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主持人手记] 文本面目的法律是否必然表现为实践面目的法律?这在十余年前的国人心目中,或许是一个相当荒诞的问题:实践面目的法律如果不表达文本面目的法律,还能呈现为何种面目?难道除了文本的法律,还有文本外的法律不成?这问题即使搁在今天,习惯了以文本面目呈现的国家法律来说事的人们,仍然可能要费些周章.原因何在?因为在法理上,我们经过长期耳濡目染,业已形成了一种新传统、新习惯,那就是国家法律之外,概无其他法律.  相似文献   

2.
当下的中国法治遇到了新的问题,主要是司法理念含有太多政治因素,而司法过程中包含着太多的人情等因素,法律效果反而变得不重要了,以至于法律不能以自身独立的方式调整社会关系。我们不反对法律工具主义,也不反对法律与政治之间的正常关系,但法律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性,司法活动不能违背自身的规律和逻辑。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无疑对司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要想使其更好地发挥理念的指导作用,我们就必须认真探寻其实现的方法和途径。法律的政治化和政治的法律化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命题,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法治不等于政治,与政治有密切关系,法治对政治有约束作用,法治离不开政治的指导。然而我们必须清楚,法治服务于政治不能抛开法律的规则和程序来片面地追求社会效果。如果离开法律方法——这一基本的司法规律办案,将会彻底断送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3.
有人说只有让民众切实感觉到法律的意义、法律的好处才能信仰法律,似乎有点实用主义,有点功利,但这一点我还是表示赞同。人是现实的动物,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在信仰缺失的今天,我们在信仰的海洋中一直拼命寻找一根救命的稻草,而法律可能会是这根稻草吗?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法制建设自80年代以来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是,我们在法制建设中也碰到了许多的困难,这些困难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对法律的认识问题。我们对法律的认识存在着许多矛盾和相互冲突的地方。这种不和谐已严重地阴碍了我国法制建设的发展,在相当大程度上引起了我们思想上的混乱。这个问题已 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我国法制建设健康发展的前提是我们的思想上应对法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Ⅲ参考译文法律教育若干年前,我们中间有些人决定应对加利福尼亚州的中等学校普通不能进行任何实际法律技能教学这一情况有所作为.我们别这样想的:如果我们的中学连房东房客关系、亲属关系以及消费者法与商法等基础知识也不教给学生,我们的社会又如何能在扫除法肓方面有所突破呢?我们就统治着这些信念,向《洛杉机时报》的编辑人员谈了我们的设想一  相似文献   

6.
法律信仰作为一种人类对法律现象的终极关怀和参与,在社会法治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作为实现法治的精神动力,今天却面临着在法治社会视野中弱化甚至消逝的危机。尤其在中国社会,法律权威受到挑战,法律信仰集体缺失。严峻的现实使我们必须反思,到底什么是法律信仰?中国所缺失的法律信仰又该如何建立?  相似文献   

7.
建设和完善我国电子商务法律体系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电子商务是在虚拟的网络空间进行运营,这就涉及非基于纸张的通讯和信息存储,从而引发种种新的法律问题,如域名抢注、著作权侵权、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网络欺骗等一系列新的法律问题。这些新问题对法律规范提出了重大挑战,即现有法律要么不适用,要么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如何运用法律手段进行调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刑法目的论首要的问题是要回答刑法是否有目的?而刑法有无目的,涉及法律究竟有没有目的的问题。对此,法律盲进主义与后现代理论均从各自的进路提出了否定性的质疑。但前者否定的真意是认为法律不存在一个先验的、全能的康德意义上的目的,而后者的真意是提醒我们注意法律的权力异化。刑法(法律)的目的在社会需要的意义层面上是可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9.
欲望是罪恶的根源,当我们无法抵御利欲的诱惑,开始放纵我们的行为时,法律的利剑已高高举起。尽管如此,法律的理性精神和程序正义要求,法律对人们过错行为的处罚应当遵循程序,过、罚相当。法律价值只有在程序正义的既定轨道之中才会绽放理性精神的光芒。当你无法抵御诱惑所犯行为恰恰遭遇非理性的力量以及不正义的程序时,你的过错及法律的精神就会被恣意妄为的专横所挟持,当你为你的一念之差付出沉重代价的同时,社会的文明与现代也在这种昏暗与混沌之下变得遥遥无期。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我们对法律推理的研究多限于以逻辑为基础的研究,这是一种法律形式化主义面孔的刻画,法律推理中价值判断具有必然性。文章对法律推理的性质和过程进行了一个初步的探讨,并对法律推理中基于对法律解释和案件事实的价值判断两个角度进行了探讨,并主张我们必须认真地对待法律推理中的价值判断问题。  相似文献   

11.
谈几点思考,以供交流。第一,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定位的问题。从法律分类上说,人民检察院组织法是属于什么性质的法律?我认为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在我国,我们一般可以从宪法性法律和部门法律进行分类,我们也可以从一个基本法律和非基本法律的角度进行分类,从内容上也有实体法律和  相似文献   

