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刊登了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文章别有用心地将《海瑞罢官》中的某些情节如“退田”、“平冤狱”等与现实政治等同起来,给《海瑞罢官》一剧的作者吴晗加上了许多莫须有的罪名。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这篇打着“学术争鸣”旗号的文章,  相似文献   

2.
李桂芳 《党史博览》2007,(12):37-38
一"文化大革命"前期,由于毛泽东对当时党内和国内形势作了错误的估计,认定党内存在一条与中央路线相对立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从而将在中央主持一线工作的刘少奇当作"党内反革命修正集团的总头目"和"全国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并且采取错误的方针和方法,在全国范围内对刘少奇进行了公开、错误的批判和斗争。  相似文献   

3.
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极其特殊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党和人民抵制“左”倾错误和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抗争,是一直没有停止过的。这种抗争,比较公开和集中的就有十次。第一次抗争是拟定和下发《二月提纲》。在“文化大革命”发动阶段的这次抗争,本来试图对思想文化领域越来越凶的批判运动加以限制,但其结果却加速了“文化大革命”的发动1965年底掀起的思想文化领域的批判运动,是由上海《文汇报》发表的姚文元《评新编历史〈海瑞罢官〉》一文引起的。这篇文章的写作,是在毛泽东的支持下,江青背着中央政…  相似文献   

4.
“文化大革命”骇人听闻,不堪回首。然而,“文化大革命”究竟是怎么搞起来的?毛泽东说:“‘文化大革命’这个火是我放起来的!”林彪1966年10月25日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话时也指出:“这个运动(指“文化大革命”)从头到尾是主席发动的,主席领导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相似文献   

5.
霞飞 《党史博采》2005,(11):17-21
"点火"有"功",被确定为"中央文革"副组长 出于反修防修的良好愿望,毛泽东在1965年即下决心发动一场自下而上的"文化大革命",但毛泽东一直苦于找不到突破口.正当此时,摸到了毛泽东心思的江青开始大显身手了.她先是到上海伙同张春桥、姚文元,写了<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点燃了"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索,接着,又向"三家村"(邓拓、吴晗、廖沫沙发表一些杂文、评论时所共同使用的笔名)开刀,向北京市委发起了政治中击.  相似文献   

6.
正"四人帮"中写大批判文章最多的是姚文元,是声名远扬的以笔杀人的所谓"无产阶级金棍子"。下边就是姚文元在"文化大革命"前期起了重要作用的四篇代表作。《海瑞罢官》是为彭德怀翻案?第一篇是《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这篇被称为"文化大革命"导火线的大批判代表作,使35岁的  相似文献   

7.
莽东鸿 《党史博览》2007,(12):30-36
从1965年末至1966年5月,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共中央先后在全国范围开展了对《海瑞罢官》、"三家村"的批判,通过了"五一六通知",还解除了"彭(真)、罗(瑞卿)、陆(定一)、杨(尚昆)"的职务。不过,行政权仍掌握在刘少奇等在一线工作的中央领导的手中,他们有秩序地开展着"文化大革命"。但从6月1日晚间以后,"文革"局势大变,首先从大专院校开始,群众由响应领导号召、听从指挥的角色,卷入向领导者造反的狂潮。  相似文献   

8.
霞飞 《党史天地》2008,(10):43-47,52,53
自从《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发表后,中央内部的意见分歧.已经暴露在全党面前。毛泽东决心用非常手段解决内部分歧。1966年初,在毛泽东的支持下,陈伯达决定成立一个中央文件(即“五一六通知”)起草小组,吸收毛泽东认为是无产阶级革命派的人员参加。这些人参加进来,不光是起草文件。实际上是作为毛泽东身边的干部,直接参与发动“文化大革命”。  相似文献   

9.
1962年初中央扩大的工作会议,即“七千人大会”,刘少奇在报告中指出1958年以来党的工作缺点和错误,是造成三年困难的原因之一。与会同志纷纷反映各地灾情并对中央指导错误提出严肃批评。但会议对于中央核心的分歧(即站在一线的中央集体和毛泽东之间的分歧)并未解决。随后,陈云几次讲必须充分估计我国严重财经困难,指出不要只想到钢(以钢为纲)了。6月,彭德怀写长信请求全面审查他的历史,弄清性质,正确处理。9月,毛泽东在八届十中全会错误地批判所谓“单干风”、“翻案风”  相似文献   

10.
正1963年至1966年上半年间,中国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展开了一场急风暴雨式的政治大批判,最终以批判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拉开了文化大革命的序幕。毛泽东在此期间关于文学艺术的"两个批示"无疑是这场政治批判烈火的助燃剂。在当时特定的政治和文化背景下,毛泽东之所以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错误认识不断加深,实际上与该领域所发生的某些事件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1964年2月3日中国戏剧家协会在政协礼堂举办的"迎春  相似文献   

