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益驱动视角下的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益问题是关系农村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核心问题。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利益的非和谐现象凸现,从根本上说是制度、市场、文化等多重安排使得利益驱动机制被扭曲的结果。在法学理论上导入利益基本原理,对制度、市场、文化等多维度进行考量,以纠正利益驱动作用,进而建构双重利益模式、利益聚合表达与个体利益维护互动等良性利益驱动机制,探索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很多问题,传统城乡二元结构模式的影响,造成现在我国城乡发展极不平衡,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着保障水平低、社会化程度低等诸多问题。需要我们采取措施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社会的真正和谐。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和谐新农村,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和谐。本文从诉讼外和解的特殊功能入手,阐述该制度在农村中的特殊作用,分析实践中该制度存在问题及成因,提出立法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论农村法律援助制度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涛 《行政与法》2007,(2):36-37
法律援助制度是保障人权、维护司法公正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手段。建立健全农村法律援助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要条件,我国非常有必要建立农村法律援助制度,而且在当前形势下有很大的可行性;尽快构建农村法律援助制度是目前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法制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翔雁 《法制与社会》2010,(27):222-223
构建和谐,改善民生是时代主题,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与新农村建设必须解决的问题。我国现阶段农村社会保障的法律体系仍不健全,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法律体系是当务之急,它是体现社会正义的需要、是保障农民基本人权的需要,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国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从政治学的角度来说,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协商机制的建设是完善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效途径,是对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制度的一种创新,有利于发挥农村村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农民的参政质量,增进村民和基层政府的互动,构建和谐的党政关系,从而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的建设和完善。  相似文献   

7.
金融综合化经营深刻改变着金融业的生态环境,亦由此滋生新的金融风险,使得金融生态的动态平衡系统失序。金融综合化经营和谐生态环境的基础与核心是法律机制的构建,以及构建后的法律对金融综合化经营生态环境的有效性及适应性。中国金融综合化经营和谐生态环境法治框架的构建,涵括具体金融法律制度的构建,金融法律制度变迁背后的路径依赖与约束条件,以及中国的正式金融法律、可选择的制度安排与非正式规则的兼容。  相似文献   

8.
农村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第一要义,没有农村的发展,和谐社会就不会全面,民生是关乎农民福祉质和量的重要前提,在制度的安排和运行的过程中如何做到公平,正义,仁爱,和良知体现是社会和谐的关键所在。本文想从农村建设,农村教育,农村福利文化等方面论述展开。  相似文献   

9.
农村社会保障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对于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农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及政府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的作用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全国性统一的法律制度,使得农村养老保险在资金筹集监管和运营方面,缺乏必要的实施依据和法律保障,严重影响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的推进步伐。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中国和谐社会建设和发展、积极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和解决失地农民养老问题的有效补充的需要。目前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法制建设相对滞后、缺乏应有的法律法规保障,同时存在覆盖面比较狭窄和养老保险基金的风险控制力较差等,缺乏完善的系统管理。造成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所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筹资模式存在缺陷、管理机构设置很不合理和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运营渠道有限,并且难以实现保值增值。要实现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法律构建,应当迅速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相关法律法规,按照地域和需求分层分类,科学构建农村社会养老的保险制度,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并扩大农村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渠道,同时加强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11.
农村土地承包纠纷问题是公共政策需解决的"公共问题",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解决机制是保护农民土地权益、实现农村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措施。现行土地承包纠纷解决机制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土地承包仲裁行政化问题、土地承包诉讼重负化问题和仲裁与诉讼的衔接问题等方面。因此,应当明确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解决机制的价值目标,坚持便民原则、土地权利依法保护原则和妥善解决纠纷原则,实现土地承包纠纷解决机制的多元化与协调,核心在于以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构建选择性仲裁制度和仲裁裁决终局性制度。  相似文献   

12.
李塬 《法制与社会》2011,(35):228-228
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基层的稳定,没有农村的和谐发展就没有基层的和谐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农村是乡镇司法调处和维稳的难点也是重点。因此把握当前我国农村基层矛盾纠纷的主要表现,制定相应的基本对策和措施对维护农村稳定和及时做好农村矛盾纠纷调处,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稳定的农村,加强新时期农村稳定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村集体所有权制度是在农民私人土地所有权基础上通过农业合作化形成的,其与城市土地的国家所有权平行存在的一种土地所有形式。这一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是随着党的土地政策的变迁而逐步形成的,是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社会的发展,这一制度越来越暴露出它的缺陷,而且这些缺陷正日益成为关系着中国未来经济走向的根本性问题。本文在详细分析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产生缺陷的表现和成因的基础上,试图通过构建一种"村民公有,政府监督"的新的农村集体土地的所有权模式来弥补现有制度的缺陷。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进程中征地制度改革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峥嵘 《行政与法》2010,(11):61-63
土地问题是农村问题的核心。土地制度是农村的基础制度,而征地制度又是农村土地制度的重要内容。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设用地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将不可避免地继续征收大量的农村土地。征收土地直接关系到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大局,是当前农村工作的热点和难点。本文从我国征地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入手,对征地制度改革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和谐农村建构中的法制建设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农村的实现离不开法律规范的调整和法律制度的支撑。和谐农村之法制建设模式是指以法治为基本方略,通过法制体系的完善来治理社会并使之建设成为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的社会。和谐社会是法律制度理性调整的产物,和谐农村的建构只能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之上。一、和谐农村建构中的农村法制建设需求(一)农村法制建设是和谐农村建设的基础和平台:所谓和谐农村是指在农民小康生活的基础上形成的生活方式文明化进程以及形成与小康生活相一致的农业产业化、乡村城镇化、管理自治化以及环境生态化的农村可持续发展状态。法治是世界和…  相似文献   

16.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的土地制度改革及其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土地制度改革进行了全面、整体、系统的部署。《决定》的改革方案几乎牵涉到土地问题的所有方面:既有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过程中农村未来的土地权利制度安排和未来农业经营制度安排,又有农地变成建设用地过程中土地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土地征收制度改革,还有城市化进  相似文献   

17.
罗培新 《中国法学》2005,(4):89-102
当前我国证券市场“外忧内困”,优质上市资源和资金资源流失严重,市场生态环境极度失衡。除深层次的体制性问题和结构性矛盾外,权威性、有效性严重不足、投资者保护功能极度弱化的脆弱的法制环境,无疑也是重要原因。目前亟需梳理证券立法、执法、司法等多层面弊病,为构建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证券市场生态环境提供良性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8.
土地使用权流转若干法律制度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已使土地使用权流转问题、主要是农村集体所有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的改革显得十分迫切。现代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制度设计。以效率优先计,应当构建包地大户的设备、技术强制认证制度和优地使用重税制度;以保障公平计,应当构建包地大户风险金政府提留制度,由国家统一土地流转合同文本,并同步建设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不仅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和谐,也是人和自然的和谐,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以法治为基本方策来构建和谐社会应是最佳选择。以和谐社会的内涵与特征解读为逻辑起点,从现存法律制度中存在的主要弊端入手,对现存法律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进而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法律保障提供基本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0.
孙潇 《行政与法》2010,(9):121-125
在中国语境下,"不动产是否适用善意取得"问题之争主要不是法律效果争议,而是制度安排争论。在比较法视野中,"不动产是否适用善意取得"之争是实质的规范效果的问题。承认不动产善意取得,并不意味必然构建囊括动产与不动产相统一的善意取得制度。在以德国为代表的国家,不动产善意取得最终在法典上与动产善意取得区分设计,在"登记公信力"的制度安排下实现"从无权利人处善意取得"的法律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