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农民收入增长始终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随着农产品贸易的发展,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当前热门话题。但现有文献主要停滞在实证层面,缺乏对农产品贸易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过程模型和作用机理层面的理论研究。本文从农产品"生产-销售"这条供应链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农产品贸易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过程模型,并且在过程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农产品贸易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农产品贸易在影响农民收入增长过程中的每一阶段都表现出不同的作用机理;农产品贸易主要通过价格效应、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就业效应、制度效应等五大效应来影响农民收入增长;另外,这五大效应之间并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制动关系。  相似文献   

2.
知识型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体现了一国知识经济的发展程度.通过使用RCA和NXRCA指数,对中国在内的九个国家2002年和2005年知识型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测算,可以看出,欧美发达国家在知识型服务贸易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而中国知识型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大力发展知识经济,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是提升我国知识型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东南沿海劳动密集型企业西移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这一理论出发 ,分析了东南沿海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已丧失了竞争优势。根据中国的特殊国情———地域辽阔、区域层次复杂 ,提出了东南沿海劳动密集型企业西移的构想 ,从现实条件以及战略意义方面认为“西移”都是可行的 ,对东南沿海和西部地区都存在“双赢”。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高速增长,进出口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起到了"经济增长发动机"的作用。其原因主要是中国实行市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系统的开放战略和政策;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和积极吸引外资。但也存在贸易失衡、贸易摩擦加剧等因素,从而影响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论文指出,要改善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只有改善要素的禀赋结构,中国才能获得较大的贸易利益。  相似文献   

5.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同一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产品低成本为基础的比较优势与以产品差异化为基础的竞争优势是统一、互补的。因为差异化优势可以还原为低成本优势。决定竞争优势的“钻石体系”四种因素也是创造比较优势的重要条件。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又分别适用于解读要素禀赋不同地区和相同地区间的分工与贸易。浙江经济奇迹是对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具有统一、互补性的最好诠释。  相似文献   

6.
产业竞争力理论是一种新成长起来的产业经济理论,其理论体系正在形成。产业竞争力内涵、比较优势原理和竞争优势原理是理论体系的基础;“钻石模型”等产业竞争力成因理论属于定性分析理论部分,竞争力评估模型属于定量分析理论部分;产业竞争力发展阶段理论则属于动态分析理论部分。  相似文献   

7.
I-O模型和CGE模型作为经济学领域有效的实证分析工具,在政策分析领域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文章在详细比较I-O模型和CGE模型的理论基础、基本结构、特点、优势和局限性的基础上,深入透彻地比较为何不同的经济模型造成不同的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8.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闽台能源贸易的展开,不但能够实现两地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在能源产业链的带动上和能源产业竞争优势的建立上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在常规能源利用条件下。受资源条件的限制两地并不存在贸易的可能性,对于新能源而言,新能源的资源特性和闽台之间特殊的地缘优势使得闽台能源贸易具有了可能,在分析能源贸易障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闽台能源贸易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9.
以VAR模型为基础,使用协整检验分析方法、脉冲响应分析方法、方差分解分析方法,实证检验了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积极财政政策对资本形成和居民消费需求的动态冲击效应。结果表明:短期内,积极财政政策对资本形成的作用效果比较显著,累计贡献率达到54.7%,而对居民消费需求的作用效果存在滞后性,且显著性不高,累计贡献率仅为0.87%。其中,税收政策对资本形成的作用效果比较显著,累计贡献率为39.76%,而国债政策对居民消费的作用效果比较显著,但主要是在中长期,累计贡献率平均为30%左右。因此,李嘉图等价定理在我国不成立。  相似文献   

