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了筛选大熊猫阴道中具有产过氧化氢特征的阴道乳酸菌,通过菌落形态特征、生化特性及触酶反应等对10只发情期大熊猫阴道乳酸菌进行分离鉴定,获得42株乳酸菌,经产过氧化氢半定量试验筛选出18株产H_2O_2的乳酸菌。将18株乳酸菌通过16S r DNA测序并进行NCBI Blast分析,鉴定出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12株、泰国肠球菌(Enterococcus thailandicus)2株、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1株、耐久肠球菌(Enterococcus durans)1株、海氏肠球菌(Enterococcus hirae)1株、巴氏链球菌(Streptococcus pasteurianus)1株。用Neighbor-Joining Tree方法构建的系统进化树表明,这18株乳酸菌的16S r DNA以100%的相似性聚在同一个分支上。上述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大熊猫阴道益生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利用已表达的F18ab和F18ac菌毛各结构亚单位的融合蛋白(GST-FedA/ab、GST-Fe-dA/ac、GST-FedE、GST-FedF/ab、GST-FedF/ac)分组肌肉注射健康家兔,制备抗FedA/ab、Fe-dA/ac、FedE、FedF/ab、FedF/ac多价血清。结果表明,所制备的5种抗Fed多价血清均能凝集F18ab 大肠埃希氏菌107/86株和F18ac 大肠埃希氏菌8813株。利用抗大肠埃希氏菌F18菌毛主要结构亚单位FedA特异抗体和次要结构亚单位FedE、FedF特异抗体,研究了F18菌毛与小肠上皮细胞的黏附特性。结果发现,FedA抗体和FedE抗体单独和合并均不能抑制F18 菌与小肠上皮细胞的黏附,而单用抗FedF抗体即能明显抑制F18 大肠埃希氏菌与小肠上皮细胞的黏附,表明FedA和FedE与F18菌毛的黏附不具相关性,而FedF才是F18菌毛的黏附性结构亚单位。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内源性反转录病毒(enJSRV)及其受体HYAL2在妊娠蒙古绵羊子宫内膜形成和发育过程中的作用,运用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和组织原位杂交技术对其在不同妊娠时期(30、50、70、90、110和130d)蒙古绵羊子宫内膜中的表达规律和分布定位进行了研究。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enJS-RV及其受体HYAL2在蒙古绵羊子宫内膜的不同妊娠时期均有表达,通过SPSS统计学软件分析可以看出,妊娠蒙古绵羊子宫内膜组织中enJSRV mRNA的表达于妊娠第30和50天相对较高,70~130d均低于对照组(30d),且差异都极显著,enJSRV与其受体HYAL2mRNA之间亦无线性相关性。原位杂交结果显示,enJSRV及其受体HYAL2mRNA在妊娠第30、50和130天蒙古绵羊子宫内膜的腔上皮细胞、腺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间质及滋养层巨型双核细胞中均有阳性信号表达。表明enJSRV及其受体HYAL2表达于上皮细胞及上皮细胞来源的滋养层巨型双核细胞中,揭示enJSRV及其受体HYAL2在子宫形成过程中和系统防御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采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技术对产后6~10d的健康及患急性子宫内膜炎的西门塔尔牛进行子宫内膜的超微结构观察,探讨了奶牛患子宫内膜炎时子宫内膜超微结构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子宫内膜炎病牛的子宫内膜局部严重脱落,甚至可见子宫肌层,表面附着组织碎片,可见较多球菌、杆菌附着;子宫内膜基质细胞破损、细胞器外溢,腺细胞线粒体肿胀,肥大细胞颗粒数量减少、有空泡形成,淋巴细胞粗面内质网扩张,巨噬细胞核空化、胞质内有较多吞噬体;对照组子宫内膜表面轻度破损,但整体内膜结构相对完整,MC颗粒较多、分布均匀。证实,牛患子宫内膜炎时子宫内膜的细胞呈现缺血、缺氧性变化,说明子宫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氧及营养物质供应不足,子宫内膜的屏障作用降低,病原菌大量增殖导致子宫内膜炎。  相似文献   

