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泽泉  陈有乾 《前沿》2009,(2):109-112
中国农民工作为未来新兴的产业工人阶层,在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却遭受着由制度性歧视所带来的各种不公正待遇。农民工在底层社会中所遭受的社会排斥以及农民工在社会排斥下的抗争策略,将为解决农民工问题提供一种政策洞识,建构一种关注农民工的问题研究思路和政策范式,将有助于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农民工问题的解决提供科学的决策。  相似文献   

2.
邱玉婷 《前沿》2014,(21):151-153
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和户籍制度下的社会排斥极大地影响着农民工群体的城市融入与和谐社区建设的实施。社区作为城市空间的基本单元和重要组成部分,在顺应社会结构转型,促进社会融合,进而推进农民工群体的城市融入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以城市社区为突破日,以全体社区成员为导向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社区文化的融合与共享,创新开放型的社区管理理念,逐步消除农民工群体的社会性排斥要素,促进他们的城市融入,最终实现农民工市民化转变。  相似文献   

3.
《公安研究》2012,(6):96-96
钱正武、孔祥振在《理论导刊》2011年第10期撰文认为,社会政策的目标、理念和功能表明,社会政策对于改变弱势群体面临的困境、提升弱势群体的社会地位直至融入主流社会有着积极的作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缓慢的根源在于社会排斥,观念上的反映是社会公正的缺失。应以社会公正为理念支撑,以消除农民工遭遇的社会排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全面构建和完善促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社会政策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农民工体育边缘化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虽然近几年社会各界给予了农民工比以往更多的关注,但这一群体受“社会排斥”的现状还没有根本解除,依然在制度、经济、文化、教育和管理等方面处于社会的边缘地带.寻找农民工体育的发展模式,构建从排斥到回归的农民工体育的发展路线,对维护农民工群体权益、实现社会公平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本文讨论了农民工体育遭受社会排斥的表现形式和产生的后果,然后以此为基础,给出了实现农民工体育现实回归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社会排斥理论为框架,通过对43篇学术论文的梳理和分析,发现当前城市青年农民工的弱势性特征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遭遇到城市社会难以改变的偏见和歧视;二是受到经济排斥,就业状态堪忧;三是面临社会排斥,合法权益受 侵害现象比较严重;四是受到文化排斥,处于城市社会的文化边缘,经历着较大的文化冲突。而这一群体中的女性和儿童所面临的危机与群体中的其他成员相比则更为突出,因而可称为“双重弱势群体”。面对弱势和无助,青年农民工改变弱势地位的方式往往有两种,一种是内部依赖,即由弱势性所带来的团体意识与组织体系,第二种则是较为极端的方式即犯罪。  相似文献   

6.
从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着手,从文化融入与心理融入的维度出发,探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状况,并结合制度排斥、经济排斥和人力资本等理论视角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在文化、心理融入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为此,从制度保障、教育引导、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新生代农民工文化与心理融入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对广州市外来工子弟学校青年教师的城市融入和生活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后发现,这群青年教师无论在生活、就业还是身份认同上都与“农民工”无异。他们在户籍、劳动就业、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排斥:工作任务重、工资待遇低、缺乏社会保障、教师职业权威被削弱,本文称之为“教育农民工”。调查还发现,现行教育体制和户籍制度的“双重排斥”是导致外来工子弟学校青年教师社会融入程度低的根本原因。因此,建议地方政府可从保障外来工子弟学校青年教师的劳动权利、社会权利、发展权利三方面入手改善其生存状况,促进其城市融入。  相似文献   

8.
心有余而力不足?——农民工子女教育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通过实证调查,分析了农民工对待子女教育的态度。结果显示,农民工对务工所在地的社会环境总体上倾向于积极评价,但是对自身及子女可能受到的文化歧视与社会排斥也相当担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民工子女由留守转为流动。  相似文献   

9.
易善武 《长白学刊》2011,(4):135-138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是历史的必然,但其在融入城市的进程中出现身份、文化、制度、心理等多方面的认同危机,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对社会不满、社会隔离、未来速茫、整体挫折感等不良社会后果.因此,常要从社会发展理念、社会支持系统和新生代农民工素质等多角度来破解认同危机.化解社会排斥.  相似文献   

10.
雇主拖欠农民工工资,不仅损害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同时也危及着社会的稳定和良性运转.导致出现该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现行制度安排下的市场失灵和组织缺位是其深层次的根源,并直接体现为对农民工身份歧视的一种后果.因此,改革和创新现有不合理的制度安排,消除对农民工的社会歧视与排斥,建立起由政府、工会和农民工自组织组成的协调劳动关系的三方维权机制,从而真正根除农民工欠薪这一顽疾,是我们目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雇主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渐进式体制转型中刚性的二元结构是其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根源,并直接体现为对农民工歧视等一系列不合理制度安排的后果。本文通过从劳动合同的签订、协调以及强制实施等三个方面不合理的制度安排的分析,探讨了农民工受歧视而遭受工资拖欠的机制。改革现有不合理的制度安排,消除对农民工的社会歧视与排斥,统一和完善城市劳动力市场,建立起由政府、工会和农民工自组织组成的三方维权机制,才能真正根除农民工欠薪这一顽疾。  相似文献   

