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地方政府公共决策逐渐受到高度关注,相关研究著述丰富.文章以文化功能理论为视角,在厘清公共决策、文化观念与公众意志三者间关系的基础上,构建公共决策的文化机制,建构公众意志的实现路径,以期在公共政策研究理论上获得尝试性的突破,为地方政府公共决策体制机制创新提供理论帮助.  相似文献   

2.
当前,地方各类环境决策短视行为是诱发大量环境问题的根源。然而,受制于转型期的经济导向、决策文化及决策体制机制等因素,加之环境决策本身的复杂性,地方政府环境决策短视难以根除。在科层治理失灵的情况下,现实中由理性环境抗争运动和基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形塑的公共能量场,通过场能量的激发一定程度上发挥了预防和纠正决策短视之功效,基于公共能量场的治理初现端倪。因此,公共能量场提供了破解地方政府环境决策短视困境的治理之道,但从当前看仍需要为之提供配套条件。  相似文献   

3.
文章探讨了地方政府决策的基本特征,以及我国地方政府决策机制存在的问题,并借鉴西方国家决策理论和政府决策实践.对完善我国地方政府决策机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开放式决策,可以实现地方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大大提升地方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治理水平。地方政府要推进开放式决策,一是要认真执行有关法律和制度规定,使其形成秩序维度的力量;二是可以从公共政策分析过程的六个准备阶段即界定问题、搜集证据、形成政策可选方案、选择价值标准、预期产出、反复权衡等入手;三是在政策决定阶段,一般来说是封闭决策阶段,但也有很大的推进开放式决策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地方政府决策机制的反思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科学民主的地方政府决策机制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充分认识地方政府决策机制的重要性,理性地反思当前的现状,探索构建科学民主的地方政府决策机制的有效路径,是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政府改革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展观与地方政府决策成本——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银华  胡慧 《前沿》2006,(4):178-180
当前我国地方政府由于坚持传统的发展观而忽视了决策的成本与效益,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实质是一种科学决策观。要实现降低地方政府决策成本,优化地方政府决策效益,就必须转变观念,坚持科学发展观指导政府决策;以人为本,重视非货币效益;全面发展,强调风险成本;协调发展,正确对待沉没成本。  相似文献   

7.
周云锋 《创造》2003,(1):18-19
一般来说,市场的职能就是通过价格机制进行资源配置,而政府的职能则是提供公共产品(包括国防、公安、法律、政策、基础设施等市场运作的软、硬件环境)和调节宏观经济与收入分配(包括建立社会保障体系)。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不断完善,要求各级政府必须全面、系统、动态地把握市场职能边界,实现二者的完美协调,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应进一步转变职能,制定合乎地方经济发展的政策,使  相似文献   

8.
在行政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在推进依法行政的进路中,行政决策机制的创新与发展向来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试验田。当前我国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了关于重大行政决策需专家论证的程序性规定。在现有的立法框架下,结合当前我国地方决策的实践发展状况,分析我国地方政府重大行政决策专家论证制度存在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对策。  相似文献   

9.
网络参政议政、微博问政等新事物的出现,是我国新媒体快速发展背景下公民政治参与领域的重要进展。新媒介化公民参与给地方政府公共决策系统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地方政府进一步提高公共决策系统的开放性、进~步优化公共决策机制以吸纳公民参与成为政治生活领域的现实诉求。从有效的公民参与角度看,地方政府公共决策机制的健全和完善关键在于确立与公民分享决策权的理念。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与完善民意表达机制、回应机制、风险控制机制、利益均衡机制与咨询机制,以保障必要的公民参与。与此同时,有必要采取措施规范公民的决策参与行为,保障公民参与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在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民意已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只有把网络民意与政府公共决策有机结合并真正实现二者的平衡,才能最终实现人民和政府的和谐,实现社会和谐。要实现这一目标,政府、网络媒体、网民都应该贡献自己的力量。一、政府在决策过程中应正确履行职责在网络民意正在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政府在公共决策的过程中应做到:(一)政府应对网络民意有一个客观辩证的认识。既不能对其放任自流不加任何约束,也不能只看到它的弊端而因噎废食。  相似文献   

11.
从公共选择理论看政府决策优化的选择--"电子政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康宇航 《前沿》2003,(12):76-78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传统政府决策模式固有的缺陷在新形势下显得更加突出.本文从公共选择理论的视角,深层次阐释了政府决策失效的原因,提出大力推行"电子政务"是克服传统政府决策缺陷、优化政府决策的亟待选择.  相似文献   

