有耳闻。大家在为其欣喜之余,好奇的则是北大保安队的管理理念,以及如何培养出那么多大学生的原因。今年是我国保安服务业诞生3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本刊记者再次见到了这群正在追逐梦想的北大保安。  相似文献   

15.
《今日上海》2008,(9):11-11
上海文化大都市的亮丽名片,以“我爱读书,我爱生活”为主题的2008上海书展,今年8月13日在世贸商城开幕。本届书展为读者准备了10万余种图书,其中新书6万余种。北京、安徽、浙江、江苏、重庆、湖北、广西、吉林、辽宁、湖南等地406家全国重点、知名出版社,以及上海的40家出版社踊跃参展。  相似文献   

16.
征稿启事     
正《湖北警官学院学报》系湖北省公安厅主管、湖北警官学院主办的公安理论刊物,创刊于1988年。本刊系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教育阅读网全文收录期刊、北京世纪超星收录期刊、北大法宝法学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2004年被评为中国学术期刊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执  相似文献   

17.
慈善第一。何处寻找慈善"理想国"?中国式慈善面临现实困境。这种困境是捐助者与受助者双方共有的,近期的新闻就有不少:湖北5名大学生被指"缺乏感恩意识",社会反响强烈;北大受助研究生段霖夏中途退学  相似文献   

18.
1934年秋季某日,北京大学召开全体师生大会,出席的人非常多,北大校长蒋梦麟主持大会,他首先就讲法国“最后一课”的故事,劝学生安心读书,不要搅和国事。这种论调很不对血气方刚、希望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的年轻学生的口味,但学生还是静静地听着,想看看校长接下来到底会有什么动作。不一会儿,蒋梦麟宣布请胡适讲演,这一下捅了马蜂窝,一时间,嘘声四起,伴以巨大的喧哗声,久久不停。胡适演讲得极其艰难,大家根本听不清楚,据坐在讲台前的李祖荫回忆,他也只听清了“打仗三日就亡国”一句。胡适双手握着左右飞舞,想压下学生的喧嚣,可学生们依然故我。胡适气得发抖,说:“你们不是北大的学生,北京大学的学生是有理智的,北大学生应该站起来保护真理。”此言一出,更是火上浇油,谴责声、叫骂声越来越厉害,胡适不得不尴尬地从讲台上下来。  相似文献   

19.
北大,是蔡元培和马寅初成就事业的摇篮。挥之不去的北大情缘,也成为他俩深厚情谊和北大历史的见证。  相似文献   

20.
陈平原任教北京大学中文系,长期关注近代以来的中国大学史和教育史,有《老北大的故事》、《中国大学十讲》、《大学何为》等多本相关著述出版。这些论著或纵论"大学何为"的学术文章,或是探寻大学传统薪火传承的历史追忆,而这本《读书的"风景"——大学生活之春花秋月》则与之前的著述有所不同,用陈平原自己的话说,他"很早就有一个企图,为大学生写本书,谈谈如何‘读书’;或者为研究生写本书,谈谈怎样‘做学问’"。如今,这本既谈"读书",又讲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