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环伺宇内,当今世界的冲突多与宗教、民族问题有关。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往往全民信仰某一宗教,宗教氛围浓厚,信仰虔诚。从扑朔迷离的宗教现象中,剖析假宗教之名的民族分裂行径,是本文的主旨。文章结合西部少数民族宗教的特点,透过宗教、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裂主义之间的外在关联,剥离出宗教极端主义与少数民族宗教之间存在的本质区别以及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民族分裂主义与宗教极端主义之间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伯尔曼的名著《法律与革命》从宗教信仰与法律的关系出发 ,深入剖析了基督教教皇革命对西方近代法律体系形成的重要作用 ,以宗教信仰为总的出发点和基石 ,运用历史学考察方法 ,对包括法律史、宗教史、社会史等诸多领域的文本材料进行分析总结 ,通过探求西方近代法律体系得以建立的精神本质来为现代西方法律传统所面临的危机寻求解决之道 ,这一独特的视角使此书在西方法律史学界占有重要地位 ,值得我们去研究分析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宗教和法律作为社会文化现象,作为两种不同的社会规范,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既彼此独立,又相互影响,宗教对法律的传承触及制度、价值层面;法律对宗教的维护也是明显的,对于二者相互功能的探讨,有助于将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工作具体到国家的法治建设领域。  相似文献   

4.
随着国际贸易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及交通事业的发达,涉外产品责任纠纷逐年增多。国际上关于涉外产品责任法律适用呈现新的特色,出现了一些新的法律适用原则。而目前我国还尚未建立有关确定涉外产品责任法律适用的专门制度,而是笼统地采用了侵权行为地法,这一做法使原本复杂的法律问题变得过于简单化。本文通过介绍和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私法示范法》中的有关规定,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法律适用原则。  相似文献   

5.
浅谈“替罪”行为的定性及其法律适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替罪”行为,又称为“假自首”,是指无罪的人代替有罪的人承受罪责或者虽系共同犯罪但宁愿一人承担应由他人承担的罪责的行为。“替罪”行为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并不十分常见,但由于该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因此实践中曾一度引起人们的关注。然而,在该行为是否成立犯罪的问题上,法律界一直存在争议,我国刑法实际上也未将其规定为犯罪。笔者通过对“替罪”行为的性质及法律适用两方面问题的分析论证,认为有必要将该行为确认为犯罪并以补充立法的形式将其纳入刑法分别体系之中,以弥补我国刑事立法的不足。  相似文献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4条确立了"强制性规定的直接适用"制度,对完善我国国际私法立法意义重大.但该条规定在涉外审判实践中的适用存在诸多问题,法官对于第4条的适用条件、适用方式、适用结果等均有不同的看法.基于实证研究的方法,对涉外审判实践中的适用误区进行分析,厘清强制性规定的适用模式和路径,对真正发挥...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宗教问题,在继承和坚持第一代、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制定的正确的宗教政策的基础上,着眼于国际格局的新变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实践,贯穿着与时俱进的思想品格,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宗教问题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就宗教问题和宗教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和政策思想,既体现了党的宗教工作大政方针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具有鲜明的特点。一、讲政治,善于从政治上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第一,明确提出正确对…  相似文献   

8.
法律与宗教问题是在美国法学家哈罗德.伯尔曼在美国法律信仰发生了整体性危机的情况下创造性地提出来的。他将法律与宗教作为社会关系的两大维度,二者既存在张力,也有复合。纯粹理论上的法律与宗教是互动的关系,现实中的政府与宗教不可分离,法律信仰保证法律制度很好的实施,因此,伯尔曼提出的法律信仰的确有其合理的成分。  相似文献   

9.
西部民族地区毒品犯罪防治具有特殊性,其中宗教因素能够发挥其防治毒品犯罪的社会控制功能。宗教对有关毒品违法犯罪问题持有否定性态度,这对西部民族地区防治毒品犯罪宣传教育等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并且对法律规范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由于信用证本身的结算程序比较复杂、繁琐 ,信用证业务的进行受制于特定的商业、经济以及政治、法律环境的作用和影响 ,其整个运行过程必然会受不同国家法律调整当事人的法律行为的影响 ,从而可能诉诸法律寻求司法救济 ,以致不可避免地产生在信用证问题上适用法律的冲突  相似文献   

