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财政,一个多数人都关心而乡数人都朦胧的问题。若是个美国人,他可能会问:“我们纳税人的钱用到什么地方去了?”若是个中国人,他会说:“我们国家的钱是怎样花掉的?”  相似文献   

2.
陈漠 《法制博览》2009,(10):62-63
经济严冬钱难赚,物化社会友难交。 “人一生最痛苦的事情是人死了,钱没花掉。人一生最最痛苦的事情是人还活着,钱花没了。”这是2009年春晚小品《不差钱》中小沈阳和赵本山的台词。  相似文献   

3.
雷小禅 《工会博览》2006,(12):46-46
婚后不到一个月他就出去打工了。她在家里种地、赡养老人,等待着他从远方写来的信和寄来的钱。每个月,他都会给家里寄钱,或多或少。收到钱的时候,她总是跑到储蓄所把它存起来,舍不得花掉。收到他信的时候,她总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他们文化都不高,仅仅能写一封信而已。他的字很丑,可是她喜欢,因为那字里行间,满是对她的牵挂和惦念。她也写回信,羞涩  相似文献   

4.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在2003年3月13日号《纽约书评》上发表《布什的减税计划-各种危险》一文,对布什的减税计划公开提出质疑和批评,认为该计划不能刺激经济增长,反而会增加不平等。他还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即通过强有力的税收体制将钱转移给那些将会迅速花掉钱的人:失业人员、地方政府以及低收入者。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5.
毕淑敏 《法制博览》2008,(20):13-13
一夫一妻制不一定是最终的制度,但却是现行的制度:不一定是最好的制度,但却是最稳定的制度。如果你是一个期望平顺和安宁的人,请支持这个制度并保卫它。我在心理诊所接待过这样一位成功人士,他对我说,他有很多钱,具体的数目他就不告诉我了,因为怕吓倒我,我说,我不像你想象的那样胆小,对我来说.无论钱多钱少,  相似文献   

6.
欠着五十元     
曾勇 《工会博览》2013,(29):50-50
我去买火车票,发现钱没了。谁这么坏,偷了我的钱包?这时,一个要饭的走来。我冲他发火:“我都想要钱了。”“你差多少钱回家?”“从南京到镇江,你说多少?”他从口袋里掏出了五十元。你说我会拿他的钱?会的。我没有别的办法。我告诉他自己的名字,并说我过几天还到南京,到时还给他。  相似文献   

7.
花钱的事     
史铁生 《法制博览》2008,(12):21-21
据说,我家祖上若干代都是地主,典型的乡下土财主,其愚昧、吝啬全都跟我写过的我的那位太姥爷差不多:一辈子守望着他的地,盼望年年都能收获很多粮食,很多粮食卖出很多钱,很多钱再买下很多地,很多地里再长出很多粮食……如此循环再循环,到底为了什么他不问。而他自己呢,最风光的时候,也不过是一个坐在自己的土地中央的邋里邋遢的瘦老头。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与法》2007,(3):48-48
编辑同志: 我是位中学生。一个星期六上午,我带着只有8岁的表弟乘坐中巴车到公园观看动物表演。由于小表弟身高不足1米,我就只买了一张全价票,没有给他买票。汽车在行驶途中突然刹车,致使小表弟的头部撞到前排座位的后背上,受伤较重。得知消息的舅舅起来后把表弟送到医院治疗,一共花掉600元的医疗费。我舅舅要求车主赔偿,车主却说,小孩没有购票,他不负任何责任。请问,免票乘车时受伤,车主就可以不承担赔偿责任吗?  相似文献   

9.
你有没有钱     
李敖 《法制博览》2011,(10):43-43
宋朝的司马光是国家的大臣,很多人刚进朝廷的时候总是先去拜访他。他跟对方聊天的时候常常问一个使人很难堪的问题。他问:你家里有没有钱?你的开支够不够?你有没有欠人家的钱?诸如此类。被问的人出来以后都很奇怪,说司马光这么了不起的国家大臣,  相似文献   

10.
清代台湾进士增补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清代台湾进士,目前国内最权威的研究成果是汪毅夫的《地域历史人群研究:台湾进士》一文。据他的研究,在台湾,最早就清代台湾进士问题给出答案并列出详细名录的是台南成功大学历史系教授黄典权,1972年他在《台南文化》第9卷第3期发表了《清进士题名碑中之台湾进士》一文,认为清代台湾进士的总人数是31名。在黄典权的研究基础上,汪毅夫进行了深入补充,订正了黄文对“黄题雁”的误题(黄文作“叶题雁”),  相似文献   