5.
通过研究脂多糖(LPS)诱导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核因子κB亚单位P65蛋白mRNA的表达变化,从细胞水平深入探讨子宫内膜炎的发病机理。将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传代培养,采用1、10、50、100、1000μg/mL五个浓度梯度的LPS刺激子宫内膜上皮细胞,MTT法筛选最佳刺激浓度;以上述最佳刺激浓度刺激细胞,于0、0.5、1、2、4h后收集细胞,荧光定量RT-PCR检测p65 mRNA的表达差异性。结果显示,100μg/mLLPS为最佳刺激浓度;LPS刺激1h组p65 mRNA的表达极显著(P0.01)高于其他时间组;2h组显著(P0.05)高于0、0.5和4h组;0.5和4h组显著(P0.05)高于0h组。结果表明,LPS可诱导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NF-κB的激活,LPS介导的NF-κB信号通路存在于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中,并参与子宫内膜炎发病机理的调控。  相似文献   

6.
为了分离培养牦牛子宫内膜细胞,并探讨不同浓度雌激素和孕激素对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Ⅰ型胶原酶消化、离心分离和差速消化纯化的方法分离纯化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对其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绘制生长曲线,最后用MTT法测定不同浓度的17β-雌二醇和孕酮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显示,1g/L胶原酶消化1h,500r/min离心10min,经2代差速消化纯化获得的上皮细胞的纯度为96%,基质细胞的纯度为93%;不同浓度的17β-雌二醇均能促进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的增殖,孕酮可促进基质细胞的增殖,但对上皮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不同浓度的17β-雌二醇和孕酮共同作用均能显著促进基质细胞增殖,而对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随混合液中孕酮浓度的增加由促进转为抑制。本研究获得了高纯度的牦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证实雌激素能促进2种细胞的增殖,孕激素能促进基质细胞的增殖但抑制上皮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奶牛子宫内膜炎时急性期蛋白SAA和HP的分子表达规律,采集奶牛子宫组织,通过病理学研究鉴定出不同炎症强度的子宫组织样本;同时体外培养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以致炎因子细菌脂多糖(LPS)诱导建立了细胞炎症模型。应用RT-qPCR检测子宫组织和细胞炎症模型中SAA和HP基因的表达变化,以Western-blot检测子宫组织中SAA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在子宫组织中,SAA基因与蛋白的表达水平均与子宫内膜炎强度呈正相关,然而HP基因表达水平与组织炎症强度无显著相关性。此外,在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体外炎症模型中,SAA基因表达水平与LPS剂量呈正相关,而HP基因表达水平呈负相关。结果表明,子宫组织中和体外培养的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中都能表达SAA和HP。作为急性期反应的生物标记,与SAA相比,HP可能对炎症更敏感,其基因表达更早更迅速。  相似文献   

8.
为鉴定山羊支原体山羊肺炎亚种的黏附相关蛋白,通过对山羊支原体山羊肺炎亚种基因组编码的假定的膜蛋白基因(0297)进行扩增,并连接到pET-32a(+)载体,转化于大肠杆菌BL21(DE3)中,经IPTG诱导获得了以可溶形式表达的重组蛋白,大小约为43ku,将该重组蛋白命名为P0297。用纯化的P0297免疫BALB/c小鼠获得多克隆抗体。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蓝色的细胞核周围有重组蛋白的绿色荧光存在,其外形与细胞膜的红色荧光基本重合,表明P0297对山羊气管上皮细胞有明显的黏附作用。夹心ELISA结果显示,重组蛋白P0297的黏附作用与蛋白浓度成正比,并且黏附作用可被多克隆抗体阻断,说明该重组蛋白的黏附为特异性黏附。上述结果表明,P0297蛋白是山羊支原体山羊肺炎亚种的一个黏附相关蛋白。  相似文献   

9.
羊源肠球菌溶血素特性分析及其对兔红细胞作用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致羔羊脑炎肠球菌E129-3菌株溶血素进行检测分析,并利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对兔红细胞的作用,探讨了肠球菌溶血素的特性及溶血类型。结果表明,小白鼠、兔、犬红细胞对该溶血素最敏感,牛红细胞不敏感。该溶血素可以被DTT、Ca2 活化,被蛋白酶K、EDTA、Zn2 、Cu2 抑制。在培养后2 h,细胞浆内着色不一致或密度降低,5 h时红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细胞膜较完整。提示,肠球菌溶血素为成孔蛋白类溶血素。  相似文献   

