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龙边 《半月谈》2003,(13):40-41
世界卫生组织2003年6月24日当地夏令时9时(北京时间15时)在日内瓦宣布,北京的非典型肺炎疫情明显缓和,已符合世卫组织有关标准,因此解除对北京的旅行警告,同时将北京从非典疫区名单中排除。  相似文献   

2.
新闻扫描     
<正> 世界卫生组织6月24日当地夏令时9时(北京时间15时)在日内瓦宣布,北京的非典型肺炎疫情明显缓和,已符合世卫组织有关标准,因此解除对北京的旅行警告,同时将北京从非典疫区名单中排除。世卫组织说,这一决定从宣布当天开始生效。中国卫生部常务副部长高强在卫生部与世卫组织联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对北京的“双解除”,标志着中国抗击非典的斗争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胜利。他强调,在科研攻关未取得重大突破以前,中国还是要坚持群防群控等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20 0 3年的 4月至 5月 ,是北京市人民抗击非典最难忘的日月。这一期间 ,北京市委、市政府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 ,成立北京防治非典型肺炎联合工作小组、筹建小汤山非典定点医院、全力收治非典病人、迅速形成疫情监测体系、紧急调运医疗物资、召开新闻发布会、深入宣传防治知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举措 ,稳定了社会秩序 ,缓解了市民的恐慌 ,控制了疫情发展。 6月 2日 ,北京非典疫情首次出现了三个零 :新收治直接确诊非典病例为零 ,由疑似转确诊病例为零 ,死亡人数为零。抗击非典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战果。北京市委、市政府机关是北京市抗击…  相似文献   

4.
北京的非典疫情在党和政府及医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得到有效控制并开始回落。然而,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心理恐慌症却比非典更难治愈。作为北京市政府创办的一家社会心理卫生咨询机构,在这次灾难中感受颇深的是,健康群体面临突发性灾难,所表现出的应激状态,应当引起各级政府及部门的高度重视。非典恐慌症的主要表现形式4月20日以后,北京的非典疫情开始出现了高峰,一时间有关非典的手机短信铺天盖地。其中,大多数是亲友们善意的关心、提醒,但也形成了进一步恐慌情绪的心理机制;市场上有关消毒、防护物品一时供不应求,曾一度出现了抢购风,造成一些短缺商品的物价  相似文献   

5.
在此次抗击“非典”的开始阶段,出现了哄抬物价、抢购、从众等等轻度的心理恐慌。应该如何看待恐慌的出现,如何看待这种恐慌呢?我认为,这既不能归因为群众集体心理的“无知”或非理性,也不能归因为党和政府驾驭突发性复杂局面的能力的高与低。问题的实质不在这里。实质性的问题在于心理集体的构成和它的转型:情感联系构成的集体,是集体形式的原型;“非典”所  相似文献   

6.
在此次抗击"非典"的开始阶段,出现了哄抬物价、抢购、从众等等轻度的心理恐慌.应该如何看待恐慌的出现,如何看待这种恐慌呢?我认为,这既不能归因为群众集体心理的"无知"或非理性,也不能归因为党和政府驾驭突发性复杂局面的能力的高与低.  相似文献   

7.
罗清泉 《中国人大》2013,(17):22-22
要进一步健全疫情发布制度,加强疫情发布工作。传染病疫情的发布,贵在及时、准确。如果发布不及时、不准确,不仅会耽误疫情的防控,甚至导致疫情快速蔓延,而且小道消息会满天飞,造成社会恐慌甚至混乱"。非典"以后,疫情发布制度和发布工作已有很大进步,但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制度、完善机制。疫情发布既要保障新闻媒体对疫情的披露权,同时又要对媒体进  相似文献   

8.
作为人口较为集中的高校,防止非典疫情的任务繁重、复杂。北京各高校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下,学校师生员工和衷共济,尽力使非典病毒在高校的蔓延减少到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9.
非典是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是几十年来我国在公共卫生领域由于疫病引发的一场罕见的社会震动,它给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目前,非典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经济和社会生活渐趋正常,防治工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新形势下,我们要正确认识和总结非典疫情给我国经济所带来的损失、教训和防治经验,把工作重点转到巩固防治成果、防止疫情反复、恢复和发展经济上来。一、非典给我国经济所造成的冲击和损害非典疫情的爆发,给我国经济造成20世纪8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打击。温家宝总理曾告诫大家,对非典疫病的经济损失绝不能低估。…  相似文献   

10.
2003年12月26日,广东一名32岁的男性自由职业者被诊断为非典疑似,今年1月5日被确诊,1月8日治愈出院。目前还不能确定感染来源。他发病前10天曾用鼠夹捕捉老鼠。因此,不能排除病毒来源于老鼠的可能。与其接触的81名密切和一般接触者,均已解除隔离。1月7日,广州一位20岁的女服务员被诊断为非典疑似。48名与其密切接触者被隔离观察,52名一般接触者被医学观察。各地零星病例的出现,警示我们:非典疫情再次爆发的危险不容忽视。但吃一堑,长一智,面对非典卷土重来的威胁,政府与公众已能从容应对。百姓为何不慌?一是专家认为,此次第三代非典病毒的流…  相似文献   

