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二战后,马来西亚华文教育面对殖民政府和马来西亚政府的压制,发展道路充满了艰辛和曲折,但依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至今已建立了从小学、中学、大专到大学的完整教育体系。在这个过程中,马来西亚华人社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它们是促进当地华文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本文以南洋大学的创立、独立大学的申办为例,分析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对当地华文教育所做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马来西亚华人虽面对国家机关实施之单元教育政策的深钜影响,但却能发展出一支独特且蕴含着韧力非凡的华文教育体系。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体系可谓是在中、港、台以外发展得最完善和肩负着薪传中华文化重任的体系。马来西亚的华文独立中学(独中)由于注重素质教育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因此得到华裔家长的支持。但21世纪全球化所带来的英语教育至上思潮冲击了马来西亚的独中。为了应此挑战,独中努力推广三语教学。  相似文献   

3.
居住在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历来注重中华文化的保存和发展,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历史悠久、成绩斐然。 5月上旬“马来西亚广西总会中国旅游探亲观光团”一行138位桂籍乡亲在广西开展探亲观光活动,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马来西亚华人为发展华文教育而努力的一些情况。马来西亚有600多万华人,占全国人口三分之一强。据记载,从500多年前明朝郑和下西洋开始,华人到马来西亚谋生的同时也就出现了华文教育,只不过直到20世纪初叶,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缓慢,规模极小。教学形式以私塾为主,教材是“四书五经”一类古籍。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华文学校越来越受到马来西亚政府的重视。马来西亚副教育部长冯镇安博士在去年底指出,迈入21世纪,马来西亚企业界将需要许多华文华语能力强,且能言善辩的人才,协助经济发展。马来西亚华裔人士更是关心华文教育的发展,他们指出:大马华人一旦确信政府不会剥夺他们的根,就会全心全意的支持国家经济发展,为实现2020年经济目标平添动力。著名企业家郭鹤年呼请政府:让华校继续存在及提供学习华文的机会,从而协助华人保存他  相似文献   

5.
由广州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所黄昆章教授撰写的《印度尼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已由马来西亚教师联合总会(教总)在吉隆坡出版。该书是马来西亚南方学院华人族群与文化研究所郑良树教授(原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教授)主编的《东南亚华文教育发展史丛书》中之一部。全书共28万字,论述18世纪初至1966年中国籍华侨兴办的华侨教育及1958年至2004年印尼籍华裔兴办的华文教育的历史与现状。包括华校概况、发展背景、性质与影响等等问题。“附录”有华文教育大事记、主要法规条例、部分华校校歌、校景、校徽和校训、主要参考资料与主要地名译名对照表等…  相似文献   

6.
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是马来西亚教育法令允许存在、政府不予任何资助的华人私立学校。由于它坚持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坚持教学、考试及行政媒介语为华文的原则,它成为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中心和堡垒。探讨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的历史、现状及前景,对进一步研究战后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及其发展趋向将不无俾益。  相似文献   

7.
王悦 《八桂侨刊》2017,(4):42-52
20世纪90年代以来,马来西亚华人社会进入一个特殊发展的时期。社会层面上,华人社团虽振兴发展却大而无当,社会资本内耗严重。广大华人对政治生活的关注也普遍下降,华人社会内部的横向网络难以发展。政治层面上,马华公会与华人社团之间缺乏有效的对话机制,再加上马华公会对华文教育等关键问题解决不力,使广大华人在政治支持上表现出明显的情绪化处理,马华公会的政党领导也不断弱化。这使得社会资本存量本就低下的马来西亚出现明显的分离,华人社会在政治和社会层面的互动关系愈加恶化。  相似文献   

