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公安研究》2011,(6):92-92
李文沛、蔡飞在《理论探索》2011年第1期撰文认为,当前,我国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就业性别歧视现象,这包括:招聘录用过程中的性别歧视,就业结构上的性别歧视,工作过程中的性别歧视。我国在消除就业性别歧视法律方面存在的问题是:适用范围比较窄,相关规定过于原则,缺乏对就业性别歧视的界定,  相似文献   

2.
论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性别歧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男女就业差异是劳动力市场的普遍现象,世界各国无一例外,而在我国则显得更为明显。产生男女就业差异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性别歧视是一个重要原因。本文通过大量的数据对我国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的状况作了实证说明,并用模型分析了性别歧视对社会效用、企业利润及劳动者本人可能产生的影响。最后,就如何减少劳动力市场的性别歧视,本文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彭程  于通 《长白学刊》2013,(2):91-95
《中国青年报》2012年7月25日报道了"就业性别歧视第一案",揭开了女性就业歧视这一带有普遍性的严重社会问题。女性平等就业权法律保护面临着现实困境,进行女性平等就业权的立法保护非常必要。需要对女性就业权法律制度进行立法、行政和司法等方面的完善,以真正保护女性的平等就业权。  相似文献   

4.
历来无论是在西方各国还是中国,劳动力市场歧视都是一个非常常见而且日趋严峻的问题,尤其是劳动力的性别歧视问题尤为引人注目。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意识的改善与法律的不断跟进,以妇女群体为代表的弱势群体在伸张自我权力、维护自身利益上的积极性有所提高,但是深藏在这种歧视背后,对性别歧视的产生起着巨大的诱导作用的的经济学本质却并未引起人们充分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通过运用劳动经济学中劳动力歧视的经济学分析框架与模型,从一个全新的社会学研究视角——社会资本的视角出发,通过判断性别掌握的社会资本量的差异,重点对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的性别歧视的经济学本质进行分析,并结合未来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提出了一些解决性别歧视的针对性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就业性别歧视的文化机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群英  周文莲 《长江论坛》2006,(3):66-69,77
本文尝试着用性别分析的工具,从文化的视角把身处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巨大变迁中的弱势群体—女性作为研究对象。指出就业中存在性别不平等状况,揭露了性别不平等背后的制度性和结构性因素,分析了社会制度和结构中造成和影响性别不平等的文化机制,认为经济转轨时期社会文化的堕距是女性就业性别歧视的根源,提出构建先进的性别文化对解决性别歧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我国城市就业人员性别工资歧视的估计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根据2002年中国城市住户调查数据,采用Blinder-Oaxaca的工资差异分解方法,对我国城市就业人员的性别工资歧视程度进行了估计,结果是在男性女性工资报酬总的差异中,54.4%要归结于个体特征差异的影响,45.6%要归结于歧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网络银行的法律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银行正全面取代PC银行业务,但在其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一些法律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将会严重阻碍网络银行的发展应用及普及。本文对网络银行的安全性、贷款、票据、税收等一系列法律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指出网络银行已对传统的金融法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应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以规范其发展。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的成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大学生的学业成绩不低于甚至是优于男大学生,但在就业过程中却遭遇用人单位的歧视,致使女大学生在就业中处于劣势.就业单位歧视女大学生是理性计算的结果,招聘女大学生可能给单位带来额外的成本,解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性别歧视,需要从法律和道德方面入手,但更要从经济方面入手,建立由社会分担女性生育成本,才能最终促进男女大学生的平等就业.  相似文献   

9.
正编者按:2013年11月15日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随后,关于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决议由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单独两孩"政策正式获批。2014年,"单  相似文献   

10.
隋燕飞 《人权》2013,(2):53-57
一、规制间接性别歧视的必要性及相关概念界定《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规定,平等和不受歧视的权利是一项基本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①现代各国宪法也普遍赋予平等权以基本权利的性质。这充分说明平等权是一项不可剥夺的基本人权。《维也纳宣言》确认了女性的人权是普遍性人权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全面反对歧视女性,促进男女平等,是保障基本人  相似文献   

11.
程样国  欧阳润 《前沿》2009,(7):52-55
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生力军,消除大学生就业歧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归纳了大学生就业歧视的几个问题,分析了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建立国家宏观调控、法制完备、市场规范、高校指导、媒体监督的和谐就业体系,实现大学生和谐就业。  相似文献   