11.
《中国保安》2003,(7):44-45
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个春天,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肆虐一时.疫情给人们带来危难,恐慌和悲壮,同时,也锤炼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的伟大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2.
现在,尽管“非典”疫情还没完全消除,但北京城市的活力已在逐渐回复。经历了“非典”之痛的北京人,都会对这场灾难有自己独特的感悟。这里,我们试图通过一个普通市民的讲述,从一个侧面真实记录这一时期北京百姓的生活。  相似文献   

13.
又逢“七一”,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第82个生日,人们的心情如阳光般灿烂。 早在6月24日,当世界卫生组织宣布解除北京的旅行警告时,有点劫后余生感觉的人们如释重负。他们走进阳光里,融入人流中,尽情地释放压抑了很久的心情。 今年春天,一种看不见、摸不着、难制伏的“杀手”——非典突然降临,使恐慌和无助在人们心中迅速蔓延。危难面前,党中央、国务院执政为民,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运筹帷幄,果敢决策,号召全国各族人民打响了一场抗击非典的人民战争。举国上下积极响应,把抗击非典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  相似文献   

14.
中 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人终于被问责了。7月1日上午 ,卫生部通报了2004年北京、安徽非典疫情发生原因和责任追究情况。因非典病毒管理不善引发的这次非典疫情 ,被确认为重大责任事故 ,中国疾控中心共5人受处理 ,主任李立明引咎辞职。 (据新华社北京7月1日电 )在去年非典肆虐的日子 ,中国疾控中心首席研究员、著名病毒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洪涛博士 ,因为主张SARS的病原体为“衣原体”而大大的臭名昭著了一把。那时节 ,疾控中心李立明主任在接受央视《面对面》栏目主持人王志访谈时侃侃而谈的情形 ,至今我记忆犹新。当王志问他内心感…  相似文献   

15.
新闻闪回     
<正> 北京安徽发现非典患者卫生部新闻发言人4月23日公布,经卫生部专家组复核,安徽省发现一例非典确诊病例和一例疑似病例,北京22日报告的疑似病例确诊,并新增一名疑似病例。专家初步判定,此次疫情可能源于实验室工作人员感染。中国卫生部新闻发言人说,鉴于中国内地再次出现非典疫情,卫生部从即日起恢复非典疫情每日通报。卫生部要求各地卫生部门加强非典疫情监测工作,积极开展流感样病例  相似文献   

16.
北京发生非典疫情后,密云县坚持一手抗非典,一手谋发展,全县不仅未发生非典疫情,而且保持了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  相似文献   

17.
《中国民政》2003,(6):6-7
李学举部长指出,今年已经过去四个多月的时间了,这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又给全面落实今年的民政工作增加了一定难度.目前,我们还不能因为时间紧,防治"非典"工作任务重,缩减今年民政工作任务,降低各项工作要求.越是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越需要上下统一思想,协调一致,越需要加倍努力,扎实工作,越需要转变思想,调整工作方式,以保证今年的民政工作任务全面落实.当前做好民政工作的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一手抓"非典"防治工作,一手抓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要求,充分发挥民政部门在防治"非典"工作中的作用,不失时机地推进今年民政工作任务的全面开展.  相似文献   

18.
国务院各项工作必须坚持以党的十六大精神统揽全局 ,一手抓防治非典型肺炎这件大事不松劲 ,一手抓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当前 ,必须坚持把非典防治作为政府工作的一项重大任务 ,全面贯彻中央关于防治工作的决策和部署 ,坚持分类指导、科学防治、依法防治 ,始终紧紧把握非典防治工作主动权。广东等疫情早发地区 ,要充分认识非典疫情的复杂性和反复性 ,进一步巩固防治成果 ,防止疫情反弹。北京及华北地区仍然是全国防治工作重点 ,要狠抓薄弱环节 ,实施积极防御方针 ,继续降低发病率 ,提高治愈率。随着疫情的逐步缓解 ,要抓紧研究人口流动增…  相似文献   

19.
北京市保安服务总公司顺义分公司经理王广山,刚刚从非典疫情便开始在从警20多年里,什么样的难题他都遇到过,对非典,他和所有人一样4月下旬,疫情更严重了,王经理感觉身上的担子在加他清楚地知道从现在开始,公司近2000名保安员的安全这近2000名保安员分散在100多有人来人往的商场,有昼夜守护的小有整天面对病人的医院……有什么办法能让所有的同志无一人感染非典呢?这种把握性有多大?这因为他心里实在没底,虽有一腔热血,可是一切只能是摸索、尝试。4月20日,王广山经理立即召开全体员工会,他说:“大现在首都是疫情如火,非典病人每天以几十人抗…  相似文献   

20.
过去的这一年,令我记忆深刻。 非典和伊战两大事件,于我影响最大。非典期间,正身处北京,从恐慌、惧怕到安静、从容,再到对生命的无限崇敬是我最宝贵的情感经历;伊战使我有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