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歌剧(Opera)是将音乐、文学、戏剧、舞蹈、舞台美术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纵观欧洲歌剧史,我们会发现许多歌剧脚本是取材于欧洲文学名著。无数优秀的作曲家的创作灵感来自文学家创造的光辉形象,他们在歌剧中以声乐和器乐的艺术语言再现文学形象,用音乐表现文学的叙事功能。戏剧冲突和主人公的个性精神。法国著名作家小仲马曾这样风趣地评价他写作的小说《茶花女》和意大利作曲家威尔弟创作的歌剧《茶花女》,他说:“50年后,也许谁都不记得我的小说《茶花女》了,可是威尔弟却使它成为不朽。”一百多年过去了,文学的《茶花女》永恒…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妇女的离婚、再嫁是不自由的,重视和强调贞节。但在唐代,离婚极为常见,再嫁不以为非,贞节观念的淡薄在整个封建社会都为罕见。这种现象的产生一方面与当时"开放型"的社会制度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则源于《唐律》反传统、崇尚自由的婚姻制度。本文从《唐律》入手、对唐代婚姻制度的形成背景、婚姻制度的开放性和利弊展开分析,揭示其特殊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谈“小节”     
谈“小节”□湖北张枫中国人重视“大节”,五千年的文化,孕育出节操的精义。《辞海》上关于“节”的词汇极为丰富。如气节、亮节、贞节、品节、晚节、守节、屈节、天节、殉节、变节……。大节,是指一个人对正义事业的忠贞和信念,或是在大是大非面前的鲜明态度,它是一...  相似文献   

4.
彭超 《求索》2011,(4):200-202
从发生学角度可以认为李劼人的早期白话小说创作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创作之路的基础,中国现代白话小说从发生到成熟的过程与李劼人早期白话小说经历的"起"、"承"、"转"、"合"是相似的。如果以李劼人早期白话小说经历的"起"、"承"、"转"、"合"为线索,可以判断中国现代白话小说是如何在传统小说基础上融入现代西方小说元素创造性地生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白话小说。因此,对李劼人的挖掘发现,有意于完整呈现中国现代白话小说发生的历史现状。  相似文献   

5.
何亮 《求索》2010,(6):187-189
赵彦卫在《云路漫钞》中,最先指出了唐小说"文备众体"的艺术特征。赵彦卫所说的"文备众体"中的"体",主要指在唐小说中出现的各种文体及其要素,不完全等同于"史才、诗笔、议论"。唐小说"文备众体",受当时"行卷"、考试和仕宦制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由于中国在东亚文化圈的主导地位,唐小说文备众体的艺术特征也影响了东亚各民族的小说创作,东亚的小说也有兼备多体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洪溪珧 《前沿》2010,(4):147-150
小说中的语言变异往往具有使所描述之物更具真实性、塑造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心理等文体功能。然而在翻译时,由于与译者常规的感知、阐释或表达事物的方式不同,这些变异表达常常被译者有意无意地"修正",从而导致文体损差。本文从文学文体学的视角出发,联系作品的主题,深入挖掘小说中由主题和艺术激发的语言变异的语言意图和文体效果,从而对译文做出评判。  相似文献   

7.
王金双  范晓霞 《前沿》2012,(11):186-189
林纾及林译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存在。林译小说在清末民初之所以能成为"畅销书",除了外部的时代社会原因外,最关键的是他出色的译笔及极富个性化的"误读"。正是学界对其毁誉交加的"误读",成就了林纾及林译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容忽略的地位。林译小说中的"误读"大致有时代社会、合作者及个人等三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田敏 《求索》2010,(11):211-213
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是对晚清谴责小说的继承与超越:一方面,同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性质的创作背景,它们都表现出再现广阔现实的"针砭时弊"的特征,促使长篇小说创作走向现代现实主义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谴责小说虽然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丑陋,却仅止于"仅足供闲散者谈笑之资而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社会小说"。而茅盾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建立起全新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模式,先进的社会科学思想是作家剖析现实的法宝,从而形成批判犀利的"社会剖析小说"派别,并成为日后左翼文学公认的主潮。  相似文献   

9.
杨增宏  曹德和 《求索》2011,(6):205-206,185
意识流小说是一个"原型范畴",它有自己最为重要的"属性",即描写人的非逻辑性意识流动、使用内心独白的叙述策略和适度变异的语言特色。基于"原型范畴化"考虑,本文以"属性"为着力点,进一步探究意识流小说的界定,发现意识流小说存在着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意识流小说和非意识流小说之间存在着中介现象,因此意识流小说界定需要"非此即彼"的观念,也需要"亦此亦彼"的观念。  相似文献   

10.
向芃 《求索》2010,(5):222-223,62
明清通俗小说评点对以形象喻示为有效批评手段的意象批评加以传承运用,较广泛地使用了"针"这一喻象来分析和说明小说创作中的各种技巧问题,其中主要涉及到小说的结构经营和细节处理。以"针"的意象作为个案来说明意象批评在小说评点中的成功运用,有助于我们更为深入地理解和把握传统小说评点的理论特征。  相似文献   

