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金哲 《法制与经济》2009,(16):81-82
劳动法律制度早已确立了劳动者休息权,但在现实中劳动者休息权得不到保障的现象仍比较普遍,其法律根源在于规范加班的法律制度并不完善,其社会根源我国劳动就业形势严峻。为此,研究劳动者的休息权应在现实思考的基础上完善制度构建。  相似文献   

2.
劳动者休息权保护路径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张弛有度、劳逸结合的生活方式,不仅对职工的身心健康至为重要,对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也大有益处。如何更好的保障劳动者的休息权,使休息休假制度得以良性实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休息何以成为权利——劳动者休息权的属性与价值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者休息权是一个国际学术问题。虽然保障劳动者休息权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但对劳动者休息权的研究则相当薄弱,学界通行的认识也存在诸多不够之处。劳动者休息权首先是人权,进而才是法定权利。劳动者休息权的人权属性突出地表现为它是人人所享有的,体现劳动者维持尊严、谋求发展的一项基础性权利,决定了在其基本定位和权利内容上都致力于贯彻正义价值的理念。劳动者休息权的人权属性和正义价值取向,体现了其承载的社会意义及在现代法治社会建设中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4.
眼下正是七月流火的炎炎夏日。自从我国实行带薪年休假制度后,劳动者纷纷选择七八月暑假期间休年假,与家人、朋友外出度假旅游放松身心。即使不愿暑假外出的朋友,也许已经安排好在即将到来的“中秋节”或“国庆节”前后与年休假期一并休息,以便尽享金秋时节的假期生活。然而,由于劳动者或用人单位对年休假制度的法律理解方面存在认识误区,使劳动者的年休假休息权益或补偿权益无法得到充分保护。  相似文献   

5.
金哲 《法制与社会》2010,(3):295-295
休息一词指的是人工作、活动后,依托一定的场所,进行体力和脑力上的休整。这种休息既包括体力的恢复,也包括脑力的恢复,即身体机能上的休息和精神机能上的休息两个方面。休息权不是自始就有的独立权利,从休息权产生的历史来看,囿于人们认识能力和水平的限制,休息权首先是作为劳动权的派生形态存在的。  相似文献   

6.
廖静茹 《法制与社会》2014,(14):176-177
休息权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救死扶伤是医务人员的天职,当这个义务在反复被强调的同时,医务人员的基本权利并未得到有力保障。由于休息权的立法不够完善,保障制度没有得到有力执行,法律监督有待加强,医务人员法律意识淡薄,导致医务人员休息权不能依法实现。为了更好的保护医务人员的休息权,加强对医务人员的保护措施,限制用人单位随意延长工作时间的现象,让医务人员得到充足的休息,使医务人员的劳动力资源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菊香 《江淮法治》2007,(7S):59-59
广州市番禺区一家私营企业的近千名员工联名申诉,向企业讨要休息权。“农民工讨要休息权”,这在我国还是一件新鲜事。虽然,劳动法明确规定,劳动者享有休息休假等多项权利,但事实上,在大多数用人单位加班加点早已是家常便饭,而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工,其休息权更是得不到保障。  相似文献   

8.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胜利召开,催热了中国老百姓对运动、健身的追求。倡导全民健身运动,营造健康居民小区,加快住宅小区运动设施建设,作为一项惠民工程也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崇。然而,住宅小区内设置健身设施,在给居民提供运动、健身便利的同时,也扰乱了周边的生活环境,影响了周边居民的休息。那么,小区内公共健身设施该存还是该废?在大众健身权与少数民众休息权发生冲突时,应如何平衡?请看一起因小区健身器材噪音扰民引发的官司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利益衡量的目的是获得公正的结果,要想保证利益衡量结果的公正首先要对利益有一个明确的了解,本文通过对利益的定义、分类和序位的分析,以期为实践提供有益指导。  相似文献   

10.
11.
日本学者加藤一郎提出的利益衡量理论揭示了法官运用法律进行判案的过程就是利益衡量的过程 ,有积极意义。但是也有其缺点 ,最根本的是它没有科学的规则体系 ,容易导致恣意。利益存在层次结构 :当事人的具体利益、群体利益、制度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在实践中应当区分不同的类型进行仔细地剖析和论证。  相似文献   

