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陈维寿 《今日民族》2009,(3):66-66,F0003
3月4日,农历二月初八,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群众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插花节在大姚县昙华山举行。四方八岭的彝族群众穿着节日盛装,手捧火红马缨,弹着月琴,兴高彩烈地汇聚到昙华山,欢度自己的节日。  相似文献   

2.
吴平 《今日民族》2001,(11):20-25
从楚雄彝族自治州首府楚雄市出发,往西北方向行120公里到达大姚县,继续往北走,走过一段柏油路,插上一段弹石路,共行45公里,就到了古人谓之“月华扬彩昙”的昙华山。森林覆盖率超过90%出行前就从资料得知昙华山有独树一帜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有史前文化遗址桂花大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在这里发现了世界闻名的“彝族十八月历”;这里是彝族创世史诗《梅葛》流传最早最广泛的地方;彝剧这一独特的少数民族剧种就诞生于此;这里每年有彝族节日盛典“插花节”……但是,一进入昙华山,我却首先被这里保护得极好的自然生态所震动。…  相似文献   

3.
于学  李旭 《今日民族》2006,(5):39-40
大姚县向称“彝州楚雄的屋脊”,那里一年一度的昙华山彝族插花节,味道浓郁得像那街上的羊肉汤锅一样。节日在农历二月初八一大早就开始了。才踏足昙华山,远远就见无数道烧羊肉汤锅的青烟在森林里升起,和着早春二月的山岚,将一道道山坡,将一处处林间空地营造为一个迷人的所在。来自远近四乡的山民早早就汇聚到这里,更多的人还在像一股股溪流往这里流淌,其中还有不少闻讯而来的“老外”、游客和摄影采风者。山路两旁摆满了摊位,卖什么的都有,大多是农产品和农具,包括粮食、水果、鸡和小猪,也有筛子簸箕、草席和捆烟叶用的麻绳。一些人搭了中巴…  相似文献   

4.
起云金 《今日民族》2005,(10):42-43
在每年农历2月初8的大姚昙华“插花节”上有一个重要仪式,祭马樱花。祭台的中央放一棵美丽鲜红的马樱花,树旁蹲一个美丽的小姑娘,一位头戴法帽,身穿法衣,手拿法器的毕摩端一碗净水,口诵经文,向东西南北中进行祭祀,这个神圣的祭祀仪式,主角就是这个德高望重,口念经文的毕摩。毕摩在昙华彝族人民中有着崇高地位并起着重要作用,现在昙华仅有两位毕摩。毕摩是彝族文化的传承者和载体。毕摩文化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彝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哲学、医学、道德、伦理、科技、风俗、礼仪等方面。毕摩在彝族生活中的地位很高…  相似文献   

5.
昙华彝风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昙华地区,是一个具有多重象征意义的符号:一座山名,谓之“昙华山”,意为“开满鲜红马缨花的地方”。海拔3117.8米,高耸入云,巍峨雄伟,屹立于县境中部,状如百草岭的巨大屏风。冬春多霜雪,夏秋漫云雾。晴朗日,景色绚丽,  相似文献   

6.
正昆明市盘龙区青云街道金沙社区成立于2005年5月,位于盘龙区金沙小区,辖区面积3.5平方公里,东临白沙河,南邻云南省第三机床厂,西邻昙华寺、昆明监狱,北邻郭家凹村。金沙社区由3个住宅小区和6个公共单位组成,总户数9138户,总人口22514人,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社区,有彝族、傣族、回族、哈尼族、白族、普米族等16个少数民族,745名少数民族群众,占社区  相似文献   

7.
金朝荣 《今日民族》2014,(12):29-31
<正>彝族梅葛最早发源于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官屯乡马游坪彝家山寨,并在其附近的黄泥塘、三角、葡萄、左门等彝族聚居村寨和周边毗邻县大姚的昙华、永仁的直苴、南华的岔河、牟定的腊湾等地广泛传唱,口头流传至今,成为千里彝山一部耀古烁今的长篇叙事史诗和"彝族民间口传文学瑰宝",饮誉中外,名扬四海。马游坪土生土长的农家妇女郭有珍,对古歌梅葛演唱从  相似文献   

8.
彝族是我国西南地区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有“纳苏”、“诺苏”等20多个支系,早在远古时代其先民就已在滇池、邛都(今四川西昌东南)等地生息繁衍,过着游牧或农耕为主的生活。云南是彝族人口最多的省份,全省大部分市县都有彝族分布,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彝族的主要聚居区。据1997年底统计,全省彝族人口4284万人。彝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为六大方言;彝文文献达万卷之多,真实地记述了彝族历史、哲学、宗教、医药卫生等方面的内容。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彝族创造了自己富有特色的科学文…  相似文献   

9.
曾彬  张红 《传承》2010,(36):130-131
彝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重要的一员,据2005年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彝族人口有830多万,在全国56个民族中人口居第八位。对彝族学前教育研究状况进行述评,有利于更有针对性研究彝族学前教育,以便更好地提高彝族学前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0.
彝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人口近800万,是西南地区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四省区。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有国土面积4164平方公里,彝族人口8574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0.5%,12个乡镇中彝族人口占50%以上的乡镇有6个。彝族是最早生活在大姚这片古老土地上的土著民族。  相似文献   

