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劳动合同立法:寻求适用的立法取向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劳动合同法的立法中,出现了“权益保护”论者和“成本优势”论者的争论。争论陷入了利益规范的争论,即诸多劳动标准多少、高低、宽严等的争论。其实,他们有着共同的立法取向,即利益规范取向。立法应是基于“基准”利益的权利规范取向,而不应是利益规范取向。权利规范取向,还应该是劳动者权利规范取向。寻求这种取向,可能使上述争论达成共识,能够更好地保障劳动者的利益,同时避免丧失劳动力成本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具有深厚的现实基础,对于消除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恐慌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立法不完备的背景下,政府相关的信息公开在某种程度上面临着时间上的不及时、内容上的不全面、基准上的不准确等困境。对此,我们需要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政府信息公开进行立法回应,通过充实时间要素、细化内容要素、规范基准要素,提高政府信息公开的及时性、全面性、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集体合同立法问题引起社会的关注,更多的不是理论问题,而是实践方面的需求,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集体合同制度对实现本单位职工劳动权益的整体维护,规范和妥善处理劳动关系方面的问题,协调稳定职工队伍起着重要作用,集体合同立法条件已经具备.  相似文献   

4.
规范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是近年来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上许多代表关注的问题,不少来自基层的人民代表建议就这个问题进行地方立法。2007年11  相似文献   

5.
集体协商是市场经济国家协调劳动关系的通行做法,我国实践中推动企业建立集体协商机制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何从更高层次制定规则,规范集体协商行为,是当前我国推进集体协商深入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立法问题。中国集体合同立法应该尽快提上国家立法日程。  相似文献   

6.
我国银行法中没有规定抵销权,与其让抵销权处于一种无序状态,不如立法加以规范。  相似文献   

7.
现阶段,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改革与立法中存在法律规范不统一、法律原则不明确、法律保障对象过窄、国家在养老保险法律关系中主体地位不确定、相关法学研究有待深入等问题,对此,拟从基本原则、国家主体地位等方面对社会养老保险的改革与立法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8.
被诉倾销己成为困扰我国出口贸易的重大问题,其产生的根源在于WTO反倾销立法在倾销认定、损害认定和倾销与损害之间因果关系认定方面的非公平性,以及欧盟等国在市场经济国家定位上对我国的政治性歧视,应对的有效措施是对出口企业加快国有股减持,加强会计制度建设,建立规范的会计账簿体系.  相似文献   

9.
劳动法律规范的实效,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具有实际上的效力。它意味着劳动法律规范得到了遵守和执行,立法机关制定劳动法的目的得到实现。社会主义劳动法的目的是通过对劳动关系的规范性调整,直接保证劳动者所享有的基本权利和利益,最终促进生产的发展和推动社会的进步。为达到这一目的,仅靠完善劳动法律体系是不够的,还必须加强对劳动法律的执行和遵守,使劳动法律规范的调整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虽然“一个国家有合理的、民主的立法是重要的,但是如果立法仅仅停留在纸上,就没有多大好处了。”申言之,任何一个劳动法律或法规必须取得实效,否则,有法不依,等于无法;执法不严,实际上也等于无法。从1978年底至1988年9月,我国颁布的劳动法律、法规和规章共计645件,与其他部门法相比较,这不是个小数目。然而,人们目前却普遍感到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劳动法规  相似文献   

10.
论工会工作者的角色冲突和义务层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工会及其工作者的角色规范和基本义务,直接源于工会的本义、地位、功能等事理逻辑,与人权法、宪法和工会法等法律直接关联;其义务具有道德属性和法律属性。在规范意义上,这种角色和义务具有法定性、强制性和排他性,不得以约定的义务对其形成妨碍或排斥。工会工作者接受雇主的聘任或委托,成为雇主的代表或代理人,并因此从雇主处获得利益,承担约定义务,是不正当、不合法的劳动行为,产生了逻辑性、结构性的矛盾或冲突,应当在立法上予以规范和矫正。即使不考虑这些现象的不法、消极性质,依据义务的规范依据,也足以论证工会工作者因这种兼职而产生的约定义务,在地位、效力、顺序上低于人权法、宪法、工会法给工会所直接规定的法定义务。  相似文献   