11.
1965年11月10日,《文汇报》刊登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由此点燃了"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索。1966年上半年,全国的文化批判一浪高过一浪,政治形势也骤然紧张起来,"文化大革命"的星火渐成燎原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共青团召开了九届三中全会。  相似文献   

12.
鲁夫 《湘潮》1991,(10)
从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党、国家和人民经受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平地风急雨骤狂飚席卷神州 1966年5月4日至26日,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层在北京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对彭真、罗瑞卿、陆定一、杨尚昆的所谓“反党错误”进行了揭发批判,解除了他们的领导职务。16日,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简称《五一六通知》)。通过针对《二月提纲》进行全面批判,系统地表达了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左”的理论、方针和政策。会后,中共中央于28日正式成立了中央文化革命小组。小组实际上成为“文化大革命”的最高  相似文献   

13.
正"中宣部阎王殿"冤案,发生在1966年"文化大革命"之初,起因于两篇文字,即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和因此文引起的《文化大革命五人小组关于当前学术讨论的汇报提纲》,简称"二月提纲"。此案定案于1966年5月16日中央下发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即"五一六"通知)。由此,"文化大革命"开始,中宣部被解散,部领导陆定  相似文献   

14.
罗平汉 《党史博采》2004,(10):36-38
“文化大革命”爆发前,邓小平作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和中央一线的重要领导人,在一些问题的看法上与毛泽东有明显的不同。历史证明,邓小平当时的主张是正确的。面对意识形态领域日益严重的大批判,邓小平说:“那些‘革命派’想靠批判别人出名,踩着别人的肩膀上台。”1962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八届十中全会,毛泽东在会上提出,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中,资产阶级都将存在和企图复辟,并成为党内产生修正主义的根源,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由此开始,政治上的“左”倾错误再度发展,毛泽东与中央一线领导同志间对形势的估量和工作指导上的分歧逐渐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文化大革命"发动阶段,被简称加蔑称的"三家村",即《三家村札记》,它原本是北京市委理论刊物《前线》开辟的一个杂文专栏。这个杂文专栏的开辟,说起来其实很简单。60年代初,三年严重经济困难,给了头脑发热的人们以教训,使党内大多数同志开始警醒,毛泽东和党中  相似文献   

16.
一场批判三种声音——试析1954年对《文艺报》的批评于风政1954年10月16日,毛泽东写了《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发动了对红学家俞平伯的批判。10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袁水拍《质问〈文艺报〉编者》一文,形成了党外批判俞平伯、党内批评《文...  相似文献   

17.
1965年11月10日,《文汇报》发表了经江青、张春桥授意,由姚文元撰写并作反复修改最后得到毛泽东审阅①的长文:《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事隔十天,毛泽东又指示将其印成小册子,急电全国征订。由此而起,一场全国范围内评论《海瑞里宣)的高潮迅速形成。一份地方报纸上发表的戏剧评论文章,为何会引起毛泽东的如此兴趣?以往的研究者普遍认为,这是因为毛泽东看到了《海)剧的要害所在,不过是借姚文的发表来增加政治批判的强度,以便揭开“文化大革命”的序幕。②其实,毛泽东开始时并未认为《海》剧有什么“要害”的问题,反而表…  相似文献   

18.
正从批"三家村"到"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大批判贯穿了整个"文革"。大批判的主要特点如下。大方向、大目标由毛泽东、中共中央确定大批判的大方向、大目标,是由毛泽东、中共中央确定的。以批判刘少奇来说,最早的不点名批判,是毛泽东的文章《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其次是戚本禹的文章《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评反动影片〈清宫秘史〉》——这也是经过毛泽东审定的:该文发表的前七天,毛泽东审阅了此稿,称赞"写得很好"。根据毛泽东的要求,此文又经过中共中央的讨论。戚本禹说:  相似文献   

19.
正一51年前,由毛泽东发动和领导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其政治目标是要夺回被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所窃取的领导权,防止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复辟。在1966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的、经毛泽东修改的"文革"纲领性文件——《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即"五一六通知")中,就提出了要"夺取"在学术界、教育界、新闻界、文艺界、出版界"这些文化领域中的领导权",同时"清洗""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文化领域的各界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任务。在8月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即"十六条")中,更加明确提出:"要撤换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把那里的领导权夺回到无产阶级革命派手中。"  相似文献   

20.
正1967年的第一天,《人民日报》、《红旗》杂志共同发表题为《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的元旦社论:"1967年,将是全国全面展开阶级斗争的一年。1967年,将是无产阶级联合其他革命群众,向党内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和社会上的牛鬼蛇神,展开总攻击的一年。1967年,将是更加深入地批判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