10.
中草药添加剂对断奶猪肠道菌群与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杜仲叶、山楂、黄芪等中草药研制猪用饲料添加剂 ,对 4 0日龄断奶仔猪进行饲喂试验 ,观察其对断奶仔猪肠道菌群和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服用中药的 3组试验猪肠道中的乳酸菌和双歧杆菌均比对照组明显增高 (P <0 .0 5 ) ,而大肠埃希氏菌和肠球菌指数以及腹泻发生率则明显降低 ;日增重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 9.2 0 %、5 .5 0 %和 13.32 % ;料肉比分别比对照组降低了 9.80 %、6 .6 4%和 15 .0 3%。结果显示 ,该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常规粉剂和提取物制剂均能促进仔猪肠道中有益菌的增殖 ,提高猪的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11.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韭菜挥发油,通过体外抑菌试验检测其抑菌活性,确定体外最小抑菌浓度(MIC);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分离检测韭菜挥发油成分。结果显示,韭菜挥发油具有广谱的抑菌活性,且对不同细菌的MIC不同。在韭菜挥发油中鉴定出17个组分,主要为二丙烯基-双硫醚(39.308%)、甲基-丙烯基-双硫醚(32.763%)、甲基-丙烯基-三硫醚(12.157%)、二丙烯基-三硫醚(7.330%)。结果表明,韭菜挥发油具有研发成新型抗菌药物与食品防腐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12.
红茂草生物碱抑菌活性的测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醇提法提取红茂草生物碱,经石英色谱柱层析分离、结晶后测定了红茂草生物碱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粪肠球菌的体外最小抑菌浓度(MIC)、抑菌率和半数抑菌浓度(IC50)。结果显示,红茂草生物碱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粪肠球菌的MIC分别是0.22、0.18、0.18、0.30mg/mL;对这4种供试菌的IC50分别是0.180 7、0.140 70、.140 70、.260 5 mg/mL。表明,红茂草生物碱对这4种细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副猪嗜血杆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大肠杆菌、肠道沙门氏菌、猪链球菌等12种仔猪致病菌为目标细菌,23SrRNA基因为靶基因,从GenBank中下载其23SrDNA全序列,在其变异区设计特异性探针,在保守区设计通用引物。通过序列分析、PCR靶标与探针杂交试验,建立了有13条寡核苷酸探针和2对通用引物的仔猪常见致病菌基因芯片检测方法。以参考菌株粗提基因组DNA的10倍系列稀释模板做PCR,扩增产物与探针杂交,检出芯片的灵敏度为100fg。对33个参考菌株用芯片检测,结果有1例不正确,只鉴定到属;在61个野外分离株中,55株的芯片检测结果与生化或测序结果一致,有6例不一致,符合率为90%。初步研究证明,该检测方法能快速、有效地鉴定多种仔猪常见致病菌,但要区分某些细菌的致病株与非致病株,还要检测毒力/毒素基因。  相似文献   

14.
从全国各地奶牛场采集的256份临床型乳腺炎病乳中分离鉴定出了1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32株无乳链球菌和27株停乳链球菌;采用血清学交叉免疫试验,筛选出了毒力及交叉免疫原性强的3种菌的优势菌株。采用这些菌株和一系列新工艺和新方法,研制出了乳牛乳腺炎灭活多联疫苗。建立了用奶山羊进行制苗菌株毒力复壮及用ELISA进行抗体检测的方法,进行了免疫剂量及注射部位的筛选试验以及疫苗安全性、免疫持续期、效力及田间扩大试验。结果表明,该灭活多联疫苗对乳牛具有安全高效的特点,经肌肉或后海穴免疫1次,每次5mL,免疫持续期可达4个月;且后海穴的免疫效果优于肌肉注射,可使临床型乳腺炎发病率降低49.22%~59.86%。  相似文献   

15.
细菌素在动物疾病防治中的作用和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细菌素的性质、生产与制备、在动物疾病防治中的作用、抑(杀)菌机理及安全性评价等方面概述了此类由细菌分泌的高效抗菌蛋白类物质的研究进展。认为,细菌素不仅在体外对各种致病菌具有较强的抑杀作用,而且经口服能显著抑制动物胃肠道内的有害菌,腹腔或静脉注射后可防治动物全身性细菌感染,无任何毒害作用,是一类可用于动物疾病防治的理想的抗生素替代品。  相似文献   

