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习近平"美好生活论"是马克思劳动解放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语境的表达和发展。"美好生活论"不仅遵循了马克思关于劳动解放的科学论断,而且结合中国实践经验和世界发展问题提出一系列新认识,即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社会主义生产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社会主义劳动解放是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创造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并在应对全球劳动问题方面展现出世界意义。"美好生活论"系统回答了在社会主义制度环境下如何科学推进劳动解放的问题,完善和充实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劳动解放的理论预判,使马克思劳动解放理论具有了充满实践活力的中国样态。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的全面脱贫的历史任务,实现了人类解放史上的一次伟大飞跃。中国特色反贫困道路蕴含着一条深刻的解放逻辑。其中,人民政权的解放使劳动人民从受压迫受剥削的旧制度中摆脱出来,为反贫困扫清了权力障碍;社会生产的解放意在挣脱落后的思想观念的束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激发社会整体的生产积极性;主体动能的解放重在通过因地制宜创造条件,发展特殊贫困地区的生产力,进而激活个体主体的内生动力;发展方式的解放旨在突破不利的发展模式,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科学发展理念,确保反贫困成果的可持续性;现实生活的解放是基于社会高质量发展,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最终达到“自由个性”与“社会生产能力”的统一。现实生活的解放是人类解放的新阶段,全面脱贫为其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3.
劳动解放何以可能是马克思劳动辩证法的核心问题。理解马克思的劳动辩证法及其对劳动解放何以可能问题的回答,必须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起点。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把劳动理解为人的生命活动,把人的自由本性内在地植入劳动之中,这是马克思与西方传统哲学的根本区别。马克思从劳动的社会本性出发,把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与劳动异化的积极扬弃内在统一起来,理解为一个社会运动或社会生成过程,从而指明了劳动解放的现实路径。自由劳动作为劳动解放的最终目标,是劳动的自由本性的真正实现;作为积极扬弃异化劳动或者私有财产的社会运动过程的结果,则是劳动的社会本性的真正实现。劳动解放或自由劳动的实现过程,也就是社会主义社会或共产主义社会超越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运动过程。  相似文献   

4.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铁映近日撰文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是劳动者当家作主的社会。保护和解放劳动者,就表现为保护和解放劳动本身。劳动所得的财产不可侵犯,是社会主义社会对劳动者的根本保障,体现了劳动的目的和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5.
人工智能的普遍应用引发了人们对自身是否会被人工智能替代的思考,许多西方学者因为不了解人工智能的本质,把人工智能引入了神秘化境地。人工智能无论多么智能,仍然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现实化,本质上依然是人类劳动或实践的工具,只不过是人类劳动资料的新形态,因此无法取代人类。赫拉利所提到的经济学意义上的“无用的人”,其产生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本性导致的,人工智能作为工具只是加速了资本主义社会“无用的人”的产生而已。同样,劳动不断解放是由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本性决定的,人工智能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实现劳动解放的本质原因,而是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实现劳动解放的一个现实途径,因此,我们不应把人工智能本身存在的合理性作为关注的焦点,而是要考虑如何更好地发展和利用人工智能,让其能在社会合理的接受范围内大幅度提高生产力,最终实现人类劳动的彻底解放。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作为人类追求自由、幸福和解放的社会形态,其优越性是由其本质所决定的。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平等以及由此导致的劳动异化,决定了必然要求建立扬弃私人占有制的新社会。发展、平等和人的解放是社会主义的价值追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表明,共同富裕与以人为本是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实践证明。  相似文献   

7.
杨振闻 《前沿》2006,46(12):186-188
社会主义与个性解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就是自由个性的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亿万人民的个性解放。  相似文献   

8.
劳动正义理论是关系到人的生存方式和社会价值的重要理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立足唯物史观,高度重视劳动者的个性发展,秉承劳动解放的根本价值标准,从异化劳动和私有制角度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条件下的劳动非正义现象进行了揭露与批判。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条件下的劳动目的及价值、劳资交换实质、劳动财富分配等问题的剖析中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正义思想,并揭露出资本正义的虚假性和劳资关系的非正义性事实。马克思劳动正义理论作为科学真理,对于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劳动观、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增强劳动者获得感幸福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无产阶级不消灭自己就不能解放自己 ;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无产阶级不再是“无产”阶级、进而不再是“工人”阶级、而最终转化为共产主义所需要的那种新型劳动者和新人的过程。“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价值基础的基本原则于是不难证明。这一“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 ,其终点就是以此为基础的人的“自由个性”。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混为一谈因此是错误的 ;但没有认识到后者就是前者的目标并因此不为之而奋斗 ,那也不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相似文献   

