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7年6月18日至21日,俄罗斯召开全国社会科学教师会议,专门研讨教科书及历史教学等问题。这是继2003年俄教育部公开取消一部抹黑历史的教科书资格和2004年重版《联共(布)党史简明教  相似文献   

2.
李伟研究员认为否定斯大林和“斯大林模式”是苏联亡国的根本原因。这样的论断过于简单化。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原因错综复杂,但根本原因是不能突破旧经济政治体制的束缚,最终导致发展迟缓、国力下降、矛盾激化。还有,曾昭禹先生也认为,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所昭示的方向和原则是永存的,如果彻底否定斯大林,必然是连马克思也一起否定掉。这一结论也太极端。只有分清斯大林、“斯大林模式”、苏联与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几者的区别与联系,理解马克思、恩格斯那个年代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设想的局限性,才能完整地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及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两个平行市场”的理论是1952年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提出的。在随后召开的苏共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得到了极高的评价,并被作为苏联对外经济战略的理论基础。由于当时斯大林和苏共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特殊地位,这一理论实际上也成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包括我国)对外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对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战后很长时间,社会主义各国经济发展不快,在对外经济关系中采取闭关自守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与斯大林关于“两个平行市场”的理论有关。在我国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对斯大林关于“两个平行市场”的理论进行再认识是十分  相似文献   

4.
一、俄罗斯历史教师参考书的出版引起思想界极大震动苏联解体十余年来,在俄罗斯社会、广大历史学家意识中发生显著的重大变化。表现在多数群众对肆意贬低国家历史的不满,要求尊重自己的历史。2007年6月18—21日,俄罗斯在首都莫斯科召开  相似文献   

5.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作为西方世界“和平演变”的武器.其破坏性早已被苏联东欧国家的剧变所证实。它承认支流.否定主流.孤立分析历史进程中的某一事件进而否定整个历史进程的特征.更是让许多专家学者直指其实质就是历史唯心主义。自赫鲁晓夫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从萌芽到形成一股思潮.矛头直指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标志性的代表人物和重要事件.力图通过否定斯大林、否定列宁、否定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等来彻底摧毁苏联的历史功绩.制造俄罗斯历史的断裂带。  相似文献   

6.
作为新占领的殖民地,远东地区在沙俄时期经历了一个消化和组合的过程;苏联时期俄国经历了政治上的剧烈变动,远东的区划也历此频繁变动;俄罗斯独立以来局势也历经动荡,远东地区的区划也反复变动。远东区划的历史变迁既反映了俄罗斯(苏联)国情的复杂性,也是其国内政局动荡的一个写照。  相似文献   

7.
张少冬 《党史文苑》2007,30(9):23-24
作为新占领的殖民地,远东地区在沙俄时期经历了一个消化和组合的过程;苏联时期俄国经历了政治上的剧烈变动,远东的区划也历此频繁变动:俄罗斯独立以来局势也历经动荡.远东地区的区划也反复变动.远东区划的历史变迁既反映了俄罗斯(苏联)国情的复杂性,也是其国内政局动荡的一个写照.  相似文献   

8.
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社会各界对苏联解体的原因以及解体带来的社会后果,纷纷进行分析和反思.有些政界人士和学者如叶利钦、阿尔巴托夫等,他们认为"苏联消失是必然的","它已经耗尽了自己的寿命";但是相当多的政界人士和著名学者都认为,苏联的剧变和解体并不是"不可避免的",而是"人为的错误导致了解体",戈尔巴乔夫等人"对苏联的垮台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9.
10.
2007年,俄罗斯新出版历史教学参考书《俄罗斯现代史1945—2006年》,2008年8月,再次出版新历史教学参考书《俄罗斯历史1900—1945年》。这两本书的出版有俄罗斯官方背景、有俄学术界权威机构认可,且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反映了近年来俄罗斯民众对苏联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重新评价的新观点。苏联解  相似文献   

11.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马克思主义研究陷入了困境,经过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否定、批判、反思和再认识,俄罗斯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终于趋于正常化。经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风风雨雨的二十年,俄罗斯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们不断突破束缚,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更加客观化、多元化。  相似文献   

12.
列宁在1915-1916年确实否定了以往关于社会主义将在欧洲国家几乎同时胜利、建立欧洲社会主义联邦的传统观点,主张社会主义将在欧洲某一个国家首先取得胜利,当时主张一国胜利是暗指俄国,到1917年才明指俄国。列宁当时主张的一国胜利主要是指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政治革命”,同时开始实现社会制度变革的“社会革命”,但是并非指一国可以完成整个社会形态的变革,即并非指一国能够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苏共历史上关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争论,实质是斯大林为了巩固个人在党中央的权力地位而发动的一场披着理论争论外衣的权力斗争,用以彻底击败托洛茨基反对派。  相似文献   

