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四所地方院校教师角色冲突现状的调查,我们发现地方院校教师角色冲突程度普遍偏高,男性教师角色冲突程度略大于女性教师,专职教师角色冲突程度略大于双肩挑教师,学历越低的教师角色冲突程度越大,不同任教年限教师角色冲突在不同维度上表现出极不一致性,副教授职称的教师角色冲突程度最强,工科教师角色冲突程度最显著。因此,地方院校教师角色冲突的调适任重而道远,而且应因人而宜,因情而变。  相似文献   

2.
李三福  吴姝璇  邝娅 《求索》2015,(1):188-191
教师胜任特质关系到教育质量的提高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尽管农村中小学教师对自己的胜任特质评价比较积极,处于良好状态,但中小学教师胜任特质水平仍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胜任特质水平明显低于城区教师,除了人际沟通和建立关系等特质外,乡镇和县城学校教师的胜任特质水平明显低于城区教师,而且乡镇学校教师的专业素质明显低于县城学校教师。调查表明,教师的职业压力大、职业认同感低、职后培训缺失和教师评价问题等是影响农村中小学教师胜任特质发展的重要因素,可以采取改善教师的生存与教学环境、培养教师的压力应对能力、重视教师职业效能感的培养、完善教师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等措施为农村中小学教师胜任特质的发展解困突围。  相似文献   

3.
教师的威信是一种使学生威到尊严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它反映了一种师生关系。教师威信的形成与教师的主观意愿有关,但不由λ的主观意志所决定。因为威信的客观基础不仅在于教师本身,而且取决于教师所处的环境、教师同各方面的关系,包括教师与领导、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教师所承担的课程内容等。总之,教师威信的形成是教学过程中各有关因素合力的结果。同一个教师以同样的教学态度、方式、程序、内容在不同时间地点和环境情况下对不同的对象进行教学时,可以形成不同的威信。因此,教师的威信应该放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去研究。本文仅从成人教育的角度谈谈教师威信形成的心理因素。成人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受教育者都  相似文献   

4.
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的改变,体现了教师培养过程的深刻变革。教育要兴,关键在师,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教师,因此对教师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培养离不开教师教育的发展和进步。为此,要从教师这一职业和教师角色这两个方面正视教师职业的专门性,明确教师职业的不可替代性,强化教师职业的师范性。从根本上转变观念:一名教师的长成不再只是师范院校师范专业的短期任务,而是作为一名教师自身发展的长期需要。  相似文献   

5.
创造型教师的教学理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建平 《前沿》2003,(11):145-147
创造型教师的教学不同于传统型教师的教学 ,其根本在于教学理念的差别。创造型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创造型教师对教学的本质和规律深刻理解基础上的高度概括化 ,它不仅蕴涵着教师的理性智慧 ,还凝聚着教师的积极情感 ,并引导教师追求更高的价值。研究创造型教师的教学理念 ,有利于确立科学的教学观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6.
据国家教委一九九六年统计,全国共有专任教师1121.05万人,其中普通高等学校教师为40.25万人。占教师总数的3.6%;普通中学教师为415.66万人,占教师总数的37%;小学教师为573.58万人,占教师总数的51.2%;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为2.7万人,占教师总数的0.2%;幼儿园教师为88.86万人,占教师总数的8%。在普通高等学校的40.25万教师中,有教授33276人,副教授110640人,讲师161863人,助教75423人,教员2126人。  相似文献   

7.
任智霞 《传承》2007,(5):127-128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是美国大学的教育学院与地方的合立中小学或学区合作成立的一种师资培训学校。这种学校融教师职前培养、在职培训和学校改革为一体,为大学教师和中小学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改善自身专业发展提供了一条有效可行的途径。教师专业化现已成为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剖析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将对我国的教师教育改革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8.
大学教师是教学的权威,对大学有效教学产生重要影响。影响大学有效教学的教师因素有: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师的知识架构、教师的师德、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等。  相似文献   

9.
简论教师的信息素质及其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素质是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内容,教师信息素质具有丰富的内涵。面对现代教育发展趋势和素质教育的实施,提高教师的信息素质势在必行。强化教师的信息意识、普及基本信息知识、加强教师信息道德修养、提高教师的信息能力、加强教师的信息素质培养是提高教师信息素质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王文琴 《新东方》2006,(4):60-61
教师形象,是指教师的仪表、举止、风度等外在表现,同时也是教师品行、修养和气质的内在体现。教师有良好形象,可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信任的力量,并乐于接受和遵从教师的要求、指导和意志。可见教师的形象犹如无形的纽带,紧紧联系着教师和学生,从而使教育教学工作卓有成效地开展下去。教师形象的树立,不在于职业本身的影响和主观愿望,而在于对职业的忠诚和自己的努力;在于教师高尚的道德品质修养和踏实勤勉的工作态度。如果教师工作缺乏热情,纪律松勉,作风轻浮甚至染有恶习,那是很难在学生中树起形象的。教师如何树立形象呢?一、锻炼爱生之…  相似文献   

