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保护驰名商标,这一直是世界各国商标法的重点和难点。而淡化理论作为对传统的混淆理论不足的弥补,是当今世界新兴的驰名商标保护的理论。学界对于如何界定淡化,如何适用淡化理论等都存在很大的争议。参考商标反淡化原则在美国和欧盟等商标法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实践的现状,并结合中国司法实际,我国应当合理地将淡化理论纳入到我国《商标法》当中。  相似文献   

2.
在美国商标淡化诉讼中,一直存在“淡化可能性”与“实际淡化”的证明标准之争。2003年,联邦最高法院通过审理莫斯里案而首次介入。表面看来,最高法院已将标准统一为“实际淡化”,实则依然模棱两可,而根据反淡化和禁令救济的基本法理,证明标准又只能是“淡化可能性”。可见,问题远未解决,争论仍将延续。鉴于商标淡化理论的影响早已超出美国国界,研究这一问题对我国亦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美国法院在审理商标淡化法案件时各自为阵,有的法院倾向于实际淡化原则,有的法院热衷于淡化之虞原则,结果迥异.商标淡化理论的这种不确定性,让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陷入困境.驰名商标应当得到与其属性相当的反淡化保护.分清不同原则各自的适用范围才是走出困境的应然之举.固有显著性商标的淡化宜适用淡化之虞原则;获得显著性商标的淡化则宜以适用实际淡化原则为主,兼及淡化之虞.  相似文献   

4.
美国《商标淡化修正案》中的利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商标淡化修正案>实际上是企业商标战略利益折中的产物.美国国会采用"利益平衡"之术确立了"淡化的可能性"原则.同时又将受该原则保护的商标范围大大缩小,并明确界定了相关概念及其范畴.该修正案在进一步强化大型企业的商标利益同时,却加重了初创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商标淡化风险.  相似文献   

5.
韩萌 《法制与社会》2010,(31):270-271
淡化标准是淡化理论的核心,决定着权利人的权利范围,也体现了竞争者的行为界限。然而淡化标准在实际淡化和淡化可能性之间的迷失,严重地损害了法律的可预见性和司法裁判的一致性。事实上,这两种标准并非互相排斥,二者的合理结合更利于利益平衡。根据商标的显著性和淡化行为的危害后果来确定淡化的证明标准,或者可以避免两种标准单独适用的种种弊端,也应当为立法所倡。  相似文献   

6.
商标淡化保护是在传统商标混淆原则之外,赋予特定类型商标的一种高于普通商标的保护.商标淡化的理论基础首先必须明确这种特定利益是什么,但理论研究、立法和司法实践有关淡化的研究均没有回答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也就是由于对淡化保护对象的模糊和不确定,才导致淡化理论存在众多争论.从淡化保护的对象出发,对商标淡化理论中有较大争论的若干问题进行论证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我国商标反淡化的现实与理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正在启动商标法的第三次修改,有关我国商标法是否已采纳商标淡化理论,以及应如何规定商标反淡化条款等问题,必将成为其中争议的焦点之一.  相似文献   

8.
我国商标法的第三次修改正在进行中,争议的热点问题很多.驰名商标的保护,特别是我国驰名商标法律保护制度是否采纳反淡化理论,引起了学界的热议.有的学者认为我国应当坚持传统的商标混淆理论,因为商标反淡化保护理论不适合我国的国情.有的学者则认为我国应当紧随国际主流趋势,采用商标反淡化保护理论.对商标混淆理论和商标反淡化理论做了比较分析,并结合我国保护驰名商标的立法和司法实践,得出结论我国驰名商标法律制度不宜适用商标反淡化理论.  相似文献   

9.
白贵秀 《河北法学》2005,23(6):144-147
新商标法的实施,对加强商标管理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其立法的缺漏和理论上的争议依然存在,表现在商标侵权的归责原则,商标淡化,权利穷竭,平行进口等方面,对此问题进行剖析以期立法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0.
尹西明 《河北法学》2006,24(3):38-42
商标淡化侵权的构成要件是商标淡化侵权理论的核心内容,学界应当敢于直面在此问题上存在的诸多观念性冲突.各国在确定商标淡化侵权的构成要件时,可以根据其立法背景在驰名商标与著名商标、注册商标与未注册商标的"另类使用"中做出相应的立法选择,但却不应将淡化行为人的主观过错、特定商标被淡化的可能性或者可能造成误认作为商标淡化侵权的构成要件 .我国商标淡化侵权立法完善的主要任务是对<商标法>第52条和<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规定>第 6条和第13条进行修改,同时还应增设商标淡化侵权的例外性条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