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安华 《学理论》2010,(17):136-137
农村司法是建设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和必要保障,必须加强农村司法权威建设。为此,我们应当健全农村法律体系,实现农村司法独立,创新农村司法制度,加强农村司法队伍建设,培育和谐的司法文化,提高农民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2.
偏远地区农民法律意识现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法律意识的培养是稳步推进新农村民主法治建设的关键,认真分析和审视农民法律意识,是农村法治化的基础性工程。偏远地区农民生活在相对闭塞的地域环境中,主要依靠熟人伦理调控社会关系,更注重亲情、乡情,尊重道德、习俗,而排斥、逃避国家法律,其法律意识以“淡薄”为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3.
中国法治化过程是渐进发展的过程 ,要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价值目标 ,必须实现三个方面的突破 :一是大力培育全民的法治观念 ,使公民的法律意识和对法律的信仰大大增强 ;二是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 ,强化其为社会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提供有效制度安排的能力 ;三是保障司法独立与司法公正。然而 ,中国在推进法治与建设现代民主国家的进程中 ,不能忽略近 13亿人口中有 9亿农民在农村的国情 ,依法治国的推行难点是上述三个方面在农村的整体推进。农村的法治氛围和农民的法律意识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中国法治化的进程 ,没有…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社会经历了深刻的变革。改革将教育农民的严峻课题展现在我们面前。这几年,上海农村致力于重新确立农民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强化服从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和改革深化的农民教育指导思想,并以“新风户”活动、“建功立业”活动为标志的一系列教育工程的尝试,组合成了适应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新的教育模式。一、重新确立农民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创造农民自我激励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5.
非正式制度对当前农村法治建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法治建设离不开本土资源,而农村社会中的非正式制度成为其中的关键影响因素。在与国家正式制度并行的关系中,农村非正式制度影响着农村法治资源的绩效,并产生了二元的制度结构、加强了农村天然的社会关系、影响着农民的政治参与方式和法律意识增强,这需要对非正式制度加以引导协调,使之成为推动农村法治建设的积极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6.
村民自治: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创新尝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村民自治是中国农民的一大创举 ,是推动我国政治文明发展的实践性尝试。它在提高广大农民的民主意识 ,促进基层民主的法治化、制度化 ,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方面 ,已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村民自治在目前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 ,需要在实践进程中予以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民主政治中,政党作用的发挥主要是由其功能决定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其功能定位是否准确直接决定了农村社会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决定了党在农村执政地位稳固与否。以辽宁西部某县为例,探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定位,及其实现的科学路径,不断提高自身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提高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农民群众、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的能力,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领导核心。  相似文献   

8.
如何依法培养我国的新型农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时代背景下,培养我国“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也应该依照法律规定进行。我们应在农村大力实施“五五”普法,树立和加强农民的法律意识;实施《职业教育法》,锻造农民的就业能力;施行《科学技术进步法》和《可再生能源法》,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贯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提高农民的自治能力;严格推行《义务教育法》,培养新型农民从娃娃抓起。  相似文献   

9.
和谐视角下密切农村党群干群关系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党群干群关系的和谐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密切农村党群干群关系,必须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满足农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党员干部执政为民意识;强化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切实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干部群众的综合素质,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村发展状况大致有三种:少数的小康村、发展中农村和未发展农村。发展中农村占很大比例,其经济发展开始起步,经济驱动力大,而机会相对不足,伴随着农民经济收入的提高,各种社会问题纷至沓来,日益困扰着农民的生活。发展中农村显著特点是少数人先富起来,农民贫富之间差距拉大。收入高的农民产生了示范效应,带动农民发家致富,同时产生了攀比心理和争强斗富的压力和紧张。干群关系、邻里关系、家庭关系、亲友关系,都要比经济发展前更为难处。公益事业、集体事业如修桥建坝、建校修路、交税纳粮已成为村级干部头痛的事情。借用一句老农民的话来说:“现在人心变了。”在所有的农村问题中,随着法规制度,政策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市场经济观念的输入,大都解决起来有章可循,可以  相似文献   

