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历过物质匮乏而又精神禁锢年代的人们,连同诞生于新时代的年轻人一道,都曾欢呼过精神决定论的终结。根据经典理论,物质第一论的确立对人和社会的进步自不待言,精神生活理应从宗教般的领导地位上跌落下来,回到它应有的位置上去。人们自可无所顾及地真实地表达着自己的各种物质需要,理直气壮地捍卫着自己的物质利益。那么,人类的精神生活到底占何位置?人的本能需要多少精神生活?此类问题自然早已有过各种诠释,本文只是试图从人类心理和行为的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精神生活是什么?人的精神既然是依据物质客观存在的,那么人是否应该有一种独立…  相似文献   

2.
李淑日 《中国减灾》2012,(3X):46-46
<正>什么是人工影响天气?人工影响天气需要用到些什么物质?它们会不会对人类的生活环境造成影响?"人工影响天气"就是在适当的天气条件下,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包括飞机播撒催化剂作业、地面高炮发射含催化剂的炮弹作业、地面火箭发射含催化剂的火箭弹作业等)对局部大气的云物理过程进行影响,使天气过程发生符合人类愿望的变化,从而达到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的目的。人工影响天气包括人工增雨  相似文献   

3.
论消费效益     
消费效益的涵义指什么?研究消费效益有什么意义?衡量消费效益的标准和指标有哪些?怎样提高消费效益?这些是本文着重探讨的问题。 一、消费效益的涵义以及研究消费效益的重大意义 消费也是生产。马克思指出:“消费直接也是生产,正如自然界中的元素和化学物质的消费是植物的生产一样。例如,吃喝是消费形式之一,人吃喝就生产自己的身体,这是明显的事。”在消费这个第二种生产中,与第一种生产即物质资料的生产一样,也需要“投入”,即消耗一定的消费资料和劳务;也有“产出”,即人们体力、智力的恢复和发展,人本身的  相似文献   

4.
党校开设教育心理学课程,是一个新的课题。这一课题的依据是什么?它与党校教育的关系怎样?下面我结合教学实际,谈点粗浅的认识。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人的心理活动是人们普遍熟悉的一种现象,同时又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现象之一。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的一门科学,对于一切社会实践领域都是必要  相似文献   

5.
快乐的秘诀从前,有个小女孩上山割草,看见一只受伤的小鹿,她就为小鹿包扎好伤口,喂青草给小鹿吃,忽然,小鹿变成了一位仙女。仙女问小女孩:你最需要的是什么?我可以满足你任何愿望。小女孩想了想,说:我需要快乐。”仙女就在小女孩耳边悄声说了一句话。此后几十年,她一直生活得非常愉快。临终时,人们问她,那天仙女跟你说了一句什么?她告诉了别人:善待他人。”善待他人,就是学会以开朗豁达的心境、热情友好的态度,去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关爱他人,帮助他人。人不但是一种物质存在,而且是一种精神存在。人有永恒的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只有善待他…  相似文献   

6.
石曙光 《湖湘论坛》2003,16(6):92-93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的全面发展既不是虚构的空想的全面性 ,也不是抽象的人的本质复归 ,它是人的现实关系的全面性 ,它与社会发展是辩证统一的。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所追求的终级目标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社会发展的目的又是什么 ?这是人们普遍都在思考的问题。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 ,人们提起共产主义 ,大多是从物质丰富、道德高尚的角度来界定它。这些固然都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要条件 ,但并没有抓住事物的本质。1.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我党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7.
雨果谈理想     
生活好比旅行!理想是旅行的路线。失去了路线,只好停止前进了。生活既然没有目的,精力也就枯竭了。 人类的心灵需要理想甚于需要物质。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你要了解生存与生活的不同吗?动物生存,而人则生活。  相似文献   

8.
论宗教信仰自由及其活动的法律界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完珉 《前进》2002,(8):42-44
宗教信仰具有法律上的正当、合理性。因为:首先,信仰具有法律上的不可剥夺性质。人非机器,人只能有限地活一次:人生无常。活着的人生意义是什么?“归宿何处?家在何方?人活得怎样?”归结到一点:有限的肉体生命生活在世界上,除了首先满足于吃、喝、住、穿与人交往等等功能性需要,然后就要去探究上述问题,这就是人生的两大基本范围:物质社会和精神领域。精神追求是人不可或缺的支柱。“人生自古谁无死”?超越死亡的只有人的精神、人永不停息地寻求生命意义的努力,“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是思维着的精神”。  相似文献   

