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历史上的腐败现象,为害最烈的是吏治的腐败,由于卖官鬻爵及其带来和助长的其他腐败现象,造成人亡政息、王朝覆灭的例子,在中国封建社会是屡见不鲜的”。为了防治吏治腐败,近几年来,我们先后出台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及条例《实施细则》等,力图通过法规的威严来遏制用人上的不正之风,防止用人失察失误,应该说,成效是明显的。但也毋庸讳言,用人违规行为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效纠正,在一些地方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这种现象深层的原因何在?解决违规行为关键的措施是…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历史上的腐败现象,为害最烈的是吏治腐败。”古今中外,凡繁荣昌盛之邦,励精图治之世,无不把吏治清明放在首要位置。吏治清明,则纲纪整饬,法度修明,事业兴旺;吏治腐败,则必然纲纪倒置,法度废弛,导致政亡人息。本文试就我国当前存在的史治腐败问题作一探讨。所谓吏治,在现阶段就是干部的选拔、使用和考核、奖惩等工作。吏治腐败就是指在用人方面存在的种种严重违法违纪问题。吏治腐败的表现有多种形式。一是买官卖官。一些领导干部利用手中掌握的组织人事权,以出卖“官位”而谋取私利。他们把个人意志凌驾于组织之上,或…  相似文献   

3.
吏治腐败是可怕的。时下干部用人上的种种腐败现象正成为一种可怕的瘟疫,袭向党和政府的权力层,有必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干部用人腐败现象面面观个别领导干部在干部任用上的腐败行为,其主要表现形式有:用人唯“情”、唯“亲”。谁和自己走得近,或者和自己存在着某种亲戚关系就提拔谁。陈希同羽翼下的原北京市延庆县委书记刘金生,文化水平不高,却极善于政治钻营,刘金生之所以能够由镇长“破格”升为县委书记,就是因为他通过拉拢陈希同、王宝森而受到赏识。还有一些领导干部将自己的赌友、舞友、酒友安排到领导岗位上,这都是…  相似文献   

4.
吏治清明,才能政治清明。近日,针对山西系统性、塌方式腐败,特别是吏治腐败这一突出问题,中共山西省委以"一号文件"向全省发出了《关于全面贯彻好干部标准树立正确用人导向从严管理干部的决定》,彰显了坚决刷新吏治、实现弊革风清的坚定决心,对从源头治理选人用人不正之风,建设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地方官员对一些政治现象的满意度 1.对干部任用风气的评价 “用人风气”是观测政治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这也是多年来十分强调的问题之一,早就有“用人上的腐败是最大的腐败”之说。被调查者既是被任用的干部,本人往往又直接任用下属,对“用人风气”,他们的感受自然十分深刻。  相似文献   

6.
严林彪 《探索》2002,(6):48-49
在干部选拔任用问题上,怎样才能“坚持任人唯贤,反对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或者说依靠什么样的选拔任用机制才能克服吏治腐败,确保干部的清正廉洁?实践证明,仅仅依靠有关部门或有关人员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的用人机制,是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的。尤其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由于各种利……  相似文献   

7.
<正>政治生态是政治发展环境的集中反映,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历史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吏治腐败是最大的腐败,是破坏政治生态的罪魁祸首。整饬吏治,营造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环境,是净化政治生态的关键之举和治本之策。一、把握根本遵循,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选人用人重要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选人用人提出了很多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这是我们做好新形势下干部工作的根本遵循。要选准干部、树好导向,推动  相似文献   

8.
清世宗雍正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鉴于康熙末年吏治腐败,他自即位之日起就注重对官员的严格选用,并在用人方面实行了一些改革,确立了“用人原只论才技,从不拘限成例”的方针。  相似文献   

9.
用人导向问题是选人用人的首要问题。古今中外,因用人不准,导致吏治腐败,甚至"人亡政息"的不乏其例。今年,中央提出的干部工作要"不让老实人吃亏",既是一个用人导向问题,又是一个从源头上防范和治理选人用人不正之风的问题,理应  相似文献   

10.
吉林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曾在一次会上讲道:“用人要形成一种导向,提拔一个干部就要树立一面旗帜。”这句话简洁明了地说出了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性。历史的教训反复证明:吏治的腐败是最大的腐败。当前,混杂在干部队伍中的贪官污吏,尽管只是少数,但却严重影响着党与人...  相似文献   

11.
范伟在《学习时报》2004年4月19日撰文指出:吏治腐败是最大的腐败。多年来,干部选用方面的不正之风,和干部人事制度不规范不完善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对此意见十分强烈。中央党校一位学者认为,从近几年查处的多起市县委书记卖官受贿案看,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绝大多数与领导干部有关,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他们在用人上出问题的一个特征就是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有的任用干部就是主要领导和负责组织人事工作的领导拿方案,其他  相似文献   