11.
农民的公民意识问题及其增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农民的公民意识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农民公民意识缺乏系统性,呈现"碎片化"状态;不能正确认识权利与义务关系,法律意识比较淡薄;旧有的农民意识虽日益"边缘化",但现代公民意识还不够强;政治参与意识较差,参与主动性不高。增强农民公民意识,必须加强对农民的公民意识教育,大力发展农村市场经济,不断提高农民的政治参与水平。  相似文献   

12.
温敏 《各界》2008,(12)
随着改革开放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空心村"问题日益突显,危害性极大。"空心村"现象的出现有其深刻的原因,包括农村土地法律制度原因、农村经济发展原因以及农民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本文通过分析"空心村"问题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此问题的对策,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严格执行一户一宅制度,完善农村住宅总体规划,健全农村规划体系,推进农村集居化建设,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保护耕地,节约用地的思想认识。  相似文献   

13.
当代农民与传统体制下的农民相比,不论是自身素质、生产生活方式和政治讼求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农民的民主、平等、法律意识明显提高,参与国家和社会政务、事务管理的途径发生了新的变化,民主监督进一步强化.群众来信来访、农民的口头传播议政等途径和方式,必将成为今后农民政治讼求的新走势,必将对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发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焦存朝 《学理论》2010,(15):76-77
农村基层党组织、基层政府、农村社会组织和农民构成了农村社会管理的主体。由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在领导素质、领导体制、领导方式等方面的缺陷、农村基层政府在管理理念、职能定位、管理机制等方面上的偏失,农村社会组织的不健全不完善,农民自身素质和能力上的欠缺,造成了农村社会管理水平提升的主体困境,要提升农村社会管理的水平,必须加强农村基层党的建设,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强化农村基层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社会组织、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相似文献   

15.
探索我国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应把社会质量理论的四个维度,即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凝聚、社会包容和社会赋权融合到实践中。从社会质量理论来看,当前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村经济发展不充分影响了社会质量的经济保障机能;价值观念共享机制的缺失削弱了文化的社会凝聚力;社会关系的系统性排斥制约了包容性文化的建构;文化主体的参与局限阻碍了其权能的实现。建设农村和谐文化应多途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建立综合配套的文化投入机制;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构建和谐文化的思想共识;促进多元文化认同,建设包容性文化;强化农民的自主意识,实现文化主体的增能与赋权。  相似文献   

16.
和谐农村是中国社会和谐的基础。农民是和谐农村建设的主体。促进和谐农村建设必须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阶段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是:农民民主政治意识淡薄;思想道德行为失范;封建迷信思想抬头。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文化素质偏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实际脱节;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滞后。因此,加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设要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提供坚实基础;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村成员的整体素质;积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改革,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人才保证。  相似文献   

17.
转换思路 创新机制 推进新农村文化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永新 《民主》2006,(8):22-2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还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的精神生活水平。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力。建设农村文化就是增强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软实力”。面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潮的到来,有必要认真总结农村文化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研究和遵循农村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与时俱进地更新工作思路,建立长效机制,以人为本,切实提高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效,全面发挥文化在建设新农村中的传播知识、凝聚人心、提高农民素质、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  相似文献   

18.
李睿 《学理论》2013,(33):236-237
解决三农问题并非一件轻而易举之事,其中重点之一就在于需要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通过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以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及其增长方式的转变,推动农业技术变革,地方高校有优势,也有能力推动农业社会的转变和发展,因此要充分发挥各地方高校师生的知识、人才、技术优势,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农村党群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时期农村的党群关系是否密切,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和政权基础,也关系到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随着农村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党群关系显现出新的特点。改善农村党群关系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实行政务公平,扩大农民参政权;改革现行村干部管理模式;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收入;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相似文献   

20.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农民的民主意识与参政议政能力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实践形式多样化发展,这些都使农民想要表达政治诉求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当前我国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缺陷,而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发展农村经济,夯实农村物质基础;培养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协商主体的民主意识,提高农民参与政治的能力;转变政府职能;创新农村基层协商民主的实践形式,开拓农民政治参与的渠道;促进农村基层协商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发展等路径来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