11.
卫京 《法制博览》2009,(13):78-78
《名家讲坛》第6期上有篇文章《包公的年薪》说到公使钱,文中给出的解释是:朝廷发给包拯的可以由他随意支配的小金库。这个说法并不准确。  相似文献   

12.
一个大学生在招聘会上说:“我拿着一麻袋钱去上大学,换来了一麻袋书;毕业了,用这些书去换钱,却买不起一个麻袋。”我们能感觉到这位大学生的情绪,他在用俏皮的方式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现实:知识是无用的。至少目前是这种感觉吧。  相似文献   

13.
应献 《法制博览》2010,(3):66-66
有个已婚男人,夫唱妇随,琴瑟和谐。一天,有人丢给他一个问题:给你一千块钱,把你老婆借我用一宿,行不行?他立马急眼了,拎起凳子要砸提问者。提问者忙说:“一万!一万怎么样?”说着拍出一万现金。男人一把将钱扒拉到地上,喝道:放你母亲的屁!  相似文献   

14.
他,毕业于某名牌大学的法学硕士,本有望成为联合国的一名行政官员,可叹的是具有法律知识的他,却缺乏法律意识,终究成了——知法犯法的法学硕士一名法学硕士,而且是毕业于某名牌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并通过了联合国首次在华把考行政官员的初试,有望成为一名让人羡慕的联合国官员的年青人,现在却@在监狱中,他将伴铁窗度过青春年华。这一切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了钱。没吃过钱的苦的人,总认为钱是好东西,徐XX在犯罪以前就是一个没吃过钱的苦的人,因为他向来没有钱。徐XX出生在河南省信阳地区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小学毕业那年,全…  相似文献   

15.
思想的瓶颈     
李芳 《法制博览》2009,(18):51-51
某位高人曾夸耀道:“到了一定份上,你不用去找钱,钱自然会来找你的。”这话颇为新奇,却是他自己的经验之谈,因而值得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16.
鲁迅很重视钱,绝不假装清高。鲁迅的日记里仔仔细细地记着他的几乎每一笔收入支出。他的收入主要来自三个方面:薪水、讲课费、稿费。后两者是不定的,所以他很看重固定的薪水。他在教育部每月可以拿300大洋。那时北京市民的最低生活标准是两三块大洋。一块大洋购买基本生活品的购买力大约是今天一块人民币的七八十倍到一百倍。  相似文献   

17.
丁某某、吴某是初中同班同学,他们经常结伙到电子游艺厅玩游戏机赌博,输了钱,想赢回来,赢了钱想多赢,以致不能自拔,越陷越深。为了搞钱玩游戏机,两人又结伙,多次在小学校附近进行拦路抢劫。一天他们将一姓蒋的小学生骗到郊外,搜身翻钱,只找到拾元钱,仍不满足,于是拳脚相加,强迫蒋某回家取钱。蒋的父母离婚,他随母度日,他给其父打电话要钱赎他,而其父以为孩子骗他钱,说孩子别胡闹了,我没有钱赎你。两个少年犯听后,痛打蒋某,并将其劫持到黄河岸边,恐吓蒋再不交钱,掷到河里去,蒋某说不用你们掷,我会游泳自已跳,说后自…  相似文献   

18.
钱永广 《法制博览》2010,(20):52-53
侄子今年报考大学,虽然他没有考上“二本”,只是够了“三本”线,但对他来说,也算发挥正常了,全家人喜不自禁。填志愿时,大哥让我帮他参谋参谋,当我和侄子一起来到学校,请老师帮忙指点指点时,老师抬头望望我,突然问:“你填多少钱的志愿?”  相似文献   

19.
晚清小说家刘鹗在《老残游记》中说:“清廉人原是最令人佩服的,只有一个脾气不好,他总觉得天下都是小人,只他一个人是君子。这个念头最害事的,把天下大事不知害了多少”,“赃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盖赃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为非;清官则自以为我不要钱,何所不可,刚愎自用,小则杀人,大则误国”。  相似文献   

20.
不管是抨击奸臣专权的文字,还是探讨宋朝历史的篇章,谈及贾似道时,常常在其名字前面加上“贪酷”、“荒淫”、“误国”等词语。有些图书,甚至比较详细地介绍他不太光彩的出身:贾似道父亲贾涉的私生活放荡不羁,一次乘舟而行,见一美貌妇人在岸边洗衣服,便动了偷香窃玉之念,戏谑地问她能不能跟自己走,那美妇嫣然一笑,荃荃答道:“有夫安得自由,待夫君回来,你可与他商量。”这个妇人就是贾似道的生母胡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