10.
张有奎 《理论月刊》2007,(12):15-17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人文意蕴在于,要求尊重人的个性和价值,坚持执政为民的群众路线,倡导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从"物"到"人"的价值转换,走向人的解放。人的解放指的是人从自然的解放和人从异己的社会关系的解放,实质内容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自由时间是人的解放的标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历史任务在于提供使得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得以可能的越来越多的自由时间。  相似文献   

11.
新论摘编     
劳动所得神圣不可侵犯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铁映撰文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是劳动者当家作主的社会。保护和解放劳动者,就表现为保护和解放劳动本身。劳动所得的财产不可侵犯,是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的根本保障,体现了劳动的目的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实现了劳动和劳动结果的统一。应提出“劳动所得神圣不可侵犯”这个口号,以充分体现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从这一基本点出发,对  相似文献   

12.
黄帝荣 《求索》2010,(8):104-106
人的解放理论是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是一个历史的范畴。马克思立足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科学分析和批判基础上,为无产阶级和被剥削、被压迫的劳动人民争取自由和解放指明了一条现实道路和光明前景。即人的解放所依靠的物质力量是无产阶级,所必备的物质基础是生产力和交往的大发展。共产主义运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是实现人类解放的必由之路。这一理论的现实性和科学性对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解放与发展道路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及改革开放新时期三个历史阶段。每个阶段妇女的解放与发展都与民族和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实现民族独立和民族复兴的道路是妇女解放与发展的根本道路,实现社会主义是妇女解放与发展的根本途径,参与社会劳动是妇女解放与发展的一个先决条件,大力健全妇女组织、培养妇女干部是妇女解放与发展的重要政治保障。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民主建设,同中国的武装革命一样,既有民主的内涵赋予的共性,又有中国国情赋予的个性。因此,我们的思路就应该从共性到个性,最后在二者的统一中,把握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特点与要求。 一 马克思论民主发展的一般进程 对民主代替专制的历史必然性、社会主义民主代替资本主义民主的历史必然性(它们汇成民主发展的一般历史进程)的揭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课题。 在探讨人类摆脱专制权力和私有制权力的双重压迫的解放道路时,马克思对民主发展的一般进程作了这样的论述:只有通过两次解放——“政治解放”(用政治民主代替  相似文献   

15.
和谐劳动关系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晓强 《长白学刊》2009,(3):114-117
和谐劳动关系首先是一种类型,是一种与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的社会主义劳动关系;其次是一种状态,是一种主体双方达到动态平衡状态的劳动关系;再次是一种多层次的和谐,是一种个别劳动关系、集体劳动关系、社会劳动关系互为基础、相互促进的和谐图景。  相似文献   

16.
《中国妇运》2003,(3):1-1
毛泽东同志曾经精辟地指出:“中国妇女是一支伟大的人力资源,必须发掘这种资源,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参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不断实现妇女自身的进一步解放与发展,是亿万妇女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是我国妇女运动前进的方向。在积极参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实现妇女的发展,是妇女解放的根本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运动的重要特征。劳动权利和经济地位是妇女争取解放与发展的基础条件。我国妇女是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已占农业生产力的60%以上和第二、三产业就业者的近半数,在我国经济…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一生"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时代任务,决定了马克思主要是从批判资本主义异化劳动和雇佣劳动制度入手,探索无产阶级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劳动问题一直是马克思关注的焦点.事实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有两个基点,一是劳动,一是休闲,真正实现自身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是能够同时主宰自己劳动和休闲的人.后一个基点正是马克思思想的潜在内在逻辑,只是长期被人们忽视了.  相似文献   

18.
如何使人生活更好或更幸福是生态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生态社会主义幸福观的内涵是人的解放、自我实现和精神的恒久满足。在生态社会主义者看来,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幸福的基本条件;节俭消费是永续幸福的保证;劳动是幸福的主要来源。从维护生态的视角和从人类的整体以及长远的利益出发看待幸福问题,可谓独树一职。但生态社会主义也往往忽视了贫穷给人类所造成的不幸,低估了科学技术对人的幸福产生的积极作用,把劳动看作幸福的理想目标难于改变现实中劳动的无奈。  相似文献   

19.
何振鹏 《人民论坛》2010,(12):182-183
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真问题应当集中于两个方面:在社会层面,如何在传统文化现代化中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深度诠释中国当代社会的存在合法性;在个体层面,如何在个性文化构架中确立个体向度,以深化对个性解放和个性自由问题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真问题应当集中于两个方面:在社会层面,如何在传统文化现代化中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深度诠释中国当代社会的存在合法性;在个体层面,如何在个性文化构架中确立个体向度,以深化对个性解放和个性自由问题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