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期以来,苏联经济,其中包括农业一直是粗放式经济。进入七十年代,苏联经济粗放式经营的客观条件开始恶化,表现为开发自然资源遇到的困难越来越大,劳动力日趋紧张,这就要求经济由粗放转向集约化。1971年苏共24大第一次提出粗放因素“有限”。开始决定实行“提高生产效率的方针”。1976年苏共25大明确提出实行“国民经济集约化的方针”。并将它作为“全部经济战略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但整个七十年代苏联经济集约化并没有真正搞起来,只是处于探索如何保证其实现的途径和办法的阶段。随着整个国民经济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转化,农业集约化的问题也提到国民经济日程上来,并日益成为农业的重要方针和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1.1988年实行全面经济核算制的部 1987年苏联有化学机器制造、石化工业、轻工业、仪表制造、汽车工业、海运、商业等7个部以及其他部门的37个联合公司和企业实行全面经济核算、自筹资金和收支自抵(即自负盈亏)新经营制度。从1988年1月1日起,又将有20个部、委实行这种新制度,它们是苏联轻工业、食品工业和生活用品机器制造部、农业和拖拉机机器制造部、机床制造和工具工业部、建筑、筑路和公用设施机器制造部、重工业、能源和运输机器制造部、电机工业部、天然气工业部、石油工业部、有色冶金部、黑色冶金部、建材工业部、森林、纸浆造纸和木材加工工业部、矿肥生产部、医药和微生物工业部、化学工业部、渔业部、交通部、民航部、邮电部和苏联国家林业委员会。这样,在1988年苏联共有27个部、委将实行这一重大的经济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苏联改革两个阶段分为两部分来论述。这两个阶段分别是1985—1989年的兴盛时期和1989—1991年的衰落时期。 转轨开始:理论与口号 改革概念和基本内容:1983—1984年当戈尔巴乔夫还是苏联第二、三把手时,他的文章和讲话使人们对他的改革概念有了初步了解。“改革”一词首次出现在1984年3月戈尔巴乔夫在全苏农工综合体经济会议上的一次讲话中。改革的历史根源可追溯到50、60年代流  相似文献   

4.
1989年东欧剧变以来中欧与苏(俄)关系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89年东欧剧变到1991年华约和经互会解散,苏东从牢不可破的友谊到全面断绝关系,同盟关系彻底破裂。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联领导推行“新思维”外交思想,对1989年东欧各国巨变采取不干涉内政、选择自由、支持改革的方针。这种方针被人称为“西纳特拉主义”。西纳特拉是美国著名的歌星,其演唱的歌曲主要宣扬“我行我素”,“听其自然”。按照苏联外交部发言人格拉西莫夫的说法,苏联对于东欧巨变采取的就是这样一种西纳特拉  相似文献   

5.
一、合资企业建立的法律依据80年代中期苏联开始重视发展合资企业。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二十七大政治报告中提出.要扩大对外经济活动的规模。运用新的合作形式,建立合资企业,以“加速经济发展”。1986年秋,原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雷日科夫在答西德记者问时说,我们不应局限于对外贸易这种单一形式,还可以建立合资企业。为此,苏联颁布了一系列有关合资企业的法律文件。这一经济形式的法律基础的形成在苏联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3年—1986年)1983年5月,苏联允许在其境内建立同经互会成员国及其他社会  相似文献   

6.
根据苏共中央一九八三年七月全会决议和其后通过的《关于扩大工业生产联合公司(企业)计划和经营活动权力以及加强它们对工作成果责任的补充措施》决定,苏联从今年年初开始在五个工业部进行工业企业扩权试验。与此同时,经济学家们继续讨论与扩权有兼的种种理论和实践问题。由于扩大工业企业自主权的实践在经互会东欧成员国中起步较早,所以苏联很重视研究它们在这方面的经验。前不久苏联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体系经济研究所组织了  相似文献   

7.
1996年5一6月前苏联列宁的民族自决权理论与前苏联的民族分离主义运动刘希德前苏联第一所国际儿童院罗威六、七十年代台苏关系探析刘中刚宋力俄罗斯学者论苏共二十大、斯大林和赫鲁晓夫任建华摘译列宁的民族理论与实践—纪念列宁逝世72周年华辛芝民族主义在前苏联的表现及特点张建华前苏联的生态学研究张国胜杜布切克与勃列日涅夫等前苏联领导人的会谈记录陶涛译新经济政策的内在矛盾和历史命运薛汉伟孙代尧也评斯大林“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左风荣再谈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及其历史沿革薛新国90年代中欧国家与前苏联、俄罗斯的关系李兴新东欧…  相似文献   

8.
“新经济政策”对马来西亚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到1990年,马来西亚的“新经济政策”即将结束。自1970年开始,“新经济政策”已经推行了近20年。回顾一下马来西亚近20年来推行“新经济政策”的情况及其对经济的影响,并对此作出客观的评价,对我们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道路并吸取其有益经验为我所用都是不无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一、销声匿迹的一元进步史观迄今为止,对东方,即以苏联为首的东欧各国的科技政策的变化,我们几乎无人知晓。其原因固然主要是这些国家采取“情报管制”政策所致;然而另一方面也是我们主观上把这些国家一律看成“落后的工业国”的结果。七十年代的科技政策已经超出了体制的局限,而成为世界性科技,这种“高度化现象”对东欧也产生了影响,对此有必要进行详细的了解。  相似文献   

