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刘保国 《求实》2005,3(2):71-73
现实社会主义存在阶级划分 ,是由生产力尚不发达的状况决定的。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出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不完善和三大分工的存在是现实社会主义存在阶级划分的主要原因。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 ,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消除私有制、完善公有制、消灭三大分工 ,才能为逐步消除社会主义的阶级划分现象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3.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非主流学派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变迁的阶级分析主要有: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问题的争论,加尔布雷思的"权力转移论",普瑞尔曼有关信息时代阶级冲突的理论,社会积累结构(SSA)学派的"劳动分割论",自主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构成"理论等。另一些注重对发达国家社会阶级阶层的测定和分析,如罗伯特.普鲁西和厄尔.维宋关于美国形成了新阶级社会的分析,吉尔伯特、赖特、高德索普等有关美国及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调查研究等。  相似文献   

4.
龚培兴 《求实》2002,(7):4-7
阶级和阶层问题 ,是新时期一个值得重视和研究的课题。研究阶级和阶层问题 ,应当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 ,抛弃“左”的和僵化的观念。阶级和阶层是分析社会问题的不同范畴 ,在今天更多地运用阶层这一范畴是必要的和符合实际的  相似文献   

5.
分析学派马克思主义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继续存在剥削、阶级和阶级斗争,只是对其要重新界定和科学分析。他们提出,新时期的剥削主要不是源自剩余劳动,而是产生于财产关系的不均和财产分配的不公;新生的官僚所有制和市场经济不仅促成新阶级,也使它们拥有过量财富,这就是“阶级-财富”、“阶级-剥削”和“阶级-权力”对应原理;对“阶级构成要素”、“新阶级结构”和“新中间阶级界定”等问题也要做新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张兴茂 《探索》2007,1(4):117-120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根据对人类历史发展的经验和自己所处时代历史特点的深刻分析,在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着重强调阶级斗争的阶级关系理论.该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原始社会以来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的根源在于对立阶级间的利益冲突,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向前发展的历史动力.但是,这个"斗争"并不是只有直接对抗的一种形式,也有可能采取和平的、合法的形式;同时,阶级斗争只是阶级关系的一个方面,在一定条件下,阶级双方的和平共处乃至于互利合作也都是能够实现的.阶级合作的机理是生产力的发展为阶级合作提供可能性;各阶级间的共同利益高于各自的特殊利益是阶级合作的基础;利益分配的合理性,并为阶级双方所接受,是阶级合作的必要条件.离开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要求以及物质利益去分析阶级和阶级斗争,在理论上是历史唯心主义的,在实践上则会陷入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误区.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学说新论与和谐社会的阶级合作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伟 《探索》2006,3(3):155-160
将马克思的阶级学说等同于“阶级斗争”学说的认识是片面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阶级关系问题无法回避,创新阶级观点,才能科学认识我国的社会结构;当代中国私营企业主阶级是一个特殊的阶级,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阶级利益对抗、冲突,必然产生阶级斗争,阶级利益的非对抗、不冲突,甚至互补,则可以出现阶级合作;人类历史上已经出现过三种类型的阶级合作,中国社会正在出现前所未有的第四种类型的阶级合作;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的巩固和党的领导的正确,是阶级合作成功进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公民社会具有双重效应:外部效应与内部效应。从外部效应看,公民社会是凝聚庶民阶级民主力量的蓄水池,公民社会越发达,庶民阶级成员社会联系便越广泛和团结,庶民阶级争取民主的力量和反抗官吏阶级的力量便越强大。从内部效应看,公民社会是培育庶民民主精神的学校,公民社会越发达,平等互惠合作的水平型横向社会关系便越发达,公民文化与民主精神便越发达;公民社会越发达,庇护—附庸型的等级制垂直社会关系便越衰落,臣民文化和专制等非民主精神便越衰落。  相似文献   

9.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了社会转型加速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的变革引起了中国社会阶级结构的重大变化,表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中国共产党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发挥坚强的领导核心作用,必须重构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这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持国家政治稳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推进党的现代化都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陆学艺 《求实》2003,(11):4-6
社会主义的社会结构是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说法最早是由斯大林提出来的.实践证明,这个说法既不符合实际,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结构的真实反映.剖析这个说法,目的是为了正本清源,澄清一些片面认识,从而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现阶段中国社会结构,更深入更全面了解基本国情,为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政策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1.
工人阶级的品格特性决定了党从成立之日起就视其为先锋队并将自身定格为工人阶级政党.在建国及改革开放过程中,她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形势,从根本上提升了整个工人阶级的素质和地位,扩大了工人阶级队伍.工会应为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而奋斗.  相似文献   

12.
列宁过渡时期的阶级思想是很丰富的,由于我国最大的国情是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所以,研究这一时期列宁关于阶级的思想是很有必要的。以此为视角,本文从三个方面概括了列宁关于阶级的基本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列宁关于阶级的思想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3.
人权问题始终是与政治联系在一起的。资本主义人权观实际上是占据着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的人权观,不可避免地带有阶级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吴旭龙  段庆 《湘潮》2013,(1):9-10
人与自然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能够主动思考,具有理性思维。可人一旦思考,就不免受环境和地域状况的制约和影响。中华大地上孕育的民族生息繁衍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异于其他民族,因此在此种环境中诞生的中国哲学也就必然相异于不同背景下诞生的西方哲学和美洲土著哲学。  相似文献   

15.
16.
张之沧 《求实》2004,1(3):17-20
分析派马克思主义从“微观基础”入手 ,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进行了精细分析 ;承认历史是一个客观过程 ;但又指出不应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仅限于历史事件和社会现实 ,而要努力将其逻辑化、规范化、模式化。他们认可马克思的阶级、剥削和压迫概念 ;同时针对新时期的“阶级构成要素”、“新阶级结构”等问题 ,提出一种革命性的阶级划分理论 ;并相信存在一种优越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7.
苏伟 《学习论坛》2012,(7):66-71
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和我国社会现实,都使"阶级"问题无法回避。但继续使用"阶级"范畴,又会遭遇"二律背反"。要解决这一难题,就必须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进行继承、创新,辩证地掌握阶级划分标准。经济关系、阶级关系和阶级运动的性质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受特殊的历史条件影响的。阶级关系是对抗还是合作,是由根本利益关系的对立与否决定的。人类历史上已经出现过三种类型的阶级合作,中国社会正在出现前所未有的第四种类型的阶级合作;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的巩固和党的领导的正确,是阶级合作成功进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曾礼 《探索》2002,(4):81-83
我国自1956年底“三大改进”结束后,大陆地区消灭了剥削制度,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就进入了无阶级社会。改革开放后出现的私营企业主,是劳动者阶层的再分化,不是与工人、农民等劳动者阶层相对立的剥削集团,因而他们不是新生的资产阶级。  相似文献   

19.
统一战线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也是新时期夺取改革事业胜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法宝。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中国社会的阶级意识起源于对马克思主义著作的译介及西方革命胜利的经验。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阶级"问题始终都是关系到革命力量的重大问题。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对阶级内涵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显得相当肤浅和模糊。中共的"阶级"观念从早期经济学、政治学含义,演变成包含经济、政治、思想意识的统一体的含义,它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从概念史角度研究中共早期"阶级"观念的起源、发展与变化,既可以更准确地理解中共早期理论中"阶级"一词的含义,也可以由这个概念的使用推知其后中共阶级理论的演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