10.
随着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日益显现出产业内贸易的经济特征.需求的多样化、生产的比较优势与新型的贸易结构等是产业内贸易大发展的主要动因,发展中国家应充分把握有利时机,改善贸易条件,提升产业结构,并最终提高获益水平.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虽有比较优势,但由于科技和知识含量低,附加值低,这种比较优势是初级的,在国际贸易中已处于劣势。从发展趋势看,改善我国经济素质的根本出路在于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发展趋势,将经济发展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发展技术和劳动双密集型产业,形成新的比较优势,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产业竞争优势是一个动态变化的一组指标,它与产业结构优化与否有直接关系。本文以中国绿色食品产业为例,通过构建的竞争优势模型测定了绿色食品产业的综合竞争优势度,而且模型验证了结构优化对发展竞争优势的作用,通过分析得出: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已有的竞争优势因素已经淡出和衰退,需要通过优化结构、扩大企业规模和重点加强落后环节,发展新的竞争优势因素,从而使产业竞争优势从总体上得到巩固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时下,全球大数据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发展大数据产业既符合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点,又能发挥贵阳市的比较优势。文章剖析了贵阳市发展大数据产业的重大意义、基本实践、面临的挑战,研究和探讨了贵阳市大数据产业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加入WTO后,陕西农业遇到的挑战大于机遇。陕西农业的主要粮食产品在国内外没有比较优势市场,竞争力不强。果品业和畜牧业有较大的比较优势。因此,陕西农业发展必须推行农业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即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陕西农业比较优势为基础,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龙头企业为依托,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比较优势的产品,提高陕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使陕西省农业迅速走向国内外市场。  相似文献   

15.
转型经济下的中国,要素市场扭曲的制度结构可影响企业家才能的配置。企业家将要素扭曲租金转化为出口优势的"寻租"动机直接制约了企业家才能的发挥。本文研究发现,要素市场扭曲在短期内可能会"倒逼"企业家将"要素租"转化为"集聚租",实现专业化分工的深化;然而长期内,要素市场扭曲却会制约企业家将"要素租"转化为"创新租",从而影响企业家持续的自主创新。研究表明,加快要素市场的市场化进程和实现有效的政府治理有助于企业家才能的正向配置,并可进一步促进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实现动态比较优势的增进。  相似文献   

16.
作为项目制治理中的重要构件,政府购买服务在推动地方治理创新和提升治理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增量改革作用。然而,当前有关中外政府购买服务的制度、模式和结构等的中观比较研究较为匮乏。文章基于制度比较分析法,选择中美两国政府购买服务模式进行对照比较,从框架、要素和路径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并借鉴“求同法”逻辑讨论制度模式问题。研究发现:美国政府执政中的效率观转向公共价值观的变化,成为具有系统性、延展性和多元性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的重要基础;中美政府购买服务政策过程中的购买领域、规模、方式、资金分配、支付、购买限制、监管等要素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但是两者在政社互动关系层面又存在一定的共性问题,需要从政府购买方式、过程和监管等方面进一步推动政社“良性”合作关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本文引入中国贸易业绩指数指标体系,宏观把握甘肃省对外贸易发展的态势,通过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实证检验,对甘肃对外贸易绩效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甘肃省外贸当前业绩表现较好但出口潜力较差,需要提高世界市场匹配率和出口增长趋势值,从而提高出口潜力指数综合指标,以拉动对外贸易的发展并促进外贸效益的提高;应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尽快将潜在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8.
西部大开发与教育产业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教育产业化是加速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形成,增强西部经济竞争实力的必要手段;教育产业化是西部、特别是陕西省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这样有利于充分地开发、利用教育资源,早日实现赶超战略;在“过剩经济”到来的今天,教育产业化将创造出新的需求热点,从而成为西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教育产业化将使教育本身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有力推动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大数据时代不可逆转的到来,昭示着产业竞争优势出现新的转型契机。通过合理化大数据使用态度,并结合我国产业发展的实际状况,找寻出大数据库建设滞后,存在严重的外部依赖性、大数据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手段不足、人才队伍建设缺乏顶层设计等诸多阻碍大数据促进产业竞争优势转型的桎梏。由此提出,建立服务产业竞争的独立大数据体系是获取竞争优势的全程保证,这就需要厘清独立大数据体系的建立基础、标准和作用域。最终通过大数据与物联网和智慧城市联动发展,使中国在新一轮产业竞争优势转型中夺得先机。  相似文献   

20.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在城乡统筹的条件下来进行。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阶段性特征所决定的。同时,还要根据市场的需要和农村的比较优势来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