11.
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基本处于农业社会阶段,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对宗教情况作了科学分析,提出了中国宗教具有“五性”的基本特点。即: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复杂性、长期性,这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制定宗教工作方针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其中.“长期性”是指:宗教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它的存在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和信仰者的心理根源;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有着较强的适应性:中国宗教的存在不可能不受到外国宗教的影响。因此,中国的宗教不仅会长期存在,而且还势必将渗透到社会各领域。当前农村宗教热的现象无疑是此一特点的注脚,对此,必须要有充分的、清醒的认识。本文先从文化、社会及心理方面论述宗教的长期性,继而以此对农村宗教热进行阐读,最后提出对治的要点。  相似文献   

12.
西班牙的宗教传统十分浓厚。进入现代之后,西班牙通过宪法和宗教自由法确立了政教分离、宗教自由和平等保护原则,逐步形成处理宗教事务的法律框架,经历了兼有成功与挫败的法律实践。西班牙宗教事务法律治理的基本经验包括政府与宗教团体签订一系列双边协议、对宗教组织实行登记制度、建立社会多元化和共存基金会、尊重各宗教团体的特殊习俗、立法支持公立学校的宗教教学以及设立宗教自由顾问委员会等,形成了一种与时俱进、富于创新的宗教法律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村宗教信仰的变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内学术界对20世纪中国宗教信仰变迁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该世纪初叶,涉及宗教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诸多学科领域。迄今为止,探讨和描述20世纪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等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演变的专著已有数十部之多。其中,绝大多数出版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有关  相似文献   

14.
当前广泛存在的行政议价大多属于滥用职权或者超越职权的行为。造成行政议价广泛存在的原因主要包括立法过程博弈不充分、部门利益化驱动、法院司法审查权的过度狭小。要禁止行政议价,关键是要消除行政议价的成因。  相似文献   

15.
从“人性论”的角度进一步探索中西法律传统的成因,认识其差异所在,并期望有所收获。  相似文献   

16.
我国能源储备与应急法律制度及其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我国能源需求迅速增长,能源供求关系日益紧张,能源对外依存度不断增高。能源安全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能源储备与应急法律制度是应对能源供应中断,确保能源安全的有力保障。我国能源储备与应急法律制度的建设还处在初期阶段,需要从完善能源战略与规划、加强能源储备与应急立法、构建高效的能源储备管理体制、选择合适的能源储备模式和建立综合性的能源应急制度等方面予以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7.
诉讼欺诈定性之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诉讼欺诈的案发率日益增高,但刑法理论界对该行为的定性尚存争议。认定诉讼欺诈行为构成诈骗罪欠缺充足论据,而且该行为对诉讼制度的破坏更为直接更为严重,因而不宜认定为诈骗罪。应及时增设诉讼欺诈罪,配以适当法定刑,以更好的遏制该类犯罪。  相似文献   

18.
公证行为及公证机构的性质一直是有争议的问题.从发展的角度分析,将公证机构性质定位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是必然的趋势.对公证机构的定性可以从三个层面来分析:即法律上如何规定,现实状况如何,理想中的公证机构性质为何.只有这样,才能使公证制度发挥其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我国《刑法》第356条是对毒品犯罪的相关规定,刑法理论界对该条的性质是毒品再犯还是特殊累犯持有不同看法,导致在法律适用上存在困惑。从立法意图、法律条文的表述以及该条文在刑法典中的位置来看,认为其是"法定的再犯"更为合理。对该条在数罪并罚情形中以及与《刑法》第65条发生竞合时如何适用法律,应该分析具体情况,适用不同法条。  相似文献   

20.
“内在超越”与儒学的宗教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学中蕴含的"超越",不是指向彼岸王国的超越,而是在人自身之内实现的精神超越.儒学是一种典型的"内在超越"的思想形态,它妥善地处理了生命的有限性与终极理想的超越性之间的关系.正因为儒学有对超越境界的追求,所以,它虽非严格意义上的组织宗教,但同样能够为人提供安身立命之道,从而表现出宗教的某些特性,具有宗教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