13.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起、特点及其危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否定人民革命争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历史为重点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起,有着深刻的国际和国内的背景.所谓"告别革命"论,既是这种思潮的集中表现,又是它不加隐讳的真实目的.它起到消解主流意识形态,搞乱人们思想的恶劣作用,是从根本上动摇社会主义中国的立国之本和强国之路.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黄留珠 《新视野》2002,1(5):69-71
一历史与企业家的对话,即史学与管理学的对话,实际上是史学与管理学相互交叉渗透,相互借鉴的过程。应该说,这一作法无论对史学也好,或者对管理学也好,都是有意义的。大家知道,管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起始很早;但它作为一门学科出现,却是很晚的事。一般地说,1911年美国工程师泰勒(F·Taylor)所著《科学管理原理》一书问世,标志着“管理科学”的开始,而真正的“管理科学”,实际上是二战后才迅速发展起来的。就我国的情况来看,管理学的历史显然更短。当1976年粉碎四人帮之后,这一学科的重要性方日渐为中国民众所认识。不过在其初…  相似文献   

15.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在学术创新的幌子下,从抽象人性论出发,以历史选择论代替历史决定论,以个体主义的研究方法代替整体主义的方法,利用新媒体的便利,通过歪曲、丑化、戏说等移花接木或是无中生有的手法制造新奇观点迎合人们目前不满情绪、窥秘个人隐私的心理,从而潜移默化地达到自己解构现实的目的,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迷惑性。面对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国情史实教育,提高人们甄别和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能力;同时利用新媒体、运用互联网思维开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渠道和新形式,进一步筑牢民众思想上的防线。  相似文献   

16.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的时代 ,俄国农村公社正处于剧烈的变化过程中 ,同时它的世界环境也处于剧烈的变化过程中 ,在这种复杂的内外变化过程中 ,它的前途会出现怎样复杂的可能性 ,特别是这种变化又是怎样形成一种特殊的东方革命的条件和方式 ,这种特殊性对于我们深化认识当前中国初级的社会主义有什么重要的借鉴意义 ,同时这种特殊性与苏联最终的解体有什么内在联系。这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一、俄国农村公社的几种前途俄国农村公社的发展经历着不同的历史环境。每一种不同的历史环境决定着它不同的历史发展内容、形式与前途。俄国农村公社…  相似文献   

17.
《鸦片战争》给我们的总体感受是痛楚与悲壮。痛楚,来自编导者对150年前这段历史的正视。影片没有掩饰当时中国封建社会的封闭、落后、愚昧,没有掩饰当时中国统治者既惊慌失措又自高自大的可笑心态,没有掩饰一个东方的中华文明古国与一个西方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狭路相逢,最终造成悲哀而荒诞的结局。而悲壮来自于林则徐的崇高的民族气节,来自于虎门销烟的宏大气势,来自于从广州、虎门到定海广大人民、官兵抵抗英军侵略那前仆后继、流血牺牲的动人事迹和场面。 我以为,这部影片最使人称道的有两点。其一,浓重的历史真实感。编导者的确是在用现在的历史观念高屋建瓴地来审视150年前的这场悲剧的。影片对当时的社会环境和那场战争发生的国际背景的  相似文献   

18.
再谈改革、发展和稳定段柄仁高度重视并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是我们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一条十分重要而又必须慎重把握的原则。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把发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  相似文献   

19.
罗章龙在面对左倾盲动主义错误时,能够结合自身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分析左倾盲动主义错误的根源、本质与危害.但是在反对李立三左倾错误中,罗章龙采取否定一切的态度,要求完全改造中央,并且发展与王明的宗派斗争,走上了宗派主义的错误道路.两派最初是在思想领域内围绕如何解决李立三左倾错误、如何改组中央领导机关出现分歧,但随着矛盾的不断升级及共产国际代表米夫的介入,思想斗争演变成为政治路线上的斗争与权力斗争,并直接导致罗章龙走上了另组中央的道路.罗章龙对纠正左倾错误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他不顾党的组织原则成立中共中央非常委员会,给党的工作带来严重的损失.  相似文献   

20.
意识形态的"泛化"是指片面强化甚至曲解意识形态的价值功能,意识形态的"非化"是指否定意识形态的功能,主张"技术决定论"和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意识形态"再化"是主张意识形态功能的回归,是对技术决定论局限的克服,但其本质也是反马克思主义的,通过对意识形态的"泛化"、"非化"和"再化"的历史反思,对新时期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发展的重要启示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依托,保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开放性、包容性、灵活性和话语权,充分发挥其辩护功能、规范功能、批判功能和社会整合功能,更好地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