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往学者进行中西法文化比较研究时,基本是从"大传统"法文化角度入手,忽略了"小传统"法文化的比较。法律谚语是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社会大众集体创制产生的,自然感性地体现民间法律观念。通过比较中国和西方流传下来的法律谚语,可以发现中西方在"小传统"法文化上存在诸多暗合之处。这样可以更加立体地甄别中西法文化的异同,为我们建设法治国家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2.
19世纪人类学的最大争论就是"大传统"与"小传统"之争:究竟是"小传统"孕育产生了"大传统",还是"大传统"的民间流变产生了"小传统"?本文试图从昆曲的发展历程来看这一问题。作为"小传统"的昆曲经过由俗到雅的发展历程,影响着作为"大传统"的京剧的形成和发展。由此得出结论:"大传统"与"小传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不断互动并融合的关系。并不能简单地说是一种单向的影响关系。  相似文献   

3.
诉讼一词在中西方法律文化中的含义不尽相同,通过对其进行语义上的考察经比较会得出,中国的诉讼价值理念体现为解决纠纷、澄清案件事实的实体正义,而西方的诉讼价值理念更多地注重于人权保障、维护法律权威的程序正义。  相似文献   

4.
读罢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我更加识清了传统社会的面貌,反观我们所处的所谓现代社会,也随之有了我的一些思考。本文认为,在一定意义上,受以"厌讼"为主要特征的传统诉讼观念的,总体上具有现代特征的法律在实施过程中受到阻却;法律制度的变革与诉讼观念的转变不具有同时性,传统诉讼观念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是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因此,转变传统诉讼观念对当今中国的法治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民间法在现代法治体系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一个角色。从法律理念上来看,民间法到底是什么性质、它包含哪些内容、为什么能发挥如此的作用、它在法治的进程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应该怎样看待村规民约?本文将从以上方面对这些问题做相关解答。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新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下,公益诉讼主体的如何认定,公民如何参与公益诉讼等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立法者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7.
当前,诉讼契约理念日益进入民事诉讼理论中,其中对诉讼契约法律性质的讨论直接关系到诉讼契约的法律适用问题,从而决定着民事诉讼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因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诉讼契约的概念加以界定,然后将私法行为和诉讼行为的内涵加以廓清,继而通过分类比较揭示诉讼契约的法律性质。  相似文献   

8.
存款人通过在银行开立账户、开通网银等手段隐蔽地向用资人提供资金,同时串通他人蓄意造成银行业务办理流程存在瑕疵,在账户存款被用资人使用后,隐瞒民间借贷关系事实,向法院提起要求银行返还存款、赔偿损失的恶意民事诉讼.法院以存单纠纷为由核实证据、适用法律,处理此类银行被诉案件时,银行权益维护处于不利境地.本文通过以银行被诉典型案例的审理模式为样本进行研究,提出在现行法律框架下,如何构建银行、法院、公安机关在处理此类案件时的协作关系,并对已不适应我国银行业发展的相关司法解释提出修改建议,同时建议对恶意诉讼在刑法中规定单独罪名.  相似文献   

9.
诉讼是人类文明解决纠纷的一种方式,一方面可以帮助当事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也可能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加以利用,成为其进行虚假诉讼、侵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的工具.目前,我国法律并没有关于恶意诉讼行为的专门而明确的规定.新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亦未对其作出明确的规定.恶意离婚诉讼行为的发生,固然有实体法上规定不够完善之处,但本文认为恶意离婚诉讼行为要更多靠程序法的完善进行规制.  相似文献   

10.
曾宪义  马小红 《法学家》2004,(1):134-144
中国传统法自秦玉朝后,与高度统一的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相辅相成,呈现出"一统"的特征,其主要表现在"律"的制定、执行和礼的价值观(法的精神)方面.在"一统"的前提下,传统法按其效力范围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其表现为古代社会中礼与法的多种形式.如礼所包含的朝廷的纲纪、社会等级、家法族规等;法所包含的朝廷各部门的规章、地方政府的宪规章程以至政府认可的乡规民约.鉴于中国传统法的产生背景及特征,本文认为在中国传统法的研究中使用"民间法"一词,即扭曲了西方社会学法学派有关"民间法"的定义,又不符合中国传统法的客观实际.  相似文献   

