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榜样教育是我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本文指出了榜样教育的社会价值,分析了新时期榜样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了对策,以使其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更好的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
鲁迅有极深的绝望体验和幽暗意识,日本学者称之为舍斯托夫体验。在鲁迅具体表现为:死亡意识、忏悔与赎罪意识、中间物意识和过客精神等。面对人性的幽暗面,鲁迅不是被动承受,而是主动担当,浸没于黑暗中开始呐喊,严厉批判别人,更严厉解剖自己。他以整个生命扑过去,把自己烧在里面。鲁迅这种精神气质,主要是受到舍斯托夫等基督教作家和希伯来精神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3.
蒲恩灿 《法制与社会》2013,(10):138-139
宪政制度是近现代政治发展的产物,也是迄今为止人类政治文明最重要的成果,其产生于基督教文化息息相关。权利限制是宪政制度最重要的核心价值,这一价值的产生来自基督教文化中幽暗意识。基于基督教对人性二元认识的幽暗意识,西方社会发展出了制度理性的现代国家宪政制度。  相似文献   

4.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突然发生的特大地震,数万生命顷刻消逝,再一次引发了人们对于生命、生命教育的思考,在生命教育中道德教育的作用不可忽视。我国传统的道德教育忽视了生命意识、个性生命和生活。我们反思传统道德教育,希冀"生命诗意地栖居在道德教育中"。  相似文献   

5.
法律和道德都属于上层建筑,都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它们是两种重要的社会调控手段,任何社会在建立与维持秩序时,都不能不同时借助于这两种手段。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对高校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也不可偏废,不能互相代替,既要重视道德教育,也不能忽视法律教育。  相似文献   

6.
美国在现代大学制度建立的进程中出现了道德教育的滑坡,其中产生的危机与现代大学的专业化、职业化诉求以及美国社会道德共识的分裂具有相当密切的关系。面对大学制度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进程,中国当代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我们试图以中国道路为背景,将美国20世纪以来的道德教育危机作为一种参照系,从中获得解决思政教育结构性问题的启发,尝试将其发展放在历时性的视角中予以再思考。  相似文献   

7.
张军 《法制与社会》2014,(8):223-224,229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和国际秩序的建立,法学教育是"通才"教育,还是"专才"教育,我国法学教育现状明显存在着弊端,法学又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法律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故法学教育最有可能完成这个时代经济文化融合的使命。我国法学传统教育有其历史的渊源及发展模式,它的存在有着必然性与局限性。改革当前法学的实践课程、理论的内容、教学考试等方式方法迫在眉睫,是时代赋予的使命,是培养一个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8.
中国法学教育的历史及其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古代、近代、当代法学教育的历史各具特点。在中国法学教育目前发展迅猛的形势下,应该反思存在的问题与危机。  相似文献   

9.
当前,大学生网络法治意识不容乐观,大学生网络法治意识教育还存在法治教育课程中网络法治教育的内容有所缺失、法治生活中大学生的法治体验不够完整、法治教育活动的效果难以保证等问题。文章认为培育大学生网络法治意识,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通过优化网络法治课程和教学内容,构建健康有序的法治生活,推动网络法治教育活动见实效。  相似文献   

10.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全国范围内掀起了道德教育运动。他们开始反思"教育为什么"的问题,进而发展出一系列道德教育模式。在美国,道德教育往往与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美国的道德教育已由价值观获得方法的训练,转向了直接的实践性价值观教育,倡导核心的、共同价值观教育,以形成军队精神的内涵。本文从分析美国道德教育模式视角来看其军队精神教育的走向。  相似文献   

11.
道德阈限与道德教育的禁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彩平 《金陵法律评论》2002,31(6):27-31,37
传统观念认为:一个人“越道德越好”。事实并非如此,当道德行为超过一定的界限,会由于对他人理性自由的侵害而走向自己的反面,因而道德也有一定的阈限。道德教育,出于对人社会性需要的关怀,在现代已经不能仅由意图的“道德”而实现其初衷,所以,道德教育也有禁忌。道德教育的禁忌在不同的时代有所不同:传统表现为“自由”,现代则表现为“过多的干预”。  相似文献   