11.
应用型高校的内涵式发展需要推动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之间的相互促进。结合教师分类管理,高校明确不同类型教师的考核评价指标及指标权重,构建科学而个性化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促进教师资源优化配置,激发教师挖掘自身潜力,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实现应用型高校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2.
教师的誉称     
教师是园丁———用汗水心血浇灌祖国的花朵。教师是桥梁———使多少人达到知识的彼岸。教师是人梯———使多少人登上智慧的高峰。教师是春蚕———吐尽银丝,留给他人御风寒。教师是蜜蜂———采尽万花酿成蜜营养下一代。教师是蜡烛———燃烧着自身,照亮了别人。教师是向导———引导着人们走向光明正确的未来。教师是智慧之母———给人以取之不尽的乳汁。教师是文明之源———拥有的知识代表着人类的历史的文明。教师是智慧的接力棒———一代一代传递着历史教师的誉称@李琳  相似文献   

13.
试论教师专业发展的角色转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师专业化已成为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和研究的重大课题 ,其重心由群体的、外在的专业提升逐步转向个体的、教师自主专业化发展。但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会自动发生 ,这要求教师作出相应的角色转换 ,重塑教师新形象。  相似文献   

14.
教师角色的内涵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变迁的 ,是从一元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的。当今社会发展、教育发展的趋势 ,要求教师角色多元化。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教师角色的现状 (即仍以知识传递为主 ) ,指出 ,教师角色的培养 ,其内涵的丰富、完善和发展 ,是通过教师教育来实现的 ,要改变目前我国教师角色现状 ,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必须进行教师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15.
教师职业准入是当前国际教师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为提升教师教育的质量,美国许多机构制定了教师准入标准。其中,爱达荷州立大学尤具代表性。教师准入制度,最早源于1782年美国的佛蒙特州。国家希望培养什么样的教师?希望教师具有哪些方面的专业素养?希望教师成为什么样的教育者?这些均可借助教师职业准入制度与程序来实现。  相似文献   

16.
俄罗斯一贯重视发展教师教育。进入本世纪,俄罗斯以"个性化"为指导思想,不断颁布和实施教师专业发展政策,使之呈现出体系化、完善化的特点。俄罗斯教师专业发展政策为我国教师教育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提升教师待遇是落实教师专业专发展政策的前提;对师范教育合理定位是教师专业发展政策的质量保证;建立健全教师专业发展政策体系并增强其执行力是教师教育工作的强大后盾;建立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是促进教师专业素质提高的保障。  相似文献   

17.
西藏农牧区中小学教师流动呈现出流速快、频率高和流出教师以外地新任教师及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的突出特征。究其原因,是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文化习俗、教师流动管理制度和教师来源等方面的特殊性综合作用所致。制定相关教师流动政策、提高教师工资待遇、实行教师定期流动制度、加大本地师资培养力度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可以促进西藏农牧区中小学教师合理流动。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人们对教师劳动的特点和意义认识片面,只看到教师劳动的奉献性,忽视了教师劳动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其实,教师劳动除了具有奉献性外,还是教师谋生的重要手段,是教师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具有令人羡慕的职业优越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作为个体实践性知识的教师,教育目的是教师对各种相关文本与话语进行建构的结果,在制度化学校教育下,教学目标游离于教师教育目的之外,与教师教育目的的长期缺失并存;与此同时,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系统和实现模式都离不开教师教育目的的参与。最后本文试图建构教师教育目的的模式——交往对话模式。  相似文献   

20.
王成 《前沿》2012,(17):21-22
长期以来,教师只是被动的实验者和被要求者,教师的创造性缺乏普遍的尊重.只有建立起充满活力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机制,并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智慧,使教师变成教育教学的积极参与者、研究者和实践者,才能使教师的专业发展逐步走向独立自主的轨道,这是教师成长(教师专业发展)的最佳境界.在教师声音受到日益关注和教师知识备受瞩目的研究背景下,笔者将目光从教师需要哪些知识投向教师实际拥有哪些知识,颠覆了过去对教师“知道越多,教得越好”的假设,开始用“实践理性”解释教师知识的生产方式,这种研究范式的转型唤醒了教师的独立反思意识,使教师从理论性知识的“消费者”变为实践知识的“生产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