8.
自19世纪华人下南洋达到高峰后,一部分华人选择留在马来(西)亚世代繁衍扎根,构建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华人社会与文化.华人迁移到马来亚之初,也把中华的传统文化移植到当地.除了华人移民,来自印度南部的印裔移民也迁移到马来亚,同样将他们的文化移植当地.华人迁移到马来亚后,必须面对当地原来的文化以及其他外来文化,并在各种因素如历史背景、政治立场、经济利益等的影响下,与各种不同的文化产生冲突与矛盾.经过长时间生活在多元族群和多元文化的社会之中,马来亚华人在文化认同上也会受到主流文化——马来文化的影响.华人一方面维护自身的民族文化,另一方面也吸收外来文化,以适应居住国的风土与文化.这样的文化融合与调适,在马来亚于1957年独立前后更成为华人社会的重要议题.马来亚华人的国家认同、文化身份和语言教育等,都决定了当时马来亚华人的未来.作为20世纪50年代活跃于马来亚文坛的马华作家,鲁白野以跨文化、跨族群和跨语言的文化书写,对马来亚当时的多元文化作出相应的思考与回应,继而对自身的华人文化观作出调适与转化,充分展现了他及当时马来亚华裔文人在文化认同上的开放性、包容性和融合性.  相似文献   

9.
张笛 《八桂侨刊》2020,(1):81-93
马来西亚是除中国大陆、台湾、港澳地区以外唯一保留华文教育体系的国家并且华文教育体系完备,具有鲜明的国别特点。对2000年以来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归纳,主要是整体状况、学校、教材、课程、师资与学习动机六个主题。新世纪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总体呈现以下五个特点:华文教育的推广和国家建设之间的博弈;各层次华文学校皆在夹缝中生存;华文教材和课程体系不完善且水平参差不齐;华文师资紧缺且教师专业素质不高;华文学习动机体现了深层次的语言意识形态。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在华人的努力和奋斗下,整体上既有困境和挑战也有光明的未来,发展道路并不平坦,但由于各种国际和国内因素的交织,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0.
本文回顾了马来西亚华人与马来人经济地位的历史演变,剖析了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其实质,最后就新经济政策给马来西亚华人与马来人经济地位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新经济政策时期,马来人经济地位迅速提高,而华人经济地位则相对明显下降。新经济政策不仅是一种经济政策,更是一种族群、社会、文化和政治政策,是单方面谋求马来人利益的种族歧视政策,新经济政策的成就是以牺牲华人的利益换来的。  相似文献   

11.
一 马来西亚华人约占该国人口的1/3,如何解决带有政治和种族敏感性的华人教育的 问题,一直是困扰着该国的一大难题。尽管国家宪法规定各族人民享有母语教育的权利,但是,1961年颁布的教育法令,确立了以马来语作为教学媒介语的教育政策。根据规定,华文小学随时有被改制的危险,而华文中学如不改制,将得不到政府的津贴,从而成为私立的独立中学。这一旨在最终取消华文教育的法令,遭到了华人社会的强烈反弹。结果,60间华文中学宁愿失去政府的资助,坚决不改制,因而成为华人出资兴办的独中。然而,在  相似文献   

12.
马来西亚是典型的多元族群国家,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是马来西亚最主要的三大族群。其中,占人口大多数的马来人和华人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发展极不平衡。因此,借鉴马来西亚政府处理族群问题的政策,总结其在处理族群问题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对多元民族国家处理民族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来西亚是个多元种族的国家,语言也多样化。实地调查显示,作为最大族群的马来人和第二大族群的华人实际上并没有太频密和有深度的接触,一般只限于社会的基本来往。尽管语言沟通上没有问题,但是两大族群的关系尚有一段距离。在居住社区,华人多与同族为邻;在职场上,华人也多与同族共事。惟年轻一代的华人与马来人的交往比年长一代的华人稍增,接受非华文教育的华人也比华文教育或没有接受学校教育的华人有比较多的机会和马来人接触。从交际用语来看,多数华人往往配合马来人的习惯和语言能力而使用马来语与马来人交谈,这是华人文化适应和尊重国情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文冬是马来西亚彭亨州较大的城市,地处西马来西亚腹地,距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约五六十公里,这里是马来西亚广西籍华侨、华人较集中的地方之一。占当地华侨、华人总数50%以上。 旧中国,由于封建地主的残酷剥削,农村经济破产,加上军阀、地主武装的连年混战,到处拉壮丁,到处烧杀掠夺,地方不宁,人不聊生。广西东南容县、北流、岑溪等县的穷苦农民,无法在祖辈的土地上谋生,为了生计,被迫离乡背井,由广州、香港等口岸,飘洋过海到马来亚(今新加坡、马来西亚)谋生。因广西籍华侨移居马来亚,较广东、福建省籍华侨为迟,又由于旧社会区域性封建帮派的排挤,加上初到异邦没有经商的资本,又不善于经商等等。因此,惟有深入马来亚腹地出卖劳动力,从事重体力劳动,当采矿工人,割胶  相似文献   

