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正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但一个时期以来,在民主生活会上,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意识淡化,许多党员领导干部对于"什么是批评、为什么批评、怎样批评"这些基本道理懂得的少,做到的更少。这次专题民主生活会打破了以往许多领导班子盛行的"表扬与自我表扬""一团和气"的状态,把批评与自我批评认真地、普遍地开展起来,进行了充满"辣味"的批评活动,达到了良好的效果,是一次严格  相似文献   

2.
著名文学理论家南帆对"文化批评"和"文化研究"现象的研究具有某种探索前沿性,其文学理论中的"文化批评"所呈现的三种主要特征,既代表了他对"文化批评"和"文化研究"的看法与评价,也为丰富知识界对"文化批评"和"文化研究"的理解提供了帮助.他的研究为文学芥提供了一种范式,这种范式对知识界的继续探索和"文化批评"自身的发展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自省"、"讽谏"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形成"批评和自我批评"作风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文化渊源。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以及革命导师对革命活动中运用批评、自我批评实践的指导,为党形成"批评和自我批评"作风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和可供借鉴的经验总结。作风伴随着党领导革命进程的发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逐步形成,特别是延安整风运动的开展,使这一作风得以最终确立。在领导革命的实践中,党的重要领导人从多个方面对"批评和自我批评"作了系统阐发和总结,揭示了"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4.
王德波 《党史纵横》2014,(11):64-64
正省民委(宗教局)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针对在部分党员干部中存在的思想模糊不理解批评、以我为主不接受批评、一团和气不愿意批评、心存余悸不敢批评的"四不"现象,明确提出全体党员干部要有"争取批评的意识、接受批评的能力、承受批评的水平、运用批评的素质",重拾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深入推进作风建设,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行风,提升了机关整体建设水平,有力促进了民族宗教工作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5.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解决"四风"问题,必须坚持发扬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敢于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有力武器,着力建立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长效机制,即健全完善民主生活会制度、建立发扬批评和自我批评优良作风中领导干部责任制度、建立健全批评和自我批评监督制度,切实提高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重要的思想教育方法,本身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大致经历了萌芽期、探索期、成熟期三个阶段。在萌芽期,中共中央文件及报告中只有"自我批评"的提法,强调要发扬"自我批评"的精神。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实践,这种教育方法发展成为"批评"与"自我批评"并提。在延安整风时期,"批评与自我批评"方法日趋完善,并进入成熟的时期。从"自我批评"到"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转变,是这一方法形成的关键,而这种转变本身有着深刻的教育意蕴,它揭示了在思想教育的过程中,来自外界的"批评"起着关键的作用,但对其运用一定要"慎"之又"慎"。  相似文献   

7.
批评是"福"     
现实生活中,有时见到一些同志愁眉苦脸,闷闷不乐,上前一攀谈,往往听到一声长叹:"倒霉了,挨批了!"把受到批评与"倒霉"画等号,视批评为"祸",可以算得上当前有些党员干部对待批评的一种心态.这种心态妨碍党内民主生活正常化,妨碍开展积极的党内批评.  相似文献   

8.
一段时间以来,在民主生活会、三会一课、民主评议等党内生活和工作中,说真话、讲实话的批评意见少了,一针见血、直截了当的批评更是难觅踪迹,成为稀缺品。不敢批评、不愿批评、甚至变相表扬的现象日渐见多。这与党一贯倡导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9.
正批评和赞扬都是人类交流沟通的重要方法。批评效用最大化,是指达到批评目的,发挥批评功能,促使事物朝正向发展。在现实中,往往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敢于提批评意见的人,因为得罪领导、同事而被孤立;善于"吹喇叭"、"抬轿子"的人,却能得到领导的赏识和同事的支持。就好比举报腐败的人遭受打击,腐败者却能逍遥法外一样。因此,发挥批评效用最大化的一个基本的理论前提是批评者和被批评者都具有较高的党性修养,出发  相似文献   

10.
正以"批评与自我批评"为内容的民主生活会在各地如火如荼展开。批评终归是批评,不管是"避重就轻",还是"似曾相识",总还是能听到一些平时听不到的实话。比如,有人提出"当了一把手,脾气也大了",对于地方官员而言,就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据说,这句话来自  相似文献   

