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陷害教唆理论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陷害教唆之原名有二:其一为法语,agentprovoca-teur,其二为德语,lockspizel。日本学界尚未予以学名,大部分学者仍使用法语或德语原名,少数学者附以译名,有的译为“从事教唆的刑事警察”,有的译为“陷害教唆”。我国学者论及甚少,也未以学名。笔者以为,“陷害教唆”这一称法较为简洁,也能反映行为特征,较能概括问题重点,故亦用此名称。所谓陷害教唆,顾名思义,即意图陷害他人,以乘他人实行犯罪之时或之后报告警察将其抓获为目的,所作的教唆他人犯罪的行为。陷害教唆的起源可以回溯到十七世纪以前,例如在法国路易十四时代以…  相似文献   

2.
“陷害教唆”之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刑法对“陷害教唆”行为没有作出明文规定 ,学者也鲜有论及。本文以为“陷害教唆”行为应纳入刑法规制的范畴 ,但“陷害教唆”行为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于属于共犯的教唆之中。立法有必要对此行为作出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3.
对于陷害教唆这一教唆犯罪中的特殊问题,国内外已有相关研究,但由于种种因素,从而导致了对这一问题的概念规范和可罚性论证呈现出多样化态势。本文通过利用作为共同犯罪基本理论的共犯独立性与共犯从属性理论,对陷害教唆的可罚性加以分析,以寻求对这一问题的合理解决。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陷害教唆,陷害教唆与侦查陷阱是否同一,陷害教唆是否教唆犯。陷害教唆是否具有可罚性等问题在中外刑法理论界存在激烈的争议,本文在评议诸说的基础上,对陷害教唆的教唆性以及其可罚性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机械陷害     
阿碧 《检察风云》2012,(5):58-60
在一些特别的案件中,找不到有关凶手的任何痕迹。更为蹊跷的是,多名证人能证明案发时嫌疑人不在现场。这可能吗?完全可能!在古代就有不少这样的案例,犯罪嫌疑人在只有被害人可能途经的某处事先挖好陷阱或布置好套索,被害人经过时踩中机关就会受伤甚至丧命。这就是“陷害”一词的来历,也说明了“挖坑害人”在古代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在刑法理论中,教唆犯问题一直是一个棘手且存在广泛争议的问题。本文立足于我国立法,对教唆未遂与未遂教唆问题展开论述,进行梳理、分析,以期完善。  相似文献   

7.
论未遂教唆与教唆未遂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未遂教唆与教唆未遂是一个常被我国刑法学者混为一谈的问题。本文就未遂教唆与教唆未遂的缘起、概念、特征、处罚原则、二者的的异同以及完善立法的措施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这对完善我国刑事立法、丰富刑法理论和指导司法实践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教唆犯的特点,在于被教唆人的犯罪意图是由教唆人的教唆行为引起的,如果没有教唆犯的教唆,被教唆人就不会去实施犯罪.在实践中,被教唆人没有接受教唆、犯被教唆的罪,或者被教唆人按照教唆的内容实施了犯罪,但因被教唆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情况都是存在的.前者叫做教唆的未遂,后者叫做未遂的教唆.教唆的未遂与未遂的教唆是既有共同点,又有区别的两个不同概念.其共同点是:  相似文献   

9.
国家教唆特指诱发犯意型的诱惑侦查,其因具有违法性而被世界各国禁止。对于被教唆人的诉讼救济,目前已发展出减刑说、无罪说、证据排除说和不起诉说,但救济效果均不理想。遏制国家教唆的最佳途径应是釜底抽薪,对刑事诉讼程序整体禁止。这就需要引入刑事诉讼条件理论,将诉讼视为一个整体,并将刑事诉讼理解为一个包括刑事追诉、实体形成和程序的三面构造,充分重视刑事追诉面向的特殊意义。此外,还应从诉讼法角度对国家刑罚权进行全新理解。国家教唆构成诉讼条件的欠缺,国家没有刑罚权,不得对被教唆人发动或维持刑事追诉。具体到诉讼实践中,在不同阶段应以特定的方式终止刑事诉讼。  相似文献   

