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6 毫秒
1.
庄忠正 《求实》2016,(7):31-37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财富表现为生产的目的,其使命仅在于获得财富。随着政治经济学家对作为财富的主体本质的劳动的深入理解,工人越来越被抽象化,即从人"作为单纯的劳动人的抽象存在"到"人变成帽子"。货币——"作为财富的一般物质代表"——成为现实的共同体;但是,它必须从作为货币的货币转化为作为资本的货币。资本,作为一种普照光,是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物和物的关系"掩盖了"人和人的关系","个人现在受抽象统治"。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生存状况的批判,不仅彰显了资本主义经济方式的历史性,而且为全面建构小康社会提供了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从劳动价值论的角度揭示货币本质是一种人格化的社会关系,同时指出交换从表面上看是物物交换,但实际上却是劳动与劳动交换,这体现了人对他者的尊重和认同,这也是货币作为一种“集体意向性”的根源;但这种始源性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被颠倒了。在需求方面,货币使人的客观需求主观化,有限需求无限化。再者。货币的出现实现了人类发展形态的变迁:即由人的依赖转变为对物的依赖.由人的形态转变为物役性的存在形态。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穆勒评注》等著作中阐述了货币异化的理论,指出货币原本是人类交换的中介,是便于交换的手段,但在资本主义却逐渐变成了支配人、统治人的外在异己力量,主体和客体、手段和目的颠倒了。货币异化理论是分析当代金融资本主义的有力范式:当代金融帝国主义中,金融资本越来越疏远生产;金融资本从创造财富转向了聚集财富;金融危机甚至成为金融资本实现财富集聚的手段。金融帝国主义是货币异化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将"空间"作为自己批判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视角,呈现了资本主义生产、价值实现、意识形态塑造的具体过程。在生产领域,人、产品和价值都占据了一定的空间,资产阶级在无意识的生产中将货币作为转换价值能量的媒介,使其自身占据了大量的财富,并将少量货币分配给工人阶级,造成了资本的空间差异和能量转换的失衡。正是在这种"空间差异"的生态下,资产阶级缓解了自身的对抗性矛盾,并分散了国家的经济风险和政治风险;意识形态成为资产阶级遮蔽自身虚假性的手段,在虚假共同体的空间中资产阶级编造了普适性的话语体系,但这种虚假的意识形态最终将会被真正的共同体意识形态所代替,资本主义空间最终也将进化成为共产主义空间。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有两重维度:一是对商品拜物教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的批判;二是对商品拜物教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批判。以此为基础,形成了马克思批判商品拜物教的三个逻辑环节:一是对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劳动和生产方式的剖析,由此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劳动必然表现为价值,这是形成商品拜物教的根源;二是价值经过自身的形式运动必然使得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表现为商品体的物与物的关系,由此人的关系被颠倒成物的关系,形成物化假象,这是商品拜物教的核心;三是将商品的物化假象误认为商品体自身万能,进而形成对商品使用价值的崇拜和迷恋,导致商品使用价值拜物教,这是商品拜物教的逻辑终点。前两个环节构成对商品拜物教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的批判,后一个环节则构成对商品拜物教观念的批判。准确阐释马克思商品拜物教批判的逻辑,既有助于揭露"商品拜物教只是主观错认"的认识局限,也有助于驳斥"商品拜物教过时论"的错误论调,同时还能够启发人们自觉树立辩证商品观,正确认识和把握商品自身的客观必然性与历史暂时性,进而在实践中自觉以商品为手段发展生产力,从商品的物化结构内部打破自身藩篱,最终促使商品和商品拜物教消失。  相似文献   

6.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的物化导致人与人的现实关系向物与物的幻化关系让渡。马克思在对商品物化现象的批判中提出"商品拜物教理论",该理论是《资本论》中揭露资本主义社会颠倒与异化的利器。本文在把握商品拜物教科学内涵中厘清其机理,并对商品拜物教进行科学外延,以商品拜物教为理论基础反思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7.
刘兴盛 《世纪桥》2014,(9):51-52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对资本主义的社会交换关系进行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分析,指出了资本主义交换关系下人们的社会关系被异化的问题,并且对消除这种异化关系进行了探索与提示。  相似文献   

8.
货币的社会文化意义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晓升 《探索》2001,(5):57-61
在古代,货币具有超自然的神圣意义,在现代,货币体现的是理性的精神.同时,货币的发展使社会关系转化为一种契约关系,促使了以血缘、等级为基础的人身依赖关系的解体.对货币的社会作用会产生截然不同的道德评价,这是由货币的社会运行机制所决定的;历史地看,不同的道德评价也产生于日常生活领域与经济交换领域相对的扩大与缩小的变动之中.  相似文献   