10.
制度变迁带有路径依赖性质,俄罗斯体制转型经历了很长的时期,从新经济政策转向计划体制,又试图从计划体制转向市场体制,但是转型的效果都不好,苏联时期转型的最大特点是把社会主义同商品市场完全对立起来,所以改革只是对原有计划体制的修补,从戈尔巴乔夫后期开始推行激进的转轨,最终导致苏共解散和苏联解体。独立后的俄罗斯全面推行激进的“休克疗法”,但实际上只有“休克”没有“疗效”。俄罗斯转型失败的教训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一、对个体经济进行法律调整的提出关于苏联的个体经济,应该承认,1921年3月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属于个体经济的范畴,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提到法律调整这个高度的。而在“斯大林模式”的时代根本不承认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也就不可能有个体经济的法律调整。然而,经过从50年代到80年代三十多年的实践,苏联同东欧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都逐渐认识到,在社会主义的现阶段,个体经济仍有存在的意义和必要,对经济的发展起着不  相似文献   

12.
今年二月下旬苏共召开的二十七大,是戈尔巴乔夫就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一年以来,为贯彻所奉行的政治路线和内外政策的一次重要会议。关于戈尔巴乔夫推行的改革,涉及面很广。本文仅就苏共二十七大和苏联推行的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提供一些材料和看法。一、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加速发展”的方针苏联自七十年代以来,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明显下降。第九和第十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  相似文献   

13.
关于“军事共产主义”政策评价的演变苏联理论界近几年来发表大量文章探讨社会主义问题。苏联学者们认为,二十年代以后建设的社会主义不是列宁晚年所倡导的社会主义。它已扭曲,已变形。二十年代末以后关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概念是直接从斯大林的手中接过来的。苏联八十年代中期以前的党史、政治经济学、科学共产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是遵循斯大林的思想编纂的。二十年代末以前苏联经历的“军事共产主义”(1918~1921)和“新经济政策”(1921~1928)这两个时期实际上是两种社会主义模式的具体体现。这两种模式并非起自十月革命以后的苏联。从解放运动刚产生起就存在这两种模式,并一直进行着斗争。“社会民主运动和军事共  相似文献   

14.
《旅伴》杂志1988年第8期报道:从1987年5月《个体劳动活动法》生效以后,苏联已经有35万人正在逐渐开发国家的“小经济”,据社会学家们的意见,苏联个体劳动活动的发展目前已进入第三阶段。其第一阶段被称之为“富有浪漫色彩”的阶段。当私人经营者刚刚从“阴影”中走出来时,许多人都表示支持。社会学家们曾经在十个地区(从列宁格勒到海参崴和阿什哈巴德)作过社会调查,结果有73%的被询问者  相似文献   

15.
苏联高度中央集权的、所有制形式单一的经济体制,排斥市场调节的作用,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来指导经济发展。在这种体制下,苏联经济曾有过很大的增长。到1933年苏联经济中工业比重上升为70%,苏联开始成为一个工业国。在1929到1939年两个五年计划中,苏联制造业的产量增加了7.5倍以上,达到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在1956年到1975年间的四  相似文献   

1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在斯大林“两个平行市场”理论的影响下,以及由于国际政治形势的恶化,“冷战”的升级,而基本断绝了同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贸易联系。直到五十年代末,苏联同西欧的贸易关系才有所恢复,六十年代初期又同美国达成了儿项较大的粮食买卖协议。但总的来说,在战后的最初四分之一世纪里,苏联同西方,尤其是同美国的经济贸易联系仍处于很低的水平上。这种情况直至七十年代才出现较大的改善,苏美两国在经济、贸易、科技等方面的往来明显增多,彼此都从相互间贸易联系中获得一些好处。本文试就七十年代苏美经济关系发展的原因、特点及结果作一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一、日夫科夫时期的改革 1954年日夫科夫担任保共第一书记后,曾提出要“根据保加利亚的条件创造性地运用马列主义理论”,“在运用苏联经验时要考虑到保加利亚的条件,考虑到保加利亚的历史传统和社会经济特性。”在他当政期间,保加利亚也曾进行过一些经济体制改革的尝试,但这些改革基本上是在苏联的影响下进行的,并没有脱离苏联中央集权体制的总框架。 1964年4月,保加利亚在50家企业中进行国民经济新领导体制的试点。1965年12月,保  相似文献   

18.
苏德战争是对斯大林确立的苏联体制的严峻考验。在高度集权的苏联体制下,斯大林的个人决策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战争前夕斯大林转变外交方针,为苏联争取“避战自保”的时空条件,但在临战部署上有重大失误,致使苏联在战争初期遭受严重失利。斯大林动员全国转入战时体制,指挥苏军凭借国土纵深挫败希特勒的“闪击战”,并联合西方国家建立反法西斯同盟,最终使苏联取得战争的胜利。适应战争动员的苏联体制是其经受战争考验并取得最终胜利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唯一和充分条件。苏联取得战争胜利是诸多因素发挥合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安德罗波夫继勃列日涅夫之后担任苏联领导的时候,正值苏联经济处于一个十分困难的发展阶段。苏联经济在七十年代末期陷入呆滞的境地,这种情况看来难以扭转。一、勃列日涅夫末期苏联经济的问题如果我们按相反的时间顺序倒过来观察勃列日涅夫时期,那么一系列无法解决的问题就赫然在目。苏联和先进工业国在发展水平上的差距仍然很大。经济增长率急剧下降,而且受  相似文献   

20.
1991年7月17日,英国伯明翰大学苏联经济学教授菲利浦·汉森在慕尼黑自由电台研究所作报告时说,60年代内,有一种说法在西方比较流行,即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有朝一日将以某种“折衷”的经济和社会制度形式趋同。在东方,也有类似看法,其中包括苏联的萨哈罗夫。趋同论的主要观点是,东、西方都会朝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经济体制方向发展。这一体制将由管理上的精英来管理。这一观点似乎使人联想起苏联的最佳计划工作者、日本的国际贸易和工业部、以及法国的多种工艺技术人员,他们在当时似乎都相当成功地管理指示性规划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