12.
悬赏通缉措施在侦破有影响的案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对其许多法律问题仍缺乏深入研究.以法律为视角,对悬赏通缉的法律地位、悬赏行为及赏金的性质认定、可能获得赏金的对象范围及复杂情况下赏金的分配方式、进行悬赏通缉应当把握的标准、悬赏纠纷的解决机制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将有助于促进悬赏通缉制度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3.
林权抵押贷款的法律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权抵押贷款既有利于盘活丰富的林业资源资产,满足林农发展生产资金需要,解决林农融资难.又有利于拓展金融市场,提高贷款抵押率,防止信贷风险.然而林权抵押范围较狭窄,林权抵押贷款评估登记不规范,抵押权实现难等法律问题正制约着林权抵押贷款的健康运行.扩大林权抵押范围,规范林权抵押贷款评估登记以及完善抵押权实现的法律措施实乃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处于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时代要求高等院校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创新性人才,而目前我国的人才发展还不充分,城乡分布不均衡、行业分布不合理,人才浪费与人才短缺并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如何解决我国的人才发展现状,既要增强人才综合实力,又要有效地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是摆在我们面前亟需要解决的一个人才战略难题.只有用法律手段来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这一涉及全局性的重大社会问题,才是最根本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我们应加强和完善法律保障体系,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纳入法制化轨道.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现阶段农民工问题的突出症结就是农民工就业问题,表现为农民工就业竞争压力大,多数集中在低端劳动力市场,工资较低,福利得不到保障等。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下,农民工遭受的冲击程度最大。在制造业、出口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农民工的就业比例非常高。由于受劳动技能和教育程度较低的限制,他们最容易在企业减员或裁员中成为主要对象。因此,解决好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是当前社会经济的焦点,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难点。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外贸代理制始于改革开放之初。由于其突破了民法通则有关代理关系的规定 ,致使其一产生便处于无法可依的尴尬处境 ,导致实践中做法混乱 ,问题百出。文章阐述、评析了为解决外贸代理问题的种种立法努力 ,并在此基础上重点阐析了现行合同法对外贸代理的法律调整。  相似文献   

17.
女性就业的行业-工资倾向与性别歧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引入女性就业的行业—工资倾向概念来分析女性劳动力的行业分布相对于工资来说有没有倾向性,并以此判断女性的行业分布是否有歧视的成分。我国女性就业的行业工资倾向系数较高,而且有逐步提高的趋势,说明我国女性劳动者在行业分布上受到歧视的可能性比较小。  相似文献   

18.
肖拥军 《湖湘论坛》2004,17(6):24-25
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已成为我们所面临的一大社会难题。因此 ,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劳动力就业和再就业问题的现状分析湖南是人口大省 ,劳动力资源大省 ,2 0 0 3年末总人口为6 6 6 2 8万人 ,其中乡村人口 4 4 30 76万人 ,占 6 6 5 % ,人口总量居全国第 7位 ;有劳动力 4 997 89万 ,占全省总人口的75 4 %。近年来 ,湖南的劳动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出现了一些较好的形势 ,如就业总量增加 ,就业规模不断扩大 ;从业人员的就业结构发生新的变化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上升 ,第一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下降 ;企业自主用人、…  相似文献   

19.
张慧 《山西政报》2010,(8):41-41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将日益完善、成熟。但是,由于我国特有的人口包袱以及改革以前国有企业所沉淀的大量的隐性失业人员和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再加上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所出现的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结构性失业等,使我国就业问题变的非常严峻。同时.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化和大众化价值取向的确立,高校扩招人数年年上涨,大学生就业难现象日益突出.其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20.
安丽 《理论月刊》2001,(9):74-76
EDI作为一种新型的国际贸易方式,自20世纪60年代产生以来,由于其具有降低成本、减少失误、提高交易速度等优势,得到了各国的普遍认可和广泛运用。同时,由于其交易的特点,对传统的贸易方式也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出现了许多新的法律问题,对理论及实践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本文结合有代表性国家的法律制度、国际通用规定以及我国法律的规定,运用比较分析的方式,从合同的产生及其效力、提单的形式要求、EDI的标准化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