9.
人类离不开形而上学。在追问"存在者之为存在者"这一哲学"第一问题"的过程中,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方式也在跟着悄然发生转变。海德格尔先期"此在形而上学"向"世界之四重整体形而上学"的大"翻转",实质正是人类即此在对自身生存与其他存在者之存在关系问题认识的升华与跃迁。现代性问题契合于这一"翻转"主题,为形而上学这一纯哲学问题注入了实践因素,找到了一个绝佳的"用武之地"。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将人的能力看作本质力量的表征,并从个体能力的实现角度考察资本主义经济关系。马克思认为,人只有通过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才能实现自身能力,确证本质力量。但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的劳动能力和需要能力发生了全面异化。一方面,劳动异化造成主体压抑,引致自由自觉劳动能力的丧失和全面发挥个体潜能条件的匮乏;另一方面,资本主义仅仅以物为中介的社会关系带来需要的异化,并由此产生货币崇拜,即货币成为人外化的能力。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从扬弃私有财产出发,旨在扬弃人的自我异化,实现人对主体能力的重新占有和个体才能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蔡庆悦 《前线》2014,(2):76-80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br〉 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发达的、普遍的商品生产,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细胞形式,因此,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要从商品开始。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资本主义财富生产观是在批判性地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财富思想基础上产生的,他认为,资本主义财富生产的历史前提是要使人身获得自由,成为可以自由交换的劳动力商品。资本主义财富生产的社会形式是商品,它的生产尺度是劳动时间,它的矛盾集中表现为资本的主体化与劳动的客体化,资本家占有财富,工人丧失财富,以及工人和资本家的权力对立。因此,只有扬弃资本主义财富生产才能使人获得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资本统治下的社会关系物化、人与物关系的颠倒和资产阶级社会中被奴役的社会-自然关系等方面,对马克思从人现实的社会生存状态的历史境遇中,解蔽社会-自然关系异化(分裂)的社会根源所具有的思想性和批判性进行了解读,确认了马克思关于以社会关系的变革来解决资本主义社会-自然关系问题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求实》2014,(5)
马克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和人与社会的历史发展逻辑是内在统一的。马克思通过分析个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运动,彻底解蔽笼罩在商品、货币和资本外表的物象,直达背后人与社会关系的价值层面,并且在批判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之上,逐渐生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在当下中国人与社会的关系之上,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对当下中国人与社会关系的发展起到牵引和驾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1、G—W 表示一个货币额转化为一个商品额;……使一般商品流通的这个行为同时成为单个资本的独立循环中一个职能上确定的阶段的,首先不是行为的形式,而是它的物质内容,是那些和货币换位的商品的特殊使用性质。(第4页)货币资本循环的公式是:GG—W…P…W’—G’,G—W 是第一阶段。从形式上看,G—W 表示货币同商品相交换的买卖行为,是一般的商品流通。它之所以成为资本循环过程中  相似文献   

16.
黄学胜 《唯实》2012,(11):22-27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及整个哲学的批判不是停留于以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改造黑格尔辩证法,实现被颠倒的主客体关系的再颠倒,而在于深刻揭示黑格尔哲学"非批判的运动所具有的批判的形式",揭穿旧形而上学的"意识的内在性",从而提出感性对象性活动理论。这就从根本上破解了整个近代形而上学,实现了思想领域的哲学革命。  相似文献   

17.
苗贵山 《求实》2006,1(2):4-7
马克思人权观以生存实践为基础颠覆了西方近代人权观以抽象的、普遍的人性为基础的形而上学,解构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私有制、劳动异化及其人的丧失之间的关系,建构了以生存实践为基础的无产阶级人权观。  相似文献   

18.
数字智能技术的高歌猛进使人类陷入了数字异化的现代危机。在认识论层面,数字异化呈现为认知活动中的片面化;在存在论层面,数字异化则使实践主题和实践对象趋于数字化和抽象化。数字异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作为数据化之对象性媒介的人在数字劳动中发生了颠倒;二是作为数据存在的知识为私人占有而丧失了对象性活动之能力,并形成了全新的社会权力结构;三是作为数据资本化界面的平台成为了资本对数字社会关系进行吸纳、集置与统摄的异化工具。  相似文献   

19.
商品是马克思从"历史的深处"展开现代性批判的逻辑起点。《资本论》通过对"一般商品""特殊商品"以及"符号商品"的现代性批判,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的存在论秘密:即现代人生存发展必然遭遇物化的社会关系,并从不同的时空层次予以表现。只有彻底克服和超越资本的抽象统治,才能真正解决人类自由解放这一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20.
“两个必然”论断是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核心灵魂,贯穿于其整个思想体系之中,也是剖析当代资本主义现象和变化的钥匙,对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具有重大意义。资本主义是一种典型的私有制社会制度,它的存续以商品、货币等资本的流通和扩张为基础,以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关系为纽带。资本主义制度在运行过程中一面昂首阔步走向辉煌繁荣的“康庄大道”,一面又在无形中挖掘埋葬自身的坟墓。这两重逻辑始终交织于资本主义制度之中,促使资本主义社会陷入“繁荣——危机——重构”这一无限循环的窠臼中。繁荣掩盖下的是未来无穷无尽的哀号,资本主义终究会永久退出舞台,消逝于历史汹涌的波涛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