12.
德育理念与德育改革—新世纪德育人性化走向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德育理念是德育的根本指导思想,提升德育理念是德育深层次改革的需要,是德育改革的最高境界,德育的人性化体现了现代德育精神,反映了新世纪德育的走向,它符合人的本性,也符合德育的本性,在对待的态度,方式上由物化走向人化,由灌输走向对话,由限制走向解决;德育本体应当与人的生命整体,与教育和人的生活整体融合。  相似文献   

13.
人的道德主体性与主体道德教育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人是道德的主体,人的主体性是一切道德活动的内在依据。人的主体性在道德活动中的具体化,构成人作为道德主体的主体性,包括为“我”性、求善性、内在超越性、自由意志性、自我约束性。道德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主体性的活动,是教育和受教育通过以道德化为中介的交往而实现的受教育德性自我建构的活动。主体道德教育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它以教育和受教育主体性的发挥为前提,以民主、平等的教育关系为保证,关注个体的需要,以培养生活中的道德主体为根本。  相似文献   

14.
责任生成的道德内涵及其实现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责任是社会性个体间联结的内在基础,也是社会良性发展的道德基础。因此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就成为现时代人的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责任生成就成为青少年学生德性成长的基本任务,也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责任生成是源于人的善的本性,是个体在不断地体验与他人、社会、自然和化的依存关系中发展的过程。学校德育应把握这一责任生成机制,在学校教育情境中。建立良性人际互动以使学生能够体验责任和培育起道德自觉,在激发责任感的同时培养责任能力。  相似文献   

15.
让“寓教于乐”走进德育——大众传媒对德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传媒作为受众群体庞大的传播媒介,其本身的传播方式、承载内容都被越来越广大的学生受众群体所接受.大众传媒在寓教于乐中具备了正视受众的接受心理、倡导以人为本的传播理念、尊重受众的主体地位、建构真实性、平民化、生活味的传媒内容等特质,从而给德育教育以许多有益的启示:高校德育应该让大学生们在可亲可信的内容、丰富多彩的实践、行之有效的活动中抵达教育的彼岸.  相似文献   

16.
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社会的到来,必然会使传统德育发生革命性的变革。我国正在经历着由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转变,特别是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发展而形成的网络社会,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德育环境。这种全新的德育环境,必然对正处于社会化过程中的儿童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对传统的学校德育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建立“网络德育”理念,建构“网络德育模式”,是德育理论创新的需要,也是德育理论和实践与时俱进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17.
"德目主义"主张将人类的美德形成具体的条目,在教育过程中把这些条目灌输给受教育者,以形成学生良好的品德."德目主义"划分为不同的学派,有的强调以权威的言语作为衡量道德与否的标准;有的主张以自然作为道德判断的评价依据;有的把追求幸福作为衡量道德生活的尺度;还有的则将道德与否归因于理性的推断与思考.就知识与能力的辩证关系而言,"德目主义"具有不可低估的教育价值.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德目主义"思维方式的缺陷桎梏了学生品德的发展,影响了学生人格的建构.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随着科学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已呈现出科学主义勃兴的态势.与此同时,科学主义也对社会意识范畴产生着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因而,德育--它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手段--便无可避免地要与科学主义进行正面交锋并作出回应.由此出发,我们就有必要把德育放在科学主义勃兴的背景下进行研究,并以思想分析和现实审视的两个角度,去揭示科学主义对德育的内部环节、外部环境、对象阈三个方面所构成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目标建构的依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目标指向,表达的是一种价值理想。其目标建构有着哲学人道主义的思想基础,也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同时还有着人类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具体地说,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的目标建构的依据主要有三点:一是人类有关个人自由与尊严的思想的宝贵遗产,特别是个性教育、自由教育思想的宝贵遗产;二是现代教育,特别是我国目前道德教育所肩负的使命;三是主体性道德人格的结构与特征  相似文献   

20.
叙事性思维和儿童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宁 《金陵法律评论》2005,45(5):79-83,123
长期以来,儿童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侧重于例证性思维和抽象道德观念的灌输,其弊端是道德教育疏离于儿童的心理世界,凌驾于儿童的生活世界之上.根据布鲁纳提出的两种思维模式--例证性思维和叙事性思维及其特点,儿童的思维更多地具有叙事性思维的特征,叙事在儿童社会性和道德认识发展上起着核心作用;同时,叙事是儿童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