16.
为构建基因重组酵母菌株表达鸡β防御素2(Gal-2)并研究其抗菌活性,将鸡β防御素2成熟肽基因克隆到pPIC9K中,获得重组分泌表达质粒pPIC9K-Gal-2并用电转化法转入酵母菌GS115,筛选出阳性克隆后用甲醇诱导,表达上清经Tricine-SDS-PAGE和抑菌试验检测,最后通过禽致病性大肠杆菌CVCC1565感染雏鸡,研究表达上清的预防效果。结果表明,重组分泌表达质粒pPIC9K-Gal-2构建成功,Tricine-SDS-PAGE检测到分子质量在5.8ku左右的目的条带,表达上清能抑制包括2种禽致病菌在内的多种细菌的生长;在禽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雏鸡的试验中,注射不同浓度的Gal-2表达上清组与空酵母表达上清组、PBS对照组相比,死亡率均极显著降低(P<0.01),表达上清显示了较好的预防效果。该研究成功构建了表达鸡β防御素2的毕赤酵母菌株,为鸡防御素作为新型饲料添加剂的研发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从患皮肤真菌病家兔的皮屑、被毛中分离病原真菌,并进行病原鉴定;分别用5、10、30mL/L油樟叶挥发油水乳剂通过皮肤涂擦法进行治疗试验,以观察油樟叶挥发油水乳剂对家兔皮肤真菌病的疗效。结果显示,分离得到的2种病原真菌经培养特性、菌落性状、菌丝形态和孢子性状特征等鉴定,为须毛癣菌和犬小孢子菌;3种剂量组的油樟叶挥发油水乳剂对家兔皮肤真菌病均有较好的疗效,其中以10mL/L油樟叶挥发油水乳剂对于家兔自然感染皮肤真菌病的疗效最好。试验表明油樟叶挥发油水乳剂对兔自然感染的皮肤真菌病具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牦牛肠道与粪便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PCR-16 S rDNA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取自四川省不同地区的牦牛粪便、肠道内容物为材料,用MRS琼脂双层培养基进行厌氧培养,分离到50株乳酸菌,经生化鉴定为嗜热链球菌(2株)、乳酸乳球菌(1株)、保加利亚乳杆菌(5株)、嗜粪乳杆菌(10株)、嗜酸乳杆菌(8株)、乳酸乳杆菌(9株)、肠乳杆菌(10株)、弯曲乳杆菌(5株)。采用乳酸菌16 S rDNA通用引物,对分离的8种菌的16 S rDNA一段可变区序列进行扩增,均得到大小约470 bp的产物;扩增产物经纯化、测序后与GenBank中标准菌株的核甘酸序列比较,同源性均大于97.5%,同源性分析与生化试验的结果是一致的。证实,牦牛肠道和粪便的乳酸菌较为丰富,且乳杆菌的数量较多,这可能与牦牛复杂的生长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19.
从临床病例中分离到1株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变异株HBR,经细胞传代和蚀斑克隆获得了1株增殖性能稳定的传代毒株。为了检测该毒株在Marc-145细胞传代过程中毒力的变化,用PRRSV-HBR株第125代培养物(毒价为107.5 TCID50/mL)经肌肉注射和滴鼻途径接种18头35日龄PRRSV抗体阴性猪,同时设未接种对照组。结果试验猪未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用RT-PCR法检测试验猪血清,从第3天开始出现阳性,第7~14天达到高峰,第28天后转为阴性。对同一时间迫杀的试验猪检测各脏器组织中的病毒抗原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感染后第7~14天试验猪多数脏器呈阳性反应,第21~42天病毒集中在脾、腹股沟淋巴结、颌下淋巴结等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第7~14天试验猪淋巴结及肺出现轻度病变。动物感染试验表明,尽管试验猪未显示明显的临床症状,但从病毒血症、病毒体内分布、病理变化等方面看,该毒株仍然具有一定的毒力,用于弱毒疫苗的研制还有待进一步驯化致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