12.
政府短期行为成因的决策要素分析孟华政府短期行为,是我国政府工作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揭示造成政府短期行为的原因有重大的实践意义。政府短期行为是政府在行政管理中产生的行为目标不能有效实现或已实现利益的短期化,眼前利益代替长远利益的异化行为,它在本质...  相似文献   

13.
区域公共问题是国内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凸显出来的新问题。区域性公共问题的凸显迫切需要地方政府以相互联系与合作的新思维取代各自为政的旧观念,打破地方政府基于自身利益而引发的"碎片化治理"现象,建立以区域公共问题和区域性公共产品供给为目标取向的协合治理体系。就目前来看,虽然中国地方政府间合作已经有所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面临诸多困境。在这种情况下,协合治理提倡通过引入一系列理念、机制和制度安排促使地方政府之间在区域公共问题上出现一种"治理互赖"结构,从而促进各地方政府以更为积极的姿态参与协同与合作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日益活跃的公众参与是决策民主化的表现,同时也是对决策者如何在公众参与的环境下有效决策的挑战,决策阶段对公众参与的排斥往往会引发随后抵制性的公众参与并最终导致决策流产。与长期以来决策者习惯于在封闭环境中做出决策相比,公众参与和民主化决策要求发展出一套管理公众参与的策略,帮助决策者提高其决策能力。  相似文献   

15.
罗文岚 《桂海论丛》2015,31(3):93-97
贯穿决策的全过程、有质量的保证以及实行专业化管理是构建有效行政决策信息公开机制的必然要求和客观标准。然而,目前我国地方政府重大行政决策信息公开建设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信息公开重结果,轻过程;回避实质信息的公开;缺乏与大众的双向沟通,等等,造成在实践中难以保证重大行政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为此,需要通过将信息公开贯穿于重大行政决策全过程;强化重大行政决策信息公开的质量标准;建立重大行政决策信息公开的双向交互机制;建立重大行政决策信息公开的信息管理机制;加强重大行政决策信息公开的平台建设;健全重大行政决策信息公开的问责机制等措施,进一步完善我国地方政府重大行政决策信息公开机制。  相似文献   

16.
当前地方政府在处理涉政公共事件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地方政府和有关单位在处理涉政公共事件时重事实层面,轻价值疏导;重现场处置。轻媒体舆论作用;重处理结果,轻处理过程;重上级帮助,轻自主组织决策;重领导个体能力,轻团队作用发挥;重事后处理,轻事前预防;重一时面子,轻长期危害;重法律政策,轻情理结合;重外部引导,轻内部统一;重个人问责,轻体制机制防范。为此,必须做到分清矛盾的焦点,把握处置方向;加强内外舆论引导,营造处置环境;关注细节、方法,提高处置效率;敢于担当负责,增强处置合力;法理情结合,融洽处置气氛;预防为主,建立有效的防范机制。  相似文献   

17.
刘超  胡伟 《前沿》2007,(2):138-140
地方政府竞争力是在相互竞争的条件下,某地方政府所拥有的能够持续比其他地方政府更有效地向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并借此推动地方社会、政治、经济全面发展以及自身发展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政府竞争力应表现在制度竞争力、技术竞争力和地方公共物品供给竞争力上。  相似文献   

18.
盛明科  唐玲 《求索》2011,(10):46-48
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阐述了地方政府民生类公共产品竞争的表现及效果,从传统经济竞争思维惯性、地方政府及官员“经济人”角色、官员政绩考核与选拔晋升制度缺陷、民生类公共产品的产权特性等方面,分析了地方政府民生类公共产品竞争的失序及其成因,提出要重塑民生政绩观、改革公共财政体制、创新政绩考核与官员选拔晋升制度、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健全地区间公共事务协调合作机制,来治理地方政府民生类公共产品竞争的失序。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对决策科学化的高度重视。当前,西部各级地方政府如何把中央要求和本地实际结合起来,总结经验,抓住机遇,积极稳妥地推进地方政府决策科学化,事关西部大开发成功的关健。  相似文献   

20.
王庆宇 《政策》2004,(4):46-47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面临的国际复杂多变的形势,社会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越来越多,各类矛盾和问题层出不穷,由此引发危机事件的可能性大大增强。尤其是突发性公共危机日益成为困扰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