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论生育政策的调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现行生育政策的形成经过了一个长期的过程,仍处在不断完善之中。文章从纵向考察了现行生育政策形成的历史,又横向考察了地区间具体生育政策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对生育政策调整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理性思考,并对现行生育政策调整中的有关疑虑作了相应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生育观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它表现了人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各个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人们的生育观会有很大差异。生育观随社会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主要受婚育观念、家庭维护情况,生育政策及执行力度、地域方面等因桑影响。对新疆地区影响较大的是:宗教对少数民族生育观念的影响,风俗习惯,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的影响。但是由于困家和自治区利益导向政策的实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就业压力的增大等因素,使得新疆少数民族群众的生育观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2013年11月15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文发布,回应了社会关切和民生期盼。 启动国“单独二孩子” 看点: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  相似文献   

4.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这一被通俗称为“单独二胎”(人口学界一般将其称为“单独二孩”)的政策一经公布.立即在社会各层面引起强烈震动。  相似文献   

5.
“家有二宝”是一段时间以来老百姓热议的话题。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这是完善生育政策迈出的重要一步,它标志着执行了33年之久的独生子女政策即将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6.
《福建理论学习》2009,(11):49-49
漳州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现行的生育政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全面完成省委.省政府下达的人口与计生工作各项任务指标,总体工作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7.
王建军 《党风建设》2002,(10):38-38
2001年3月,某市监察局对该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孙某某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超计划生育的问题予以立案调查。经调查认定,孙某某已于1996年2月生了一个女孩,但孙某某总想再生一个男孩。2000年2月,孙某某弄虚作假,为自己办理了一个准许生育二胎的准生证。2000年12月,孙某某又生育了一个男孩。对此,某市监察局研究认为,孙某某弄虚作假,为自己办理了准许生育二胎的准生证,  相似文献   

8.
建国初期(1949-1956),中国共产党的生育政策经历了从放任到节制的过程。由于革命战争、现实社会环境的影响和领导层的人口规划意识较为薄弱,导致1949-1953年对人口的生产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然而,在社会物资供需矛盾凸显和国家财政负担加重的情况下,党内上层逐渐重视控制人口。探讨这一时期的生育政策,可以总结的经验是:要正确对待学术与政治的关系,发展经济是控制人口的根本手段,要着力把政策制度化法律化。  相似文献   

9.
生育历来是关乎国计民生之大要。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这一战略要求对顺应民众需求,推动人口均衡发展,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宏观背景下,文章提出生育政策配套体系的建构设想。首先在系统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生育关涉的重大决策基础上,概括新时代生育政策配套体系建构的理论内涵。其次分析建构生育政策配套体系面临的现实挑战及其主要成因。最后,文章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下阐述宏观思路,并为建构生育政策配套体系的顶层设计绘制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0.
前段时间,江西出台文件,称有特殊情况的夫妻可申请生育二胎,此政策遭各界质疑。而后,广东又明确表示:广东城镇居民赴港生二胎算超生。这两则新闻将二胎生育问题推上风口浪尖。  相似文献   

11.
正为什么要启动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答:《决定》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第一,调整完善生育政策有利于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赡养老人负担持续加重。如维持现行生育政策不调整,几十年后劳动年龄人口锐减,老年人口比重过大,势必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国际  相似文献   

12.
部分国家生育支持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2017,(2)
欧洲国家的经验表明,生育支持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女性的家庭与工作间的矛盾,减轻家庭的生养负担,进而提高生育水平,促进人口的长期均衡发展。随着中国全面两孩政策的放开,如何通过配套的生育支持政策推动民众实现二孩生育意愿,进而达成全面两孩的政策目标,受到学界和社会持续且广泛的关注。通过梳理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澳大利亚、德国、法国、瑞典等八国在假期福利、津贴补助、儿童保育、代际支持和女性就业等方面的相关政策,评估这些政策的生育效用和就业效果,以期为我国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3.
正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国家人口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是我国人口和生育政策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所作出的重大调整完善。  相似文献   

14.
《党课》2014,(22):51-51
针对媒体报道“中国可能在两年左右时间后向所有夫妇放开二胎政策”,国家卫生计生委回应称,目前暂无全面放开生育二胎的时间表。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决定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但是,对于全面放开二胎,国家层面仍然持谨慎态度。今年7月10日,国家卫生计生委计划生育指导司司长杨文庄曾表示,如果现在普遍实施二孩政策,就会使中国的生育水平有一个很大的反弹,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会造成很大的影响,也会使国家制定的人口发展目标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5.
《探索》2016,(1)
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是中国人口生育政策的重大调整,而政策目标的实现需要整体性的配套。二孩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中国老龄化的速度,为未来提供更多的劳动力资源,但无法从根本上扭转中国人口发展的长期趋势。生育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是影响育龄人群生育决策和生育行为的决定性因素,因此需要在调整生育政策的同时推进相关政策和机制的改革以及公共服务的改善,特别需要关注政策调整对女性就业等可能产生的影响。二孩政策的实施将可能促进中国家庭模式的转变,亟需完善家庭政策和重构家庭伦理,以提高家庭承担各种功能责任的能力。二孩政策的实施会涉及地区、城乡、男女乃至不同年龄群体之间的平等和利益调整,应通过整体性治理的有效途径实现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16.
《世纪桥》2017,(10)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以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结束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独生子女"浪潮。在人口政策转变的特殊时间节点,作为生育主体的青年人,对二孩的生育意愿如何?影响青年生育二孩的因素是什么?这些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17.
铜仁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地州之一,2009年该地区人均生产总值6784元,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66%,而出生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3个千分点,政策外多孩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16个百分点。经济发展滞后,群众生育意愿和现行生育政策存在较大差距,是铜仁地区人口计生工作面临的最大难题;而近年来探索出法制计生的有效方式.对其它市(州、地)的人口计生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生育政策经历过多次调整,每次调整对妇女发展都产生了影响。2015年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二孩的生育政策,对于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妇女该如何解决生育与个人发展间的矛盾,本文为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9.
我国人口政策的动态调整,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变化。人口政策从"一对夫妇一个孩子"到"全面二孩"的转变,表明了我国人口发展观已经从视人口为经济增长的拖累,严格控制增长,逐步转向人口-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适当可控的人口增长模式。然而,上述人口政策的转变仅仅是近5年内完成的,"全面二孩"制度短期内能否影响人们的生育意愿?文章通过对人口制度转型的演化分析,强调旧制度的功能性锁定、人们的生育偏好降低、认知模式趋于稳定、演化博弈策略均衡,对夫妇生育选择的影响。对"全面二孩"生育政策提出如下建议,重塑生育制度结构;创造与生育制度相适应的社会环境;加强人们生育认知模式引导;注重制度实施后的动态跟踪,并不断修正。  相似文献   

20.
政策指南     
违反计生法者要缴纳社会抚养费国务院日前公布的《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自2002年9月1日起施行。现将有关政策介绍如下:一、六种人有义务缴纳社会抚养费《办法》规定,“不符合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18条规定生育子女的公民,应当依照本办法的规定缴纳社会抚养费。”但由于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18条还授权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生育政策。因此,综合各有关法规的相关规定,当我国公民的生育行为出现以下6种情形之一时,就要自觉履行缴纳社会抚养费义务:1.公民再生育不符合地方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