11.
批评应是什么味?能使受批评者红红脸、出出汗的肯定不是甜味,大多应该是辣味。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要求就是"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把批评和自我批评开展起来。然而,在少数党员干部中间,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辣味变淡了、变没了。有的把"批评和自我批评"变成了"表扬和自我表扬",有的自我批评怕丢面子、批  相似文献   

12.
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可现在一些基层党组织在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时却常放"四炮".即:"批评自己放空炮","批评下级放高炮","批评同级放哑炮","批评上级放礼炮".  相似文献   

13.
有无认真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党的历史和经验表明,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得以永葆生机的"传家宝"和"锐利武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必须坚持不懈把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武器用好。文章在党史层面、学理层面、现实层面上,分别从历史维度审视党内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思想的演进轨迹;从理论维度透视批评和自我批评思想的学理支撑;从实践维度把握批评和自我批评思想的实践逻辑,是增强党内生活政治性和原则性,提高党的"四自能力"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  相似文献   

14.
批评是纠正缺点、改正错误,促进成长进步的工作方法.有人说:"高明的批评就像一块香皂,它能除去人们身上的污垢,给人留下的却是清香".然而"高明的批评"从哪里来?它来源于对事业和同志的高度责任感,来源于对工作对象的全面了解和科学分析.在实际生活中,工作对象的思想水平、觉悟程度、心理特征不尽相同,因此"高明的批评"必须把握工作对象的不同特点,因人而异,提高批评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5.
郁星  任继军 《党的建设》2010,(10):39-39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党内纠正错误、改进工作、永葆先进性、取得新胜利的重要法宝。然而,现实中一些变批评为吹拍的现象值得我们警醒。有的人貌似批评,实则吹拍,寓吹拍于"批评"之中,把批评巧变为表扬,使"被批评者"听了乐滋滋、飘飘然。有的人避重就轻,帮助开脱,怕引火烧身,看脸色说话,既不愿帮助查找原因、总结教训,更不愿承担任何连带责任,只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还有人放弃原则,借机投靠,讲"官场哲学",不讲组织原则,批评领导或隔靴搔痒、不说实质,或借机"靠扰"、大加"赞赏",使得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产生"错觉",—错再错。  相似文献   

16.
"我一辈子都没有受过批评,怎么突然之间就进了监狱?"这是因贪腐落马的武汉科技大学原校长刘光临入狱后问自己的问题。发出同样感叹的,还有"巨贪"安徽省原副省长王怀忠:"我多年没有听过批评的声音了,要是平时能对我多批评几句,兴许今日不至于落得这般下场。"没听到批评声,正从另一个侧面显示,一些党员干部丢失了敢于批评、勇于负责的好传统,面对矛盾、问题甚至违法乱纪行为,变成  相似文献   

17.
能否正确对待群众批评,是检验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的重要标尺。一位领导同志曾指出,对批评意见"要闻过则喜,而且要主动了解这些意见,要善于运用这些意见,推动地方工作"。这位领导同志强调,批评意见"往往有一些真知灼见,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更准确、更清晰"。  相似文献   

18.
在驻藏某旅党委日前组织的一次民主生活会上,"一班人"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时直点其名,直言其过,直戳痛处,气氛热烈。该旅通过开展充满火药味的真诚批评,解决了党内"批评难"问题,凝聚了党委班子意志,增强了党委决策的科学性。为何难过去,该旅党委成员自我批评表现"专业",批评别人颇显"业余","顾此失彼"、"明批暗赞"、"双重标准"等  相似文献   

19.
观点搜索     
为什么党内批评的声音越来越少刘益飞在8月8日的《学习时报》上撰文指出:所谓"党内批评的声音越来越少",主要指的是放到"桌面"上的批评声音越来越少,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以下三个原因特别值得重视.比如,一些党的领导机关领导干部错误地认为,党内批评多了,不利于党的稳定和团结、不利于党的形象和大局、不利于党内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甚至...  相似文献   

20.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党的一个优良传统。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在对待批评问题上为后人留下了典范。他曾说过:"对来自上头的批评,你要敢揽起来。对来自下级的批评,你要听下去,要当下级干部的‘出气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