12.
不确定的法律概念是指未明确表示而具有流动的特征之法律概念,其包括一个确定的概念核心以及一个多多少少广泛不清的概念外围。不确定的法律概念的存在是由法律语言的模糊性决定的。对不确定的法律概念的解释、适用,理论上就有可能存在多数适当的判断决定。那么行政机关就不确定的法律概念的适用,是否存在不受法院审查的决定权限?这确实是公法学上的一大难题,也是公法学的一大重点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不确定法律概念的涵义、适用以及判断余地理论分析研究,对我国行政诉讼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一在知识产权领域中是否存在法律冲突和法律适用问题,是当今法学界争论很大的一个问题。在传统的知识产权领域中,普遍认为知识产权不存在法律冲突,也不产生法律适用问题。这是因为知识产权的基本法律特征之一就是严格的地域性。所谓严格的地域性就是指知识产权依一国法律产生,就只能在那一国境内有效,而在其它国家则无域外效力。的确,只要知识产权存在严格的地域性,它就不具备产生法律冲突的条件。然而,近年来也有人开始表示异议。那么,在知识产权领域中到底存不存在法律冲突、法律适用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先来研究一下知识产权地域性产生的历史条件,发展过程以及在当今的发展趋  相似文献   

14.
贯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思想,必须深入研究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及二者相结合的内在机制。法律与道德因存在差别而有不可调合之矛盾,同时又因二者之间的联系使矛盾之协调成为可能。法律发展史亦告诉我们,从法律的产生到法治的实现就是一个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交互演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手机实名这项旨在保护消费者利益、维护良好社会秩序的制度在我国究竟是否可行的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主管部门要将这种制度上升到法律层面,并在当前对其强制推行。从法理的角度对其立法合理性进行论证势在必行,如果将这种制度上升为法律,随之而来的法律问题如:隐私权如何保护?这项立法的价值何在?即使上升为法律可否实现其立法目的等等如何解决,是我们法律学人共同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从刑法的视角看,男性到底能否被强奸?是个困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难题。现行刑法并没有对此类行为进行规制,所以,司法机关运用法律解释、或者其他变通等方式对加害人进行刑事惩罚时,就有类推定罪的嫌疑。从法哲学的角度看,这个问题实质上是生活事实的现实世界与法律的规范世界产生了某种不协调。但从立法史的角度追问立法者的原意时,我们可以发现,这种表面上的法律漏洞实则可能是立法者的故意。  相似文献   

17.
法律的现代化就是使社会生活中的法现代性因素不断增多,以真正体现现代社会生活中法的特征。实现法律的现代化,以现代化的法律促成并维护社会的转型,已成为中国法治建设的不归选择。民法现代化过程中的价值因素、形式因素和事实因素是密切相关、相互依赖的有机整体。自然法学为我们提供了民法现代化的价值目标,分析实证法学为我们提供了民法现代化的表现形式,社会学法学为我们提供了明了法律现实以及实现现代化的有效手段。宽容、综合、整体性应是我国民法现代化应有的态度。  相似文献   

18.
法律方法论研究的忧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方法论是法学的综合性学科,即各个分支学科都要涉及方法论的问题。由于法律方法论中的方法也是借助其他学科的方法,因而这一学科与哲学、逻辑学、修辞学、语言学、解释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法律方法论近年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但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不注意读者及“市场”需求、不注意研究的背景、没有问题意识以及不注意经验与技术的结合研究,这些弊端已经显现出来。法律方法论不是纯粹的理论,我们应该结合中国的问题意识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9.
当下的中国法治遇到了新的问题,主要是司法理念含有太多政治因素,而司法过程中包含着太多的人情等因素,法律效果反而变得不重要了,以至于法律不能以自身独立的方式调整社会关系。我们不反对法律工具主义,也不反对法律与政治之间的正常关系,但法律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性,司法活动不能违背自身的规律和逻辑。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无疑对司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要想使其更好地发挥理念的指导作用,我们就必须认真探寻其实现的方法和途径。法律的政治化和政治的法律化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命题,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法治不等于政治,与政治有密切关系,法治对政治有约束作用,法治离不开政治的指导。然而我们必须清楚,法治服务于政治不能抛开法律的规则和程序来片面地追求社会效果。如果离开法律方法———这一基本的司法规律办案,将会彻底断送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20.
药家鑫故意杀人案早已尘埃落地,但药家鑫到底应该受到法律怎样的惩处,在当下仍然有着众多观点和议论。尤其是在诸多潜规则盛行、司法公信力不高、公众法律信仰动摇、公平正义难求的语境下,公众不仅用这杆秤来称法院对药家鑫判处是否适当,还用这杆秤来称法院的公平心,用这杆秤来衡量社会公平正义及希望,并以此来判断自己将来到底要不要信仰法律。那么最终药家鑫是应该适用死刑,还是如网上所说是因为舆论而要了药家鑫的命呢?我们不妨对该案进行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