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已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即经济总量关系从需求大于供给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供给大于需求的买方市场,经济运行从供给约束型转变为市场约束型。这些变化,一方面表明了我国已经告别了“短缺”困扰,另一方面表明了适应买方市场需求,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增长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正确认识我国的买方市场 在传统体制下,我国经济一直处于以卖方市场为基础,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经济状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从1995年开始,就已经有90%以上消费品达到了供求基本平衡或供大于求。这反映着我国经济总量关系——供给  相似文献   

2.
一、有效供给不足的表现 90年代中期后,我国经济虽然告别了长期存在的短缺状态,形成了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但我国当前的买方市场是在居民收入水平和购买能力较低、低水平重复建设大量存在、经济结构明显失衡条件下形成的。买方市场的显著特点是供过于求,表现出大部分商品的供给过剩。从我国市场状况看,这种供给过剩是一种相对过剩和结构性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具体而言是无效供给太多、有效供给不足。无效供给太多,有效需求不足,共同  相似文献   

3.
我国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已经基本上摆脱了长期困扰我们的短缺经济状态,实现了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跳跃,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划时代的变化。买方市场的形成,意味着我国经济增长由供给约束型为主转向需求约束型为主,意味着竞争时代的形成,意味着未来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充分发挥资源效用,缓解就业压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是摆在经济理  相似文献   

4.
我国买方市场特点及居民消费心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发生了重要变化,已由供给导向型转化为需求导向型,由短缺的卖方市场转向了相对过剩的买方市场。但是这种买方市场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成熟的买方市场,其脆弱性是显而易见的。在这样的买方市场条件下,我国居民消费心理和行为也具有其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5.
当前中国的国内消费市场不是买方市场,这是文章中提出的一个新的观点.在作者看来,中国的国内消费市场既不是短缺经济的市场阶段,也不是过剩经济的市场阶段,而是处于前者向后者过渡的特殊阶段,是一种总量卖方市场与局部结构的买方市场交叉的混合型市场阶段.观点是否正确,论证是否充分,是可以争鸣的.  相似文献   

6.
一目前,我国经济已进入买方市场阶段。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认识我国现阶段的买方市场。我认为,根据我国市场变化的实际,把现阶段的买方市场概括为“初级买方市场”,似乎更能够较好地反映现时我国买方市场的基本特征。这里所说的“初级买方市场”实际上就是不成熟的买方市...  相似文献   

7.
“告别革命论”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毅 《探索》2000,1(2):58-61
本文拟就当代中国新文化保守主义的史学纲领——“告别革命论”做一番全面的审视和评判。作者认为,其所赖以支撑的两大理论观点——“激进主义产物说”与“革命只破不立说”均不符于历史的事实真相。通过质疑和辩驳可以发现,辛亥革命以及本世纪的一系列革命运动并非如“告别革命论”者所谓是“丧失理性”、“盲目鲁莽”、“破坏一切”,而是具有着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和伟大的历史意义。至于“告别革命论”者缘何陷入认识上的某种误区,这恐怕不得不归咎于其方法论上那些值得检讨的诸多舛误。  相似文献   

8.
一、营销观念 ,你在哪个阶段营销观念 ,即企业的经营哲学 ,通俗地说就是企业在面对消费者和社会在进行利益分配时的态度。在这一问题上我们的企业表现出相当大的差异性。有的企业只满足于把产品卖出去 ,过于简单地认为营销就是推销。很显然 ,这是一种营销近视症 ,是旧式营销观念 ,是粗放经营。但也有相当部分企业 ,能以市场为导向 ,发展适销对路的系列产品 ,这是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营销观念。目前 ,我国经济已告别短缺时代 ,随之而来的是过剩 ,在买方市场条件下 ,企业必须以市场为中心 ,即以消费者需要为中心。产品有需求 ,就有市场 ,企业就…  相似文献   

9.
当前,在我国经济领域出现了一种新的经济现象.它使政府官员、理论界人士、企业家都感到亦喜亦忧,对其发展趋势和影响莫衷一是.这种现象,从市场表现上人们将之称为“买方市场的形成”,从供需关系上,人们称之为“过剩经济”,从其产生和持续的时间周期分析,它将可能伴随我们进人21世纪和新的千年时  相似文献   

10.
集中精力抓好经济工作,确保实现经济增长目标是当前各级的首要任务.为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当前经济形势,正视面临的困难和矛盾,坚持发展不动摇,不畏难,不松劲,总揽全局,突出中心,排除一切干扰,采取一切措施,千方百计加快经济发展,努力争取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回升.一要在拉动力上动脑筋.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已从供给约束型转向需求约束型,有效需求成为决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在过去卖方市场已转变为今天买方市场的条件下,我们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已经由供给不足变为需求不足,主要表现为产品滞销,市场偏淡,经济偏冷.这一切表明,伴随着经济环境的重大变化,我们面临的挑战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短缺经济时代我们应对挑战抓机遇的许多经验过时了,不适用了,加快发展的思路必须因时而变,要从不断扩大供给转向适度扩张需求.在构成社会总需求的消费、投资、出口三大需求中,消费需求不旺,竞争日趋激烈,市场低迷,工业产品销售不畅,居民储蓄存款不降,预计近期消费不会有大的增长;外贸出口由于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步履艰难,增幅余地不可能很大.基于此,更加凸现了投资需求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扩大社会有效需求、创造  相似文献   