11.
德国、日本和法国都坚持司法权严守于解决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纠纷、救济当事人权利的界限内。在坚持司法权界限的前提下,德国和日本将行政诉讼纳入其司法权范围之内并统一于诉讼的本质上,以救济权利为其根本任务,行政诉讼主要呈现出主观诉讼性质;法国在司法权范围之外建立对行政行为合法性进行审查的专门机关,行政诉讼主要呈现出客观诉讼性质。三个国家的行政诉讼都是以一种性质为主导,再通过立法政策以类型化的方式增加特定诉讼种类,以达到主客观兼顾的双重目的。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环境公益诉讼刚刚起步,制度建设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如何构建一个完善的环境公益诉讼体系,发挥这一制度在保护环境、恢复生态方面的效用非常关键。而作为美国公益诉讼制度之一的公民诉讼制度经过四十多年的实践,已有数百起判例经验,在保护环境方面取得了实证的效果,可以作为我国构建环境公益诉讼的参照。本文拟从公民诉讼的角度,对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法律自身的成长不是孤立的,而是要寻求民间法与国家法的理解和沟通,利用民间法的资源为国家法服务。大理挖色镇作为白族人民聚集地,其民间法的资源较为丰富,长期以来,民间法与国家法同时在他们的婚姻与家庭关系、邻里关系、继承关系、债权债务关系及共同利益的保护等关系方面得以体现。由于民间法博大精深、文化底蕴较为深厚,使得我国尤其在少数民族中存在民间法与国家法的冲突与整合。  相似文献   

14.
何军兵  黄敏  周斌 《政治与法律》2012,(12):156-161
远程诉讼是一种新兴的诉讼方式,实现了方便快捷、低耗高效及有效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诉讼价值。远程诉讼是司法机关把握时代气息和特点,积极发挥司法能动性的产物。但由于受现有立法和技术条件的限制,远程诉讼也暴露出低法律保障、低程序保障、低物质和安全保障等方面的局限性。因此远程诉讼的正当适用也需要能动司法予以保障,通过相应司法解释明确其适用范围、确立适用规则;通过司法行为的能动以及提高技术、设备和法官自身素质等来确保远程诉讼适用的程序保障和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15.
我国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方向是由超职权主义诉讼模式向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转换,强调当事人的诉讼主体地位,弱化法官职权,赋予当事人更多的诉讼权利是一种普遍的趋势。然而,为实现民事诉讼之目的,保障程序公正高效有序的进行,法官相应的诉讼职权不仅不能削弱,反而应该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公共利益受到侵犯的事实越来越突出地摆在人们面前,而我国目前的法律却几乎无力应对这一事实。因此,如何实现公共利益就不得不成为我国学界研究和讨论的重点课题之一,而把公共利益纳入法律的有效保护就成为我国立法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对公共利益的内涵界定及公益诉讼的内涵界定、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我国公益诉讼制度的设想。  相似文献   

17.
代表人诉讼制度是解决多数当事人纠纷的诉讼方式,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代表人诉讼方面的相关制度特别是其公告登记制度的弊端日益凸显出来。对此,本文认为有必要借鉴国外和境外群体诉讼制度的合理因素,结合我国的司法现状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我国的登记公告制度以便充分发挥代表人诉讼在解决群体性纠纷方面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法”的概念的阐述,论证了“古代法”与“传统法”的区别。作者认为古代法是静止的、并已经成为历史的不可更改的客观存在。而“传统法”则是人们对以往过去了的法律及法传统的理解和解释。因此,传统法是古代法与现代法之间的桥梁,是流动并仍在不断变化着的。甄别古代法与传统法之间的关系,其学术意义在于追求历史的真实并对法的演变规律进行理论探讨;现实意义在于自觉地把握传统法对现实和未来的影响,以便有意识地“激活”传统法中的有益因素,使法律更完美地体现优秀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9.
当前,刑事在线诉讼规则滞后于数字技术的发展,导致程序漏洞与理论缺陷日益明显,不仅难以有效维持在线诉讼运作的规范性、稳定性,而且使得刑事在线诉讼“技术赋能”的程度远低于民事在线诉讼。在技术超越规则、规则落后于技术的关系之下,尽管技术的表象发生了变化,刑事在线诉讼却没有改善被告人的处境与地位,反而受到技术的“攻陷”而恶化了本就失衡的控辩关系,被告人的权利保障可能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对于刑事在线诉讼工具价值的夸大,加剧了在线诉讼仅是手段而非目的之倾向,人作为技术中的主体恐将陷入被支配的危机。数字技术与诉讼规则之间疏离甚至矛盾的关系,不仅对司法实践产生了各种负面效应,而且背离了技术发展的初衷。应当以两者的深度融合为目标,始终坚持人在技术进步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刑事在线诉讼“技术赋权”独立的塑形力量;在技术变动的语境之下,回归刑事诉讼的正当程序本质,寻求刑事诉讼理论的理性转型;主动强化对被告人的前瞻性保护,基于“民刑分治”的思路,构建真正依托数字技术拓展的刑事在线诉讼规则。  相似文献   

20.
传统诉讼观念之怪圈--"无讼"、"息讼"、"厌讼"之内在逻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无讼”是传统法律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 ,它是在中国特定的农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 ,后又被历代统治者所巧妙运用 ,以“息讼”的方式来达到其统治目的 ,以致于理想出现异化并走向极端 ,“厌讼”心理便是典型的例证。“厌讼”不仅是传统中国的普遍现象 ,也是今天困扰整个法制现代化的问题 ,试从传统观念和制度背景出发 ,对这种现象作出一个恰当的解释 ,以便使我国的诉讼制度找到最好的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