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俗话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当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作为东道主如何将这次盛会举办成功,是众人关注的焦点。正如自治区人事厅厅长李康所说,要把南博会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要组建一支精通国际经贸合作、熟悉会展运作、能熟练掌握外语的专业人才队伍。因此要办好南博会,无疑是“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人才是万事之本。为了打响南博会的第一炮,广西——  相似文献   

2.
正司马懿是三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三国鼎立时期,司马懿最主要的军事行动就是平定孟达之乱、与诸葛亮相持和削平辽东割据势力公孙渊,三次用兵皆不相同,展现了司马懿杰出的军事谋略。孙权曾评价说:"司马懿善用兵,所向无前"。千里奔袭一鼓作气剿灭孟达叛乱诸葛亮北伐之前一年,司马懿  相似文献   

3.
"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君臣之间的“信”履行得较为完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刘备父子和诸葛亮,这对明主贤君在中国历史上演绎着至善至美的诚信道德。诸葛亮在治蜀时期,信用人才,把蜀汉治理得井井有条。  相似文献   

4.
杨绍华 《求索》2008,(1):187-188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是足智多谋、忠诚坚韧的典型,是中国古代贤臣的代表,是民族智慧的化身。罗贯中在塑造诸葛亮形象的过程中,大量采用横向比较之法,通过树立正反类型的次要人物性格,让典型形象鹤立鸡群。沉稳干练、圆滑世故的司马懿就是作者刻意创造的诸葛亮典型性格的比对标杆。因而,了解了司马懿形象之于诸葛亮性格的美学意义,就找到了解读《三国演义》众多典型性格的钥匙。  相似文献   

5.
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说的是三国赤壁之战中诸葛亮巧借东风,破曹兵83万大军的历史典故。小说把这场战争描绘得栩栩如生,从黄盖受刑于苦肉计到庞统曹营献连环策,周瑜之谋表现得淋漓尽致。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倘无诸葛亮七星坛祭风,江东81郡岂不是一鼓而破,成曹操囊中之物?故人们每读此处,无不为诸葛夺天地造化之法、鬼神不测之术叹为观止。诚然,作者“拥刘反曹”,用尽笔力表现诸葛之智,但却作贬了一位尊重科学、倚靠科学的战争决策者———曹操。“凡用火攻,必籍风力”,这是古代战争常识。周瑜只把“巧计”用在“火”字上…  相似文献   

6.
丁聪 《今日浙江》2013,(3):61-61
我有闲来读一点古文、以补旧学不足的习惯。这几天重温的是诸葛亮的《诫子书》,那句被很多人作为座右铭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就出自这篇名文。  相似文献   

7.
汉代牟融所著的《牟子理惑论》中曾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这个简单的小故事,引伸出了一句家喻户晓的成语“对牛弹琴”,专被用来讥笑听话的人不懂得讲话的人所要表述的意思,同时也用来讽刺说话的人不看受众,不择对象。我倒是时常在想,这句成语若要是放在我的家乡,那谁也不会觉得可笑,相反,都会认为这其实不过是件再平常不过的小事。人有聪颖与愚笨之分,牛也一样。公明仪为其弹琴鼓筝的那头牛肯定是头笨牛,要不,绝不会“清角之操”萦耳却依然无动于衷,“伏食如故”。要是在我的故乡,像这…  相似文献   

8.
刘备并未“三顾茅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备三顾诸葛亮的茅庐请他出山辅佐两人在隆中育一次对话诸葛亮畅论天下大势颇有先见之明。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阿斗两上《出师表》北伐中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一切都是为了报答刘备“三顾”之恩。“三顾茅庐”的故事千秋传为美谈家喻户晓,但是作为一个史学工作者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读者:刘备并未“三顾茅庐”“三顾”之事最旱的出处是诸葛亮的《前出师表》,表中有这样几句话:‘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指刘备)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驰驱。后…  相似文献   

9.
中国有句成语叫“通情达理”。在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实施再就业工程这一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中,我们觉得很是用得上这一成语。 这里,“通情”是前提,是基础,“情通理方至,情阻理难达”。各级组织、领导,只有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让职工“通情”“同情”,才能“达理”,才能道理上明白、行动上爽快地接受。 而欲做到“通情”,根据一些地方、企业的实践,重要的工作在于三个方面: 一是政策交底。要让广大职工心里明白“为什么要下岗、哪些人下岗、下岗以后怎么办,待遇怎么样、  相似文献   

10.
“韬光养晦”作为一句成语,它的意思是明确的,就是暂时收敛锋芒,掩藏才能,隐居待时。选编《昭明文选》的南朝梁萧统太子就说过:“圣人韬光,贤人遁世。”这可能也是那个时代无可奈何的事。  相似文献   