11.
《Labor History》2012,53(4):351-371
ABSTRACT

This article contributes to an under-developed field in the social policy literature 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 origins of severance pay (SP)/redundancy pay schemes and, more specifically, their first designs in nine countries—Canada, the United Kingdom, Germany, Austria, France, Italy, Sweden, Spain, and Portugal. It has two objectives: first, to identify the key actors who shaped the design of the first SP schemes; second, to explain variations in terms of their mode of regulation, generosity and coverage. By building on the state-centric and power-resource perspectives, it identifies 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the state had an autonomous role vis-à-vis organized labour in SP reforms and the circumstances under which organized labour was the main actor. When the state was the key actor, it preferred legislation for the regulation of SP either to legitimize its apparatus in a ‘revolutionary’/‘potentially revolutionary’ context or to facilitat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s of the economy in a ‘reformist’ context. When organized labour was the key actor, its preference was to regulate SP through ‘only collective bargaining’ or ‘legislation’, subject to the degree of unionization. Lastly, the paper argues that key actors (the state or organized labour) took into account the distributive structure of existing UI schemes when designing the coverage and generosity structure of the first SP schemes during the post-war era.  相似文献   

12.
老年福利制度的立法借鉴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老年福利制度的立法体系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老年福利立法任重道远。面对日趋严重的老龄化问题,我国可以借鉴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和台湾地区的立法经验,完善我国的老年福利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3.
代替性纠纷解决方式(ADR)中的调解制度作为调整劳动关系、解决劳资矛盾的核心制度,其重要性日益凸显。而我国现行的利益争议调解机制尚未成熟,有待转型。目前此领域的研究多是针对外国国情,无法为我国转型提供思路。本文从国外的调解制度比较研究中借鉴比较方法,选取十个与我国有着相似经历的转型中国家和调解制度完善的发达国家,对比其调解组织和制度的特点。基于我国国情,为我国调解制度改革提出提升立法层次、完善成员设置和任命制度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取得时效制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法律制度。我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必要建立取得时效制度。它具有确定财产归属、定分止争的功能;具有维护社会秩序和交易的安全的功能;具有解决土地纠纷等疑难案件的取证和判决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职工民主管理法制化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制定一部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职工民主管理法显得迫切而且极为重要。在民主管理的立法中,首先需要解决好的一个问题,就是明确民主管理立法中的调整对象。劳动关系、管理关系和为保护劳动关系和实现管理关系而产生的其他社会关系都应纳入民主管理立法的调整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6.
由于传统"孝老"文化的老龄观、劳动力市场和社会保险体制的二元化、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强制退休制度的影响,我国立法和司法层面排斥高龄劳动者就业,否定他们的劳动者主体资格,存在就业年龄歧视,并违反劳动法的实质正义价值。美国、韩国和日本等国家制定了高龄劳动者就业保障的法律法规,以促进高龄劳动者就业。但由于不同国家人口结构和雇佣体制的差异,导致规制路径和制度设计存在较大差异。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积极老龄化国家战略的确立,中国对高龄劳动者就业规制应该由排斥向促进转型。研究认为,可以采取将高龄劳动者纳入劳动法保护的范围之内、通过立法允许雇主在劳动条件方面对高龄劳动者进行合理的差别对待、建立高龄劳动者基准就业比例、修改《失业保险条例》以覆盖高龄劳动者等措施来促进中国高龄劳动者就业。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通常将个别劳动合同称为劳动契约,而将集体劳动合同称为团体协约。中国劳工立 法较迟,团体协约立法则更晚。国民政府有关团体协约的立法最早可以追溯至 1929 年《劳动法典草案》的编纂, 其后在《工会法》起草过程中也有团体契约权的规定。延至 1930 年,国民政府正式颁行《团体协约法》,这是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关集体劳动合同的专门法律。《团体协约法》的出台因应了当时中国工业化过程中劳资冲 突的实际需求,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18.
一个国家现行的法律法规 ,首先是该国现实的经济基础与经济、政治制度等的反映 ,但同时也受到该国历史文化传统及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处于主流地位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思想文化的深刻影响。故通过对不同国家法律法规的比较 ,可以加深对不同文化的体认。据此理路 ,简析一下中国和西班牙、葡萄牙三国现行的《工会法》 ,无疑有助于我们对于中、西文化异同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目前,国外存在独立机构调解、行政调解、劳动法院调解和三方机制调解等四种类型的劳动争议调解制度。国外劳动争议调解立法及其成功运行,对于我国完善劳动争议调解制度有以下四点启示:一是调裁机构合一;二是劳动争议协调处理机构专门化;三是取消劳动争议仲裁调解和诉讼调解;四是实行积极的沟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