12.
农民工城市适应研究的几种理论视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民工城市适应研究是农民工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可以将农民工研究领域的其他方面联系起来,起着联结、纽带、桥梁的作用.本文主要提炼出几种与农民工城市适应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微观理论,即社会排斥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社会距离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试图在综述已有研究成果的同时,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梳理出研究的方向.最后提出了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分析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闻道 《创造》2011,(1):70-71
在时下农民工还不是很被城市接受,排斥与歧视还普遍存在,奋斗与结果还不是对等的现实背景下,一些现象引发的舆论风向,足以让人们反思。共同富裕、共享发展成果、共享和谐利益,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戴卫东 《人权》2008,(4):42-43
从20世纪80年代末“民工潮”以来,农民工规模越来越大,至今大约在12亿-15亿之间,占中国产业工人总数的60%左右。农民工为城乡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农民工在诸多方面遭受歧视与排斥,工作环境恶劣、劳动强度大、工伤事故率高、工资被拖欠等问题,已经引起政府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公平、正义与共享成为社会发展的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5.
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化视角、社会排斥视角、社会资本视角以及公共政策和制度分析视角,是当前研究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主要视角,同时也为促进城市外来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提供了多元的破解路径:进行传播媒介素质教育促进农民现代化转型;以社区为平台加强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互动交流,提高社区聚合力;开发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构建农民工的社会资本,提高其经济地位和城市适应能力;加快制度融合和政策发展,保障农民工的基本公民权。  相似文献   

16.
我国大城市农民工与市民社会距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社会距离是人与人之间或群体与群体之间关系亲密或疏远的程度和等级。社会距离可分为主观社会距离和客观社会距离。距离的等级可分为近距离、中距离和远距离。西方社会学认为,文化差异、隔离、居住时间、社会地位差异等因素都对社会距离的形成具有影响。实证分析表明,农民工与市民的社会距离属于远距离等级的泛泛之交,双方交往机会很少,主观距离比较大。大部分市民对农民工持排斥态度,双方交往具有非对称性。与西方社会距离研究相比,文化差异、地位差异和空间隔离等因素依然是影响农民工与市民社会距离的重要因素,制度限制或制度供给不足是影响社会距离的深层次影响因素。因此,缩短社会距离的主要对策是转变政策理念,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城市政策。只有这样才有利于逐步提高农民工的社会地位,缩短文化差异,为和谐社会构建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17.
论文化排斥情境中农民工市民化困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艳辉 《湖湘论坛》2009,22(1):116-119
对文化排斥情境下的农民工市民化困境进行分析探讨,笔者认为只有通过消除制度障碍,弱化文化排斥的情境,通过农民工提高自己的文化适应能力,才能促进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实现农民工的市民化。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民工市民化研究   总被引:42,自引:1,他引:42  
农民工市民化是基于乡城劳动力两阶段转移的“中国路径”而提出的理论命题和现实课题。城镇化进城中的农民工是一个逐步分化的过渡性群体,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第二代农民工不仅是一个在社会经济特征和个人特征方面与第一代农民工有着诸多显著不同的流动群体,而且也是最有市民化愿意和亟需市民化的群体。在受传统体制影响依然显著的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着认识偏见、政策排斥、制度抑制和农民工自身素质低下等多重障碍。推进农民工市民化需要分别从农民工的农村退出、城市进入和城市融合三个进程环节着手。  相似文献   

19.
我国城市外来流动人口发展趋势日益突显其社会融合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现代化视角、社会排斥视角、社会资本视角以及公共政策和制度分析视角是当前研究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主要视角,同时也为促进城市外来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提供了多元的破解路径:进行传播媒介素质教育促进农民现代化转型:以社区为平台加强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互动交流,提高社区聚合力;开发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构建农民工的社会资本,提高其经济地位和城市适应能力;加快制度融合和政策发展,保障农民工的基本公民权.  相似文献   

20.
白萌  杜巍 《求索》2013,(9):230-232
社会网络及其蕴含的社会资本是当下中国社会实现农民与市民相融合的重要资源.借助于复杂网络指标对农民工社会网络结构特征进行性别差异分析.有益于揭示农民工社会关系及其对社会资源占有的社会学规律。本文通过结构化实地调查,选择了包括散居类农民工和聚居类农民工两类调查点,在对其农民工个体支持网络数据进行范德普尔标准划分的基础上.实证研究了男性和女性农民工社会网络的性别差异。结果显示。社会支持网络性别构成的单一化加剧了以网络资源占有为基础的内部分层和小团体现象的出现。为此,我们认为。强化社区服务工作的组织化,提高城市公共服务体系的覆盖率:打破农民工社会网络的封闭性,通过各类跨企业、跨行业的组织活动,增加不同性别、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农民工的接触机会,以降低农民工社会支持网络中少数成员的资源垄断.优化农民工社会网络.将是提高农民工之间互通与互融水平的重要之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