11.
中国有句成语,叫“浪子回头金不换”。意思是说,不务正业,浪迹社会的青少年,只要能改邪归正,重新做人,将会转变成巨大的社会财富。1994年11月底,一项取名于这个成语的帮教失足青少年的社会工程——“羊城金不换工程”在广州市拉开了序幕。实施这项工程的目的在于通过全市建立帮教失足青少年组织网络,为教育挽救失足青少年提供特殊的帮助和服务,为预防边缘青少年犯罪提供具体的指导和防  相似文献   

12.
《政协天地》2007,(7):57-60
刘备病逝于永安后,继位的刘禅只当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把所有的军政要务都交给了诸葛亮,蜀汉政权从此进入“诸葛亮时代”。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刘禅和诸葛亮也是一对非常君臣。那么,他们的关系究竟如何?在这种特殊的关系背后,又有什么历史的隐秘呢?  相似文献   

13.
吴靖 《求索》2013,(12):172-173,48
提出了“望文生义成语”的概念。分析了“望文生义成语”具有三个特征:字面词语的古义与今义差异大;字面义与表达义不一致;字面结构特殊。陈述了“望文生义成语”词典编纂的混乱现状:有的成语词典对所编的全部成语(含“望文生义成语”)用同一模式来编纂,即“释义—,出处一例句”,而有的成语词典并非如此;不同的成语词典对同一条“望文生义成语”的编纂模式不一样:同一部成语词典对同类“望文生义成语”的编纂模式也不一样。论述了“望文生义成语”词典编纂的认知模式,这种模式应该突出成语【出处】,把【出处】放在优先位置,即编纂的认知模式应为:“出处→释义→例句”。、  相似文献   

14.
沈峰  伯艳 《公民导刊》2004,(7):54-54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这句成语,想必每个人都可以随口说出来。一段时间以来,这一成语还伴随着事故的多发而不断地出现在新闻报道中。据报道,6月15日下午发生的陕西黄陵矿业公司一号煤矿瓦斯爆炸事故,截至16日下午4时,已有16人死亡,15人受伤。仍在井下的7名矿工依然下落不明。(据《华西都市报》6月17日报道)在扼腕叹息之余,我们不禁要问:为何“羊”屡亡而“牢”难补?  相似文献   

15.
蛇年话蛇趣     
龙年过去,蛇年到来。谈及蛇一般人都认为是可怕的动物,这主要是蛇会咬人,而且形象恐怖。中国有句成语,“一朝遭蛇咬,十年怕井绳”。人们对蛇没有好印象,甚至于属蛇的人都自称属“小龙”,不愿提及蛇。  相似文献   

16.
个体老板注册“诸葛亮”。诸葛亮躬耕地之争,让河南南阳和湖北襄樊打了上千年的“口水战”。从去年开始,两地又一次对阵于媒体,论战烽烟经久不散。有专家说,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论战已经超越了学术范畴,“诸葛亮”这块金宇招牌彰显出来的旅游价值和经济价值,是这场大战爆发的真正缘由。  相似文献   

17.
豫西南重镇南阳是历史文化名城,汉代文化资源尤其丰厚,南阳“四圣”中,医圣张仲景、科圣张衡、智圣诸葛亮均为汉代人物。但在对待诸葛亮文化问题上存有异议。东晋时期的襄阳人习凿齿为了给襄阳争名人,在他写的《汉晋春秋》中附会上“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从而使南、襄这个“官司”一直打了1000多年。改革开放以来,襄樊人很早就把诸葛亮文化纳入市场运作,而市场意识相对较差的南阳,对诸葛亮文化则是考据多开发少、研究多应用少、学术争论多市场运作少,加之在城市建设中忽略对诸葛亮躬耕之地卧龙岗的保护,致使诸葛亮…  相似文献   

18.
人们常把“一锤定音”这句成语用于拍卖行业,形容一件拍品经过一番角逐,最后成交。而我们今天谈到的“丁一锤”却与拍卖没有丝毫关系。“丁一锤”是人们送给首都医学院教授、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丁铭臣大夫的雅号。所谓“锤”就是神经科在为患者检查病情时,用来敲打身体有关部位,观察病人神经系统条件反射情况的“叩诊锤”。而这把叩诊锤到了丁大夫手里却有“一锤一个准,初诊便确诊”的神奇功  相似文献   

19.
陈斌华 《台声》2009,(11):63-66
“谁的江山马蹄声慌乱.我一身的戎装呼啸沧桑。天微微亮,你轻声地叹。一夜惘怅如此委婉。”这是《菊花台》的歌词。记者近年来多次到台湾采访,踏访士林宫邸、草山行馆.大溪“陵寝”等几乎所有蒋介石.蒋经国父子在台主要遗迹,觉得上面几句歌词最能表达记者心中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慨。  相似文献   

20.
高高兴兴跟着别人去北京打工的小于浩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正式上班的第一天就会遭遇失臂之痛。更令于成国父子想不到的是,他们在日后的两年中,奔波于京津两地百余趟,换回的却是太多的白眼和区区2万元。 事情过去已经快两年了,历历往事于浩的父亲几乎不愿回首。“我的胳膊呢?”这是当时清醒后的儿子于浩说的第一句问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