11.
华山观瞻     
西岳华山,在五岳之中以险峻著称,自古以来就有不少仁人志士登上华山,留下许多千古绝唱。而我认识了解华山,不是诗文不是传说,而是两部影视作品,一是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一是解放军战士的《智取华山》。但很遗憾,我没到过华山。一次出发的机会到古城西安,在途中听说我们要经过黄河,经过华山,这个意外的信息比专门安排更让人欣喜。我专门换了个窗口的位置,想好好看看华山,可几天来阴雨连绵,山山水水都在烟雨迷蒙中,华山近在咫尺,就隐在雨雾中,我怎样努力也看不清,心中不由失落,原来我和华山的缘分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2.
黔西北毕节地区杂居着包括彝族、苗族在内的多个少数民族,在各族民族的智慧创造下,多数民族都形成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其中彝族的文化积淀更是丰厚,在多个彝文专家的努力下,彝族古籍文化已经成为毕节地区突出的文化亮点。据不完全统计,毕节地区传世有四千多册纸质彝文古籍、二千余幅彝文金石遗存,这些彝族古文献记录了古往今来彝族及其周边民族的人、事、物等历史变迁,对研究民族发展具有独特的文献价值。由于多种原因,目前彝族古文献大多散藏民间,保养与维护工作艰巨,文献资料的整理研究更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解析彝族古文献的留存概况及文献价值对文献保护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牟定县城东北60里外的蟠猫乡,有个彝族小山村叫梅子树.梅子树有个47岁的彝族汉子叫王光金,有一手做月琴的绝活,做出的月琴外观漂亮,音质纯美,因此他被当地彝族群众称为"月琴王".  相似文献   

14.
彝族历史悠久,是西南众多少数民族中具有本民族文字的仅有的几个民族之一。卷帙浩繁的彝文典籍,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宝库的组成部份。云南彝族有三百多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占全国彝族总人口的五分之三。除德宏、西双版纳两州的边缘几县外,全省一百多个县,均有彝族人民居住。红河州、楚雄州、大理州、曲靖及昭通专区,是彝族人民集中分布的地区。  相似文献   

15.
<正>李学成牧师是我见过最有特色的人,每次听他说话,都会让人感觉妙趣横生。这很大一部分源于他的个人魅力,以及颇有传奇色彩的人生、阅历和信仰经历。+特殊的家庭李学成牧师的家乡在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是彝族最早繁衍生息的地区之一,也是早年基督教在彝族地区传播的主要地区。早在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就有基督教内地会在此地传教,并且先后设立了3个彝族总堂。根据一些学者统计,在1918年左右,禄劝县彝族中的基督教信徒占本民族总人数的比例已经高达25%。时至今日,基督教文化对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仍有较大影  相似文献   

16.
毛燕 《人民论坛》2012,(26):236-237
四川凉山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每年有很多彝族群众进城务工。彝族务工人员进入城市之后面临的问题之一是如何很快地融入城市。文章以成都市彝族进城务工人员为研究对象,从经济融入、社会融入、心理融入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四川、云南、贵州和中南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口有545万多(1982年人口普查数字)。四川彝族约有130余万,大部分居住在大渡河以南和安宁河两岸。一般称安宁河以东、黄茅埂以西为大凉山区,黄茅便以东、金沙江西岸和大渡河南岸之间雷波、峨边、马边及屏山为小凉山。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约有彝族110多万。云南约有彝族335万多。以金沙江、元江和哀牢山、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彝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语言文字的民族之一,居住在我国大西南的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全国有五百四十多万(仅次于壮族、回族、维吾尔族,人口居全国少数民族的第四位)。贵州的彝族有五十六万三千七百四十七人(仅次于苗族、布依族、侗族的人口,居第四位)。其中毕节地区彝  相似文献   

19.
石屏是云南省彝族人口比例较高的县,其主要聚居地是龙武、哨冲、龙朋、牛街四个乡镇,其他乡镇有零星分布。彝族属于石屏的土著民族,其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二世纪我国的古籍就有彝族的记载,直到民国年间,仍沿袭旧称“倮罗”、“夷族”。石屏的彝族支系有花腰、三道红、仆拉、山苏。  相似文献   

20.
正彝族,支系繁多、分布地域较广,每个区域的彝族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服饰,其中,居住在红河地区的花腰彝族(属云南彝族尼苏支系,俗称"花腰彝"),因其服饰颜色绚丽夺目、独具特色而引人关注。独特的服饰工艺石屏县约有花腰彝3万多人,80%居住于县域北部的哨冲、龙武和龙朋三个乡镇。其服饰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颜色搭配运用、剪纸工艺与刺绣手法的结合以及彩虹纹饰的运用等方面。花腰彝除了与其他彝族支系一样崇尚红色和黑色外,特别长于多色彩的大胆运用。如花腰彝女性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