12.
用人导向问题是选人用人的首要问题.古今中外,因用人不准,导致吏治腐败,甚至"人亡政息"的不乏其例.今年,中央提出的干部工作要"不让老实人吃亏",既是一个用人导向问题,又是一个从源头上防范和治理选人用人不正之风的问题,理应成为各级党委选人用人必须长期坚持的准则.  相似文献   

13.
《党课》2009,(7):9-9
近年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取得了很大成绩。特别是党的十七大后,各地按照中央要求严肃整治换届选举中出现的拉票贿选等不正之风,保证了风清气正的换届环境。但必须清醒地看到,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依然是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个突出问题。吏治腐败是危害最烈的腐败,也是干部群众最为痛恨的腐败。用人上的歪风邪气刹不住,党在人民群众中就得不到支持,党的执政地位就要受到危害。  相似文献   

14.
历史上的腐败,危害最大的是吏治腐败。用什么样的作风来选人,选什么样作风的人,是一个事关党的政治路线由什么样的人来执行的大问题。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随着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党的干部队伍正处在一个新老交替的重要时期,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十分繁重,同时,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的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是广大干部群众反映比较多的热点问题之一。中共中央最近颁布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无论从内容上和形式上完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是党政领导干部选拔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章程。但仅仅有好的制度还不够…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同志指出:吏治腐败是最大的腐败。而造成干部队伍腐败问题发生的原因固然很多,但组织人事部门对干部任用把关不严不细、用人失察失误,是诸多原因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笔者对用人失察失误责任追究制谈一谈自己的想法。一、有必要建立用人责任制一是推荐责任制。根据谁推荐谁负责的原则,规范干部推荐程序,明确领导干部个人推荐的责任要求。领导干部向党组织推荐干部,必须填写推荐表,写出本人签名的推荐材料,说明推荐理由、拟推荐的职位等,承担推荐责任。二是考察责任制。明确参与考察人员的责任,要建立干部考察登记的具体时间、谈话…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同志指出:吏治腐败是最大的腐败。造成干部队伍腐败问题发生的原因固然很多,但组织人事部门对干部任用把关不严不细、用人失察失误,是诸多原因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笔者对用人失察失误责任追究制谈一谈自己的想法。有必要建立用人责任制一是推荐责任制。根据谁推荐谁负责的原则,规范干部推荐程序,明确领导干部个人推荐的责任要求。领导干部向党组织推荐干部,必须填写推荐表,写出本人签名的推荐材料,说明推荐理由、拟推荐的职位等,承担推荐责任。二是考察责任制。明确参与考察人员的责任,要建立干部考察登记的具体时间、谈话人数和名…  相似文献   

17.
选人用人历来关乎人心向背、社稷安危.历史上吏治腐败导致"人亡政息"的不乏其例,殷鉴未远.近年来,各级党委按照中央的要求,坚持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不断加大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18.
朱妙宽 《唯实》2012,(10):10-13
吏治腐败是危害最烈的腐败,也是干部群众最为痛恨的腐败。"王茜事件"是吏治腐败的一个典型案例,对"王茜事件"的查处,证明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对吏治腐败必须标本兼治。作为治标措施,必须进行任人唯亲和买官卖官问题的专项治理工作;作为治本之策,必须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一整套民主化科学化的干部人事制度。要通过对吏治腐败和各种腐败现象的标本兼治、综合治理,让我们的党成为世界上最廉洁的政党,让我们的政府成为世界上最廉洁的政府,让我们的干部成为世界上最廉洁的社会公仆。  相似文献   

19.
骗官——吏治腐败新变种○陈建新综观历史上的吏治腐败现象,跑官要官、买官卖官可谓升迁邪道。不过时下还有一类升官邪道足以令人称奇,那就是骗官。骗官其形式虽并不直接表现为权钱交易,但也折射出吏治腐败痼疾的一些病灶所在。◆近乎天方夜谭的骗官行径◆骗官者之行骗...  相似文献   

20.
正新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是新一届党中央选人用人思想的集中体现,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成果,是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的制度保障,是防止吏治腐败的制度防线。选人用人是关系到党和人民事业的关键性、根本性问题,有什么样的干部作风,就有什么样的民风、社风,乃至党风。新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进一步树立导向,严格标准,规范程序,使干部选任更加公开、公正、民主,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回应干部群众的关切,同时也体现了中央对干部工作的新精神新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