9.
做人的解释     
世间什么最难?做人最难,解释做人也最难。拼上三年两载功夫做成一两件事不难,做人和解释做人却是一辈子的事,弄不好一辈子不会做人,也弄不清做人的解释。不会做人怎么做事?一个人连人都不会做还能做什么?还能解释什么?人生在世,我们常常产生需要解释点什么的想法。然而,一旦解释起来,却发现任何解释都是那么苍白无力,甚至还会越描越黑。譬如有人骂你是白痴;你便解释你不是白痴;有人丢了东西,你便解释你不会做贼……诸如此类的解释,后果可想而知。因此,做人不需要解释,便成为智者的选择。做人应该像日月经天,而日月从不解释自己的缺蚀;做人应…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是重传统还是爱变化,是更关注内心还是更在乎外界?这些不是价值判断,向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人格研究。正在此间参加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的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张建新说,中国人的人格研究就是回答“中国人是什么”的问题。 据介绍,目前国际心理学界普遍采用的人格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11.
<正>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强调"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对心理学研究和心理学工作者,特别是社会心理服务工作者,提出了具体要求、指明了工作方向。"美好生活需要"由物质需要与心理需要共同构成。心理学工作者对心理健康、幸福感、社会心态、社会价值观、社会  相似文献   

12.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我摒弃了传统的说教式方法,尝试运用心理学的有关知识渗透到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中,主要做法是:一、运用期望理论,激发其强烈的上进心所谓期望理论是说,人们由于对环境的认识,产生了目标感,目标感导致需要,由于需要引起动机,由于动机才产生相应的行为。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说过:“世界上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抱着希望而做成的。”要想让学生做得好,我们必须让学生自己对自己有一个较高且合理的期望值,即“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的奋斗目标是什么?”同时也要让他们知道教师以及父母和社会对他们的期望是什么。为此,我们…  相似文献   

13.
实践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实践目的中不仅包含着实践所要达到的目标,而且内在地存在着一种驱使人去实现这种目标的“力”。这种“力”是什么呢?就是感情、情绪、意志等社会心理因素,其中主要是意志因素。实践的目的意志与目的本身都根源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深层结构——需要之中。需要既是人作为人类能够在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中繁衍、进化的内部要求,又是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4.
物质,是古今中外一切唯物主义哲学的客观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客观基础。什么是物质?列宁从哲学高度曾作出过精湛而科学的概括,即“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在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成灾的那个年月里,有的人(如金观涛者流)公开撰文攻击、贬斥列宁的唯物主义;无限吹胀所谓主体性,抹煞客体独立存在的物质性;露骨地宣扬贝克莱式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唯我论,为极端个人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提供哲学理论根据。影响恶劣,后果极坏。本文从正面对什么是物质,作出了历史、具体、全面、深入地考察和阐述。它对于澄清理论是非、拨乱反正,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进而端正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是很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5.
环境心理学涉及多个学科门类,其基本任务之一是研究人的行为与人所处各种物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应用这些研究改善自身周边环境,提高人们的日常生活质量。本文以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为例,探讨了光影、色彩及材质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指出在室内设计中要充分考虑人的心理活动,才能创造出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  相似文献   

16.
一、人的需要是人从事生产劳动的内在动因,需要与生产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阶级社会中这一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 关于社会发展的动力,过去曾经有过几种说法,有的说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有的说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有的说是需要与生产的矛盾,那么,到底什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又该是什么?  相似文献   

17.
一、两种社会必要劳动的理论和提高经济效益问题 什么叫经济效益?赵紫阳同志在一次报告中说:“我们讲经济效益,首先应当明确这样一个主要观点,就是要以尽量少的活劳动消耗和物质消耗,生产出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前半句是讲要尽可能地节约,使活劳动和物质的消耗尽量减少;后半句是讲要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在这里关键是产品必须‘符合社会需要’。”如果再概括一点说,  相似文献   

18.
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基础。当前企业职工需要什么?以及他们各种需要的分布状况如何?弄清楚这个问题,对于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深化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最近,我们将人的需要区分为金钱、安全、友谊、他人的尊重、成就与事业等五个层次  相似文献   

19.
强调新型城镇化,强调"人"的城镇化,这是一大进步,说明我们从物质层面转向了更深层次的精神层面,同时也说明这一轮城镇化建立在理性的思考基础上,减少了冲动的成分,至少是有了遏制运动化的意识。城镇化化什么城镇化化什么?主要是化人。人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理念的核心,在于"认知人"、"关心人"、"尊重人"和"发展人",其心理学基础则是满足人的各种"需求"。人的需求和激励机制有着内在的联系。检察官管理激励机制的完善,需要借鉴人本主义管理模式,认真研究检察官薪酬、考核、职务晋升、情感、家庭等物质和精神各方面的需求,是贯彻人本理念与激励机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