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奥运来了     
《党员干部之友》2008,(8):10-15
2008,“拥挤的北京红地毯”上,汇集了世界各国的政要、名流以及无数的运动健儿。  相似文献   

2.
2008年,世界记住了两个汉字——“加油”。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汶川加油”“中国加油”的呼喊让世界人民见证了中华民族非凡的凝聚力。北京奥运会赛场上,许多外国观众把这两个字写在脸上,为各国运动员助威。  相似文献   

3.
正在举行的北京奥运会是全世界的体育盛事,不仪属于中国人民,也属于世界各国人民.举办一届成功的奥运会,弘扬团结、友谊、和平的奥林匹克精神,推进奥林匹克运动普及和发展,增进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是中华民族的百年企盼,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在各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北京奥运会一定能够成为一届何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为中国和世界体育事业留下一笔独特的财富。  相似文献   

4.
《理论与当代》2008,(10):57-57
席来旺等在8月10日的《环球时报》上报道:世界各国的媒体8月9日大规模评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并将其上升为对中国国家力量及政治思想的解读。美国《洛杉矶时报》称,运动员创造了奥运会的历史,而奥运会将创造中国的历史。《华盛顿邮报》称,“鸟巢”让人仿佛置身魔幻之地,此次开幕式将是史上收视人数最多的电视节目。路透社报道称,  相似文献   

5.
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倒计时两周年之际,北京奥组委发布了北京奥运会体育图标,与奥运会徽“中国印”的设计理念一脉相承。世界都将见到体现“篆书之美”的代表35个项目的图标出现在北京奥运会场馆、道路指示牌等地方。  相似文献   

6.
陈剑 《前线》2009,(4):34-35
北京市委在奥运会结束后,适时提出“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新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利用北京奥运会财富,将北京建成中国的首善之区和创造力之都。  相似文献   

7.
蔡庆悦  高斌 《前线》2008,(9):16-18
百年期待,今朝梦圆。2008年8月24日,北京奥运会圣火在“鸟巢”上空缓缓熄灭.北京奥运会完美谢幕。 “北京赢得两块金牌”——中国以金牌总数第一的奥运战绩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并顺利实现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奥运会的目标。 16天,北京给全世界几十亿人带来了欢乐和喜悦;16天,全世界共同见证了“新北京、新奥运”这个创造历史的精彩跨越。  相似文献   

8.
孙葆明 《前线》2008,(3):23-25
在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上,评估团团长海因·维尔布鲁根指出,在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将给中国和体育运动留下独一无二的遗产。何为“独一无二的遗产”?北京申办和筹办奥运会的实践已经证明,最能体现北京奥运会的特色、最能凸现其独一无二的价值、最能对奥林匹克运动和世界有所贡献的,就在于“人文奥运”理念的阐释和具体实施。北京奥运会留下的最大遗产将是巨大而无法估量的“人文奥运”遗产。  相似文献   

9.
2008年8月8目-24日,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开幕式上,著名运动员李宁点燃了主火炬。历时16天的北京奥运会上,来自204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共决出302枚金牌,打破38项世界纪录和85项奥运会纪录。中国体育代表团以51枚金牌位居金牌榜首位。本届奥运会创造了出席开幕式政要最多、收视人数最多、奖牌分布最广等多项纪录。  相似文献   

10.
《前线》2008,(9):I0001-I0004
完美落下帷幕的2008北京奥运会让世界赞叹。“绿色奥运”是奥运会留给北京的宝贵遗产,赢得世界赞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希姆·施泰纳认为,“目前中国是唯一森林覆盖率呈上升趋势的亚洲国家”。  相似文献   

11.
良好的国家形象是一国走向世界的通行证,而现代奥运会,作为万众瞩目的国际性赛事是树立、传播国家形象的良好渠道,是一个国家面向世界的形象广告。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迎来了中国形象“中国制造”的好机会。因此,应以2008北京奥运会为机遇。从对外传播的高度出发,拟定北京奥运会的传播方略,着力塑造全新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12.
林小波 《前线》2008,(4):21-23
奥运会开幕日益,临近,残奥会也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办好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胡锦涛同志在2008年新年贺词中指出:我们将以最大的热情、尽最大的努力,让这届奥运会和残奥会成为增进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好合作的盛会。北京奥组委也明确提出“两个奥运,同样精彩”的口号。那么,残奥会的筹办工作进展如何?如何看待残疾人参加体育运动?残奥会对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有何影响?等等。带着这些广大读者和基层干部关心的热点问题,本刊记者专访了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中国残联理事长汤小泉同志。  相似文献   

13.
肖露 《当代贵州》2008,(17):18-20
北京奥运会开幕前,胡锦涛主席接受外国媒体联合采访时,动情地说:“早在1908年,中国人就提出了‘中国什么时候能举办奥运会’的问题。100年后,奥运会终于来到中国。”  相似文献   

14.
《前线》2008,(8):3-3
举办“北京2008”城市奥运文化活动,表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诠释“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北京奥运会理念;体现“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主题口号。  相似文献   

15.
《党建》2001,(8)
一个不眠之夜,一个13亿人的不眠之夜!2001年7月13日,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体会议投票表决,北京获得了2008年第二十九届奥运会主办权。北京沸腾了,中国沸腾了!全国各地群众由衷地喜悦,尽情地欢呼,决心按照江泽民总书记的要求,奋发努力,扎实工作,全力支持北京办好奥运。举办奥运会是13亿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1990年7月,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北京亚运村时提出:“中国要申办奥运会。”从1993年首次申办到今天申办成功,中国人民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执着追求和满腔热情没有减弱。“申奥”一直是举国上下普遍关心的话题,为“申奥”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6.
《当代贵州》2008,(16):40-41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将增进我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提升我国百姓健康素质与生活质量,有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延伸“后奥运”的繁荣与进步。  相似文献   

17.
在北京"奥运外交"光芒之外,当初放言拒绝出席北京奥运会的那几个外国政要,似乎显得有些孤独和尴尬。默克尔:心病难医"德国总理没有出国参加奥运会开幕式的传统",这是德国总理默克尔拒绝出席北京奥运的托词。  相似文献   

18.
作为2008年第29届奥运会主办城市的中国北京,率先提出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其中“科技奥运”更是引起国内外的极大关注。如何正确理解“科技奥运”内涵,使其得到国内外各方的理解、认可,并作为北京奥运遗产传承久远,是摆在北京奥运会筹办者面前的一个重大新课题。  相似文献   

19.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女子柔道52公斤级决赛中,卫冕冠军、中国选手冼东妹击败了朝鲜“黑马”选手安琴爱,成为奥运会冠军,为中国代表团获得第五块金牌。 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冼东妹获得了女子柔道52公斤级冠军。2005年,功成名就的她选择了退役。然而在去年年初,刚刚育有一女、已经32岁“高龄”的冼东妹却作出一个令人吃惊的决定——复出,目标要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重新摘金。  相似文献   

20.
“中国奥委会原秘书长”、“中国奥委会原副主席”、“2000年奥申委秘书长”、“北京2008奥组委高级顾问”……一串长长的头衔向人们展示着魏纪中和奥运的不解之缘。 魏纪中是新中国体育事业的经历者和见证者,2008年,古稀之年的魏纪中正期待着以北京奥组委高级顾问的身份见证奥运会。奥运百年,他亲身经历了50年。这50年,从抵制到参与,再到申办奥运会。在中国崎岖的奥运之路上能清晰地看到魏纪中的足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