10.
教唆自杀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唆自杀仅指行为人故意教唆他人自杀,对被教唆者的情况不予过问;狭义的教唆自杀同时考虑教唆者与被教唆者双方的情况,区分为四种具体的情形,其中被教唆者自杀致死的情形属于最狭义的教唆自杀。最狭义的教唆自杀行为,不仅依照现行刑法的规定不构成犯罪,而且也不宜犯罪化。  相似文献   

11.
2012年9月14日,郎溪县法院审结一起因索要债务而引发的诬告陷害案件,被告人陈瑞道犯诬告陷害罪,判处有期徒刑2年,缓刑3年。被告人陈瑞道系安徽安驰锻造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2011年8月,陈瑞道借款100万元给张文力,双方口头约定月利息3万元,一个月后归还本息。后张文力未还此款,陈瑞道屡次催要无果。2012年3月22日,陈瑞道携带一份伪造的安徽安驰锻造有限公司与张文力钢材采购意向表,连同100万元的银行汇  相似文献   

12.
一、教唆过限问题的探讨 (一)问题的提起 某地有一案件:某村一老人被邻居侮辱,愤怒至极,回家后告诉儿子让他去教训邻居,但再三叮嘱不能将人整死,儿子去后仍然将人打死了。这个案件,法院对父亲和儿子定的都是故意杀人罪。对儿子定故意杀人罪固然无疑,但对于父亲,明显没有杀人故意,法院仍以故意杀人罪定罪则显然有失公正。此案涉及的是教唆过限问题,实践中这样的例子经常出现。但从我国现有刑事立法和已有  相似文献   

13.
教唆未遂是一个既涉及共犯又涉及犯罪未完成形态的复杂问题,本文重点分析了教唆未遂的构成要件及刑事责任,在对我国刑法29条具体分析的基础上,进而对我国的刑法典提出了修正意见,以有利于我国刑法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15.
一鸣 《政府法制》2010,(22):29-29
唐代,竟然有一位皇帝告诉宰相:受点贿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没想到这位宰相不仅不领情,而且义正词严地给顶头上司讲了一番反腐倡廉的大道理,换言之,给其上了一节廉政教育的课。结果,皇帝讨了个老大的没趣。 这位皇帝,是唐德宗李适。  相似文献   

16.
析教唆的未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刑法第二十九条第二款规定:“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在刑法理论上称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为教唆的未遂,称教唆者为教唆的未遂犯。教唆的未遂与未遂的教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未遂的教唆是指被教唆的人已经着手犯罪但因意志以外的原因而使犯罪未能得逞,使被教唆的人的犯罪形态处于未遂状态之中。但是教唆的未遂和未遂的教唆也存在一定的联系,它们都和教唆犯的犯罪未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本文着重讨论关于教唆的未遂的几个问题。一、教唆未达的定罪问题对教唆未遂的定罪问题的分…  相似文献   

17.
我国刑法没有明文规定对教唆他人自杀的行为的处理,理论通说一般以故意杀人罪论处。但是如此处理的话,必然对限制正犯概念、共犯的处罚根据以及从属性程度等基本理论产生动摇。如果能够立足于构成要件的定型性以及维护共犯的基本理论,在解释路径中予以完善,可以得出合理结论。  相似文献   

18.
教唆,在法律上可分为刑事教唆和民事教唆。刑事敦唆是指唆使他人实施犯罪,构成教唆犯;民事教唆是指唆使他人实施侵害行为,构成侵权的民事责任。目前,在我国法学理论界,对刑事教唆已有了比较深入的研究,而对民事教唆的研究则尚未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试就教唆侵权的民事责任略述管见。一、教唆侵权民事责任的概念及构成要件  相似文献   

19.
北流市白马镇农民王荣华耗费十年心血写成长篇小说《闯三关》,被中国文联出版社定性为:《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部曲》进行出版,小说分为三部,第一部《心声》,第二部《奋起》,第三部《雨果》,全书150余万字。该书出版后,引起社会各界人士关注,认为是中国主旋律作品。小说评论家说《闯三关》是中国“传统文学”向“小说理论文学”转型的一个成功尝试,;文学家说《闯三关》是延续了中国农村文学题材中曾一度影响着中国农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步伐的《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  相似文献   

20.
教唆、帮助自杀行为有相当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但基于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这类行为不具有刑事违法性,对其不能以犯罪处理。刑法中应增设教唆、帮助自杀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