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中等收入者阶层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内在关联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中等收入者阶层培育提供平台,中等收入者阶层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和示范力量,将会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主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与中等收入者阶层的培育具有共生性,它们的实现过程具有一致性,二者处于同一历史进程中。厘清中等收入者阶层与构建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社会学家认为,社会建设的核心任务是调整社会结构,而阶层结构是社会结构的重要内容,合理的社会结构应是中等收入阶层占主体的菱形或橄榄型的社会结构。通过对上述理论的演绎推理,笔者提出社会建设和中等收入阶层培育两者之间存在着如下的逻辑关系,即中等收入阶层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中等收入阶层培育是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和目标、社会建设是培育中等收入阶层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对社会建设与中等收入阶层培育之间逻辑关系的探讨,不仅有助于加深人们对社会建设的认识,还对我国要开展的中等收入阶层培育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等收入群体”概念辨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崛起由应然变为必然。党的十八大将"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措施,突显了中等收入群体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作用。"中等收入群体"的概念是逻辑研究的起点,它与"中等收入者"、"中产阶层"、"中间阶层"、"中产阶级"等概念有着细微的差别,不能同等使用。在此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中等收入阶层"的概念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  相似文献   

4.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之梦,是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之梦。在影响中国梦实现的多种力量中,我国正在崛起的中等收入阶层以其独特的魅力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影响力,必将成为实现中国梦的积极力量。在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中等收入阶层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推手,是大众消费的主体人群,是维系社会稳定和谐的力量,是正面价值观的承载者。中等收入阶层的精神和行动使中国梦的实现有了阶层依托。  相似文献   

5.
我国目前的阶层可以简单地分为三个部分:居于上层的强势群体、居于下层的弱势群体和居于中间的中等收入者。其中,中等收入阶层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发展壮大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有生力量、刺激消费的中坚力量和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示范力量。  相似文献   

6.
中等收入者比重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现象,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因素。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是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是缩小贫:蓄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必须要深化改革,加快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缩小收入差距;加快社会建设,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而大力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7.
中共中央“十六大”报告首次将“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作为我国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重大战略举措。“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是扩大社会结构中的中坚力量 ,对于改善收入分配结构、促进消费需求、保持社会稳定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不过 ,目前我国这一群体总体规模不大 ,没有成为社会主群体。如何界定中等收入者及如何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是社会经济各界高度关注的难点问题。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作一些初步探索。一、人力资本存量是中等收入者的内在实体对于中等收入者的界定 ,我国大多学者是通过对该收入群体的收入水…  相似文献   

8.
新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我国中等收入者的标准及现实状况所谓中等收入者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收入水平处于中等,生活比较殷实的人。中等收入者不单纯是经济学概念,它具有经济、历史、地域、社会等多重规定性,是本世纪头二十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要支柱之一。在现阶段,我国中等收入者要以稳定的工作和能维持其社会中等生活水平的收入为基础。关于中等  相似文献   

9.
小康社会是中国现代化的一个阶段性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发展阶段性目标的继承与发展、小康社会内涵上的丰富与充实.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想的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它们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事业的伟大实践,是邓小平分阶段实现现代化战略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体现,是党的理论与实践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典范.  相似文献   

10.
浅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统一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观目标的进一步深化.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具有内涵上的一致性.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二者统一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中,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之中.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报告绘就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就要求我们坚持用十八大精神武装头脑、鼓舞斗志、集聚力量,积极研究谋划新思路、新举措,努力开创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1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及关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全面的小康社会,是十六大报告吹响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军号角。全面的小康社会,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它将惠及到十几亿人口。学习和落实这一新时期的政治纲领和行动指南,必须抓主要矛盾,从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入手。 一、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点是扩大中等收入阶层。从经济角度来看,按十六大报告的设  相似文献   

13.
广大女职工是中国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坚力量;是社会良好风尚和职业道德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实践者,是促进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基本力量;是落实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智力资源,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一支伟大力量。  相似文献   

14.
广大女职工是中国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坚力量;是社会良好风尚和职业道德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实践者,是促进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基本力量;是落实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智力资源,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一支伟大力量。  相似文献   

15.
张维功 《党史文苑》2013,(12):33-35
小康社会是中国现代化的一个阶段性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发展阶段性目标的继承与发展、小康社会内涵上的丰富与充实。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想的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它们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事业的伟大实践,是邓小平分阶段实现现代化战略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体现,是党的理论与实践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典范。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我们要经过5年努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这是具有全局意义的目标要求。我们必须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物质基础、社会基础、体制基础和文化基础,进一步夯实我们党的执政基础,使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相似文献   

17.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这是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中央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通过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和引领更多社会主体创新创业,让更多的优秀企业家涌现出来,使其成为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支中坚力量。新时代呼唤更多优秀企业家  相似文献   

18.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作出的重大决策。党的十八大立足历史新起点,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新要求,描绘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宏伟蓝图,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光明的前  相似文献   

19.
《理论导报》2015,(3):48
<正>问: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什么样?答: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顺应人民意愿的新要求,以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发展改革成果真正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是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的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曾作  相似文献   

20.
《世纪桥》2015,(6)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总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同时要求就业更加充分,这是民生之本得到保障的具体体现。大学生作为新时代条件下全面小康社会的主要建设者,其就业创业问题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鼓励大学生以创业为就业,不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社会的发展要求,也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这一历史目标有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