11.
一、当前市场疲软是社会需求大于还是小于供给?有一种观点认为,市场疲软是治理整顿取得成效的表现,说明现实购买力不足,宏观经济环境明显改善,已经出现了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的势头。还有些同志分析道:1989年商品库存增加1500亿元,其中900亿元是正常增加,其余600亿元是过剩的,是供给大于需求所造成的积压。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面对思想道德濒临危机的严重局面,我们必须从整个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来认识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使之制度化、原则化、规范化,使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要求.当前,应重点开展以下工作:首先,必须提高认识,大力树立新的思想道德规范.一是要走出认识误区.目前,社会上存在着不少错误的认识.例如,有一种观点认为,改革进入到某一发展阶段,必然会出现道德失落.还有一种认为,发展市场经济和经济起飞阶段都必须付出代价.又有一种认为,现在搞经济建设已经费尽精力.那还有时间“顾左右而言他”!只能感叹无奈.这种“必然论”、“代价论”、“无奈论”,其共同的错误在于忘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忘记了我们要发展经济和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任务.邓小平早就指出:“我们为社会主义奋斗,不但是因为社会主  相似文献   

13.
在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当前存在着两种倾向性观点需要澄清:一是“非独立形态”论,二是“中国模式”论。这两种认识倾向殊途同归,都有可能严重扭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进程。以科学的态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放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大趋势中、放到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大背景中、放到社会主义历史进程尤其是中国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加以正确认识和科学定位,是深入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前提。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各方面都还不够定型和成熟,更没有形成所谓的“中国模式”。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省农村经济正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在这一转化过程中,我们的理论和实践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区,特别在粮食生产上还有许多模糊认识,如何走出粮食生产的误区,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问题。 当前,在粮食生产的理论上有三种误区,一是“传统论”的误区。一部分同志看来,即现在再抓粮食生产,就是商品经济意识淡薄,开放意识不强,是没有跳出小农经济圈子的表现;二是“过剩论”的误区。有的人不做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仅仅从报刊杂志上的典型报道中,盲目地得出粮食过剩了,过关了,满足了的结论;三是“过头论”的误区。有的人认为,粮食生产在工作上已经抓得差不多了,在这方面的功夫也下得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近年来学术界关于马克思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思想研究的观点进行了综述.一是关于“跨越思想”的内涵,主要有“苦难跨越论”、“制度跨越论”和“阶段跨越论”三种观点;二是关于“跨越思想”的理论性质,主要有“设想论”和“推导论”二种观点;三是关于实现跨越的条件,主要“具体条件论”和“一般条件论”二种观点;四是关于“跨越思想”与社会主义实践的关系,有两种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俄国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与马克思的“跨越思想”没有关系;另一种观点认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特别是俄国和中国)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是对“跨越思想”的科学性证实.在当代中国是否已经跨越了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问题上,主要有还没有完全走出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已经跨越了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和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是一个长期的艰难的过程三种观点.  相似文献   

16.
应当说,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总势头良好,但是存在许多隐患。其中之一就是产能过剩和通货膨胀。如果不能有效遏制,可能使中国经济进入一种前所未有的“滞胀”状态。“滞胀”是指在经济增长率下降的时候却出现物价上涨,这与2005年高增长、低通胀的状态恰好相反,因此是一种很不正常的情况。在“滞胀”的境况下,如果采用凯恩斯的药方,利用扩张性财政政策,会加剧通货膨胀;而运用治疗通货膨胀的药方如货币主义措施减少货币供应,却会加剧停滞。这是一个两难处境。如何治理滞胀,对于宏观监管部门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中国经济已现“产能过剩”。目前官…  相似文献   

17.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一直将高消费作为一个贬义词来对待。然而,近几年来,倡导、鼓励高消费之声不绝于耳。有人甚至认为,高消费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需不需要克勤克俭 ?在促进经济增长上,高消费是弊大还是利大 ?对于这些问题,人们应当有一个清醒认识,避免掉入“高消费”陷阱。   改革开放 20多年来,国民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告别了短缺时代,甚至出现了某种程度的生产过剩。然而,这种生产过剩是一种在低就业、低收入、储蓄转化为投资渠道不畅条件下的生产过剩,与发达国家那种高就业…  相似文献   

18.
中共吉林省委副书记王金山在《当前政治领域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一文中认为: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的过程中,由于一些同志思想不端正,认识不明确,措施不得力,工作不到位,使一度受到抵制的淡化党的领导、削弱党的建设的现象又有所滋长。其主要表现有四个:一是“代替论”。这种观点认为,当前的中心工作是搞经济建设,党的领导主要体现在经济建设上,只要经济搞上去了,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也就加强了,因而埋头经济业务工作,不抓党的建设,一手硬一手软,甚至把党的建设放在可有可无的地位。二是“对立论”。这种观点认为,抓党的建设与搞经济建设是矛盾的,要发展经济就不能抓党的建设和加强党的领导,否则就会干扰和冲击经济建设,因此讲经济建设是一套,讲党的领导、党的建设是另一套,把经济建设和党的建设搞成  相似文献   

19.
一、取得了“告别短缺”的显著成就还在几年以前,中国还在为传统体制所具有的短缺经济特征而苦恼,尤其是1994年和1995年还出现了两位数的通货膨胀,成为社会关心的焦点和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曾几何时,中国通过发展经济增加供给,通过控制货币投放抑制需求实现...  相似文献   

20.
我国经济发展摆脱短缺状态后,又面临着过剩经济的新挑战。有效需求不足随处可见,不仅消费品过剩,而且生产资料、劳动力甚至资本都过剩了。为什么时间不长就从短缺走进过剩?怎样在过剩经济的背景下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呢?面对这些问题,如果我们正确认识和全面把握供给与需求的特征,理顺供求关系,更好地发挥供求机制的调节作用,将有助于刺激消费增长,扩大国内有效需求,进而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本文拟就供求问题作些探讨。一、供给(一)影响供给量的因素。供给,是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能够提供给市场的各种商品和劳务。供给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