15.
华文教育与文化传播一直是海外华侨华人社团的重要工作和使命。二战后,新马地区内外局势急剧变化,华侨华人社团的文教工作面临艰巨的挑战。但是,新马地区粤籍华侨华人社团不畏艰难、锐意革新。除了一如既往地创办华校、设立奖学金、举办各种文化活动之外,新马粤籍华侨华人社团也根据时代发展做出了相应的调整,譬如华文教育的模式转变、奖学金范围的扩大、文化理念和传播方式的继承和发展等,不仅度过了难关,而且将华侨华人社团的文教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如今,马来西亚已成为除中国大陆和港澳台之外唯一拥有华文小学、中学和大学等完整华文教育体系的国家。  相似文献   

16.
甲、华文教育的过去从1819年在按城所建立的第一间私塾算起,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已有约173年的历史了。我国华教史可大略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独立前的华文教育,这个阶段可分成三个时期。(一)1920年以前的华文教育早期的华文教育都属于私塾性质的教育,用方言来教,念的书多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或四书五经  相似文献   

17.
华文教育是马来西亚华人维系族群认同,保持族群特性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华人社会的坚持和守护都是华文教育得以生存和立足的根本。但二战以来,华人社会内部出现了一系列对华文教育发展影响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涉及众多领域,文章主要从华人认同、华教相关社团及华人人口要素三个方面阐述华社内部的具体变化及其对华文教育发展的影响。文章认为,虽然华社内部出现了多种不利于华文教育发展的变化,但华人守卫华教事业的决心并未发生根本变化。  相似文献   

18.
在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兵败,20世纪初中国海禁取消及英国对马来西亚加速开发,以及抗日战争时期国内动荡局势的影响下,广西人先后三次较大规模地迁徙至马来西亚。1957年马来西亚独立后,迁徙的广西人具有了新的身份——马来西亚华人。长期的异乡生活、浓厚的祖籍记忆和强烈的身份认同,使仪式文化现象通过马来西亚各州广西会馆的引导和组织在广西籍华人族群中得到传承。经过对雪隆广西会馆举办的秋祭仪式活动的调查和对参与活动的主要人员的访谈发现,广西籍华人秋祭仪式已发生了从宗族祭拜到"社群共祖"祭拜的转变。同时,广西籍华人秋祭仪式也显现出对中华传统文化如敬老重教的承继。此外,由离乡背井带来的环境、生活和身份的变化,使秋祭仪式在宗教、信仰、"先人"崇拜等方面显示出马来西亚广西籍华人独有的特征。雪隆广西会馆秋祭仪式充分显示了马来西亚广西籍华人当前的传统文化体系的建构状态,辩证、客观地看待这一文化体系将为"一带一路"的文化交流合作提供契机,为深化中马合作搭建桥梁。  相似文献   

19.
林勇 《八桂侨刊》2009,(3):58-63
本文首先对新经济政策时期华人与马来人收入差距及其变化展开探讨,然后对影响族群收入分配的政策进行了梳理。本文认为:在政府的干预下,这一时期马来人与华人之间的收入差距缩小了,马来人内部收入差距超过了华人内部收入差距;马来人与华人之间的收入差距对马来西亚整体收入差距的影响,要小于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20.
马来西亚语言教育政策的变化及对华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来西亚教育政策是落实国民教育、促进国家发展、加强全民团结的轨道,其目的无非是教育人民。马来西亚在1957年独立至今,其语言和教育政策历尽改变,其中尤以宪法、1956年《拉萨报告书》、1960年《达立报告书》和1967年的《国语法令》影响最大。当地华人所接受的教育和语言在这些政策的冲击下,自然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