12.
制度利益衡量的逻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司法审判特别是疑难案件审判往往需要进行利益衡量,其中制度利益的衡量极为关键。制度利益具有现实性、具体性、广泛性等特性。与法律制度构造的类型化相适应,制度利益需要区分内部不同的具体类型进行衡量。在利益衡量时,需要对潜藏于法律制度背后的制度利益作深入剖析,可分为两个步骤:一是理清核心利益;二是以制度涉及的社会广泛性为依据,对制度所涉具体利益作广泛的铺陈与罗列。应当与社会公共利益相协调是制度利益衡量的基准,它提出两个要求:第一,在复数制度中选择妥当制度,避免误入歧途;第二,结合法律情境探寻制度利益,避免利益误判。从功能上讲,制度利益衡量既是牵引法律制度演进的内在动力,又是判断法律制度效力的实质依据。  相似文献   

13.
我国《侵权责任法》已经吸纳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于制度设计的视野审视,精神损害赔偿之规范安排应当坚持利益衡量的制度进路,在对受害人实施法律救济与保障行为人的行动自由之间,寻求和给定规范路径,在利益冲突的格局中实现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平衡,实现个案中的实质正义。同时,精神利益的保护是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着眼点,对精神利益的界定与衡量是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设计的基本价值取向之一。于利益衡量的视域中,即将实施的《侵权责任法》在精神损害赔偿的制度安排上尚存需要完善的空间,需要从利益衡量的角度给予讨论。  相似文献   

14.
李雄 《河北法学》2008,26(1):36-41
劳动者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既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新时期劳动者利益保护的价值取向和制度目标.劳动者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关键是依法塑造劳动者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制度体系,并着力解决好三个主要问题:重构劳动者定义,依法赋予劳动者平等的主体地位;保护劳动者平等的就业权;改革并完善我国劳动报酬制度,保障劳动者平等的劳动报酬权.  相似文献   

15.
德国的利益法学派所主张的作为补充法律漏洞方法的利益衡量和日本民法者所提出的利益衡量论有着很大的不同,属于两种不同的知识,但在我国却被不加区分地使用着。我国目前正展开对法学方法论的引入与讨论,究竟应该选择德国还是日本的进路,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16.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已经为我国《侵权责任法》所吸收。从制度设计的视角审视,精神损害赔偿规范安排应当坚持利益衡量的制度进路,在对受害人实施法律救济与保障行为人的行动自由之间,寻求和给定规制路径,在利益冲突的格局中实现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平衡,实现个案中的实质正义。精神利益的保护是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的着眼点,对精神利益的界定与衡量是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设计的基本价值。即将实施的侵权责任法还存在完善的空间,需要从利益衡量的角度给与讨论。  相似文献   

17.
自行召集的股东会议所作出的决议是否有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自行召集的股东会议所作出的决议是否有效”的问题 ,本文比较了一些西方国家的相关制度 ,运用“结构利益衡量法”对公司股东大会召集制度的生成和运作方式作深入剖析的基础上 ,对我国公司法存在的法律漏洞进行了弥补 ,得出了肯定的初步回答。在此基础上 ,提升了“公司法的生命在于运动”的理念。  相似文献   

18.
《公民与法治》2013,(17):49-49
宪法第四十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国家发展劳动者休息和休养的设施,规定职工的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劳动者的休息权是指为了提高劳动效率,保障劳动者的生活和身体健康,根据我国法律和制度的规定,劳动者所享有的休息和休养的权利。休息权和劳动权是密切联系的。劳动者享有休息权,是为使劳动者的精力和体力得到恢复,并且参加政治、文化生活,以便他们保持旺盛的精力,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司法利益衡量论批判否定了法律形式主义僵化机械的法律思维方法,引发了法律本体论、法律认识论、法律方法论和法律价值论等诸多领域的深刻理论变革。司法利益衡量论强调法官在司法裁判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从而使法官的价值判断从法律规则、法律逻辑的束缚中挣脱出来,对于维护司法公正具有积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0.
利益衡量的界碑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益衡量作为当前法院判决疑难案件的常用方法存在滥用的可能性。利益衡量的滥用可分为“因缺少对利益结构的整体衡量而导致的滥用”和“因超越利益衡量的边界而导致的滥用”,这两者性质不同,解决的途径也不同。为避免利益衡量“因超越利益衡量的边界而导致的滥用”,解决问题的基本理念是选择妥当的法律制度并在该制度内进行利益衡量,并且其结果应当与整个法律制度相协调,具体界碑包括:“法外空间”不应进行利益衡量;应在妥当的法律制度中进行利益衡量;应在同一法律关系中进行利益衡量;妥当的文义存在于法律制度中;选择妥当的法律规范作为衡量的依据;法律救济不能的案件不进行利益衡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