11.
周子玉 《求索》2010,(10):225-226,253
英国历险小说作为英国文学的重要传统之一,深受当时殖民地"空洞"的理论影响,并为"空洞论"的成熟和广泛传播推波助澜。"空洞论"包括"肉体空洞"和"理性空洞"两种类型,它们是"空洞论"演进的不同阶段,在英国海外历险小说各个阶段中各有侧重,又相互交织。"空洞论"归根结底是为殖民扩张提供理论依据,它深刻影响了第三世界"现代化"的观念。研究十九世纪英国的历险小说中空洞论的纵贯发展,对于理解后殖民主义和"现代化"观念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官志红  欧阳锋 《求索》2013,(11):126-128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深受启蒙思潮影响,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相继思考当时的中国社会性问题,"问题小说"得以生成。"问题小说"的发生,引发了中国民众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整体性思考。"公共性"是研究中国"问题小说"的重要维度,它以时代性的姿态占据社会公共性话题论域,其实质不只是推导出一个现成的结论,它更倾向于围绕一个共同关注的论题展开多向度的思想探索。"问题小说"的写作者们以其受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敏感意识,观照和审视社会人生,他们的小说文本从不同的侧面和不同的角度反观当时中国的诸多社会问题和人生的诸多重要课题,透视了20世纪20年代前后中国特有的时代脉搏,以此勾勒出了特定时代境遇中的中国问题之"公共性"镜像。当下文坛需强化文学作为"公共性"镜像的叙事方式,力争在呈现问题方面再度创新,此乃文学之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13.
与传统看法不同的是,重建历史演进脉络之后的研究发现,汉至唐的千年时间内,贞节观念呈现出渐次加强的趋势。社会精英分子越来越强调作为妇德之一的贞节,政府不断加大对贞妇的褒奖力度,民众对贞妇的崇敬与日俱增,贞妇的社会地位日益提高,妇女守节的自律性日益增强。汉唐间贞节观念发展的过程就是作为人伦秩序的夫妇关系被融入帝国统治秩序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贞节逐步获得了与孝、忠同等的地位,并与之共同构成维护帝国统治的三根支柱。  相似文献   

14.
王姬萍 《求索》2013,(1):159-161
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被我国现代作家莫言获得,这是中国现代小说步入世界优秀文学的最有力佐证。自20世纪初以来,中国现代小说历经了不同时代的艰难嬗变,《狂人日记》的问世使得中国小说写作步入了现代性的历史文学范畴。而后,中国小说不再只是流传于街头市井案头的消遣文学,它以其深邃的写作技法和潜隐的文学思想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之成功典范。中国现代小说之生成主要由"个体作家创作"和"文学社团"两因素推进。中国现代文学生成之过程充分彰显了中国小说接嫁性与本土性之文学征候。  相似文献   

15.
王东 《求索》2010,(12):215-216,186
传奇作为中国小说的叙事传统,始终影响和制约着中国现代小说叙事方式的生成和发展。徐訏、无名氏的小说创作,在上海这一"传奇"时空的映照下,自觉适应大众消费的通俗文学需求,努力采用通俗而传统的传奇写作和叙事策略,在超越日常的"浪漫想像"中营造出一种奇异的"欲望化叙说",以其对传奇叙事传统的成功承袭,形成了具有深刻"中国经验"的现代都市传奇。  相似文献   

16.
书情     
我从小的时候就热爱书,尤其是在北平读高中的三年间,我经常去距离我校最近的东安市场,那里有许多旧书摊和旧书铺。当时我特别喜欢外国小说、游记以及农学书籍。记得我曾买到两本旧英文书,一本是《马可波罗游记》,另一本是《茶花女》,  相似文献   

17.
鹿丽萍 《理论月刊》2010,(7):139-141
本文分析了米兰·昆德拉的小说观,即小说的灵魂在于小说是对被遗忘的存在的思考,小说的智慧在于它是对"不确定性"的探寻,小说的精神实质是幽默。在昆德拉的小说观中包含着对个性、独立思考、相互理解和反抗媚俗的呼唤,这便是其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18.
沈庆会  ;孔祥立 《前沿》2014,(23):192-194
在近代西学的冲击下,教育小说承载着"开启民智"、"救国图强"的历史使命被大量译介到我国。晚清教育小说的译介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教育思想的折中与糅合,呼应了小说启蒙、教育启蒙的社会诉求,不仅为时人开启了迥异的阅读视界,也将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以文学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在中国传播,从更易读者接受的角度为当时的教育思潮推波助澜。  相似文献   

19.
齐瑞成 《青年论坛》2008,(4):125-128
《断鸿零雁记》是苏曼殊的代表作。长期以来,苏曼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未得到充分肯定。本文通过分析《断鸿零雁记》在引入书信体、叙事模式的使用、宗教观以及悲剧结局等方面受《茶花女》的影响,认为苏曼殊在中国小说从古典向现代过渡过程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水浒传》中存在着大量的"滥杀"情节描写。从小说文本的角度去观照这个问题,"滥杀"情节存在的原因有:一是历史事实在小说文本中的遗迹,二是继承于话本及杂剧,三是小说的浓厚的神学色彩,四是文人在水浒故事的艺术再创造过程中具有的"暴力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