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某单位在制定廉政措施时,党委书记提出:下基层住职工招待所,吃职工食堂,每月参加一次基层的业余学习会。这时,有人提出,不要规定得太死,原则上有这么个要求就行了,便于领导灵活掌握。这位书记当时一脸严肃:“在对待群众的感情上,不能讲灵活,群众能做到的,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到?关键就怕我们做不到,我们做不到,其他干部就更做不到了!”  相似文献   

2.
瞭望哨     
《瞭望》2001,(1)
“政误”也要公开江苏陆永炳周政时下,大多数行政机关把政务公开作为廉政勤政建设的一种有效措施,并投入了不少精力开展这项活动。但是,社会各界群众有这么一种反映,在政务公开中,报喜报成绩的多,报忧报失误的少,特别是工作和决策上的失误很少公开。说没有“政误”是不切实际的。可是,“政误”为什么难以公开?究其原因,不外乎这么几点:一是有些领导怕承担责任。既然有失误,必然有原因,而追究原因就可能导致追究责任;二是有些领导怕失去威信。决策失误公开多了,下属会对领导失去信任感。三是有些领导怕影响士气。他们认为,公…  相似文献   

3.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是我国公共政策体系不完善的一种反映。由于我国公共政策主体功能没有完全发挥功能,出现了政令不通、政策执行不到位等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表现形式也日趋多样化,通过对公共政策执行中"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深入分析,探究了这种现象存在的主要原因,并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提出确保公共政策目标有效实现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
(一)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所谓"断层",是指由于各种原因,致使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宣传教育、党的方针政策等不能正常贯彻、不能正常开展、不能显示成效的现象.我认为,日前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着四个方面的"断层"现象. 一、思想认识上的"断层".这是指某些单位的领导和干部(包括某些专职政工干部),由于不重视或不懂得思想政治教育在两个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所产生的"断层",或称之为认识"不到位"的"断层".这种思  相似文献   

5.
未已 《瞭望》1993,(17)
有些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中国的事,怕就怕“一窝蜂”。本来挺好的事,大家蜂拥而上,协力一哄,事情便糟了。去年,中国大学的校园里有两个“热点”,一是大学生的“打工热”,二是关于以后大学教育要收费的议论。从宏观上看,整个社会都要走向市场经济,学生打工与教育收费都是不可避免的现象。然而,对这种不可避免的现象,我们是否一定要将它们“炒”得很“热”呢?这实在值得考虑。比如,一有“打工热“,学生中便有“不会打工不  相似文献   

6.
一位导师带着一群人去远方寻珍宝.由于路途艰险,他们晓行夜宿,很辛苦.当走到半途时,大家累得发慌,便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我们走了这么多路,脚酸腿软,口干舌燥,仍看不到珍宝所在,不知道还要跑多长的路才能找到珍宝","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下去怕是累死也找不到珍宝".  相似文献   

7.
漫画药     
某一种药很有效,某一种化妆品很好用,某一尊佛很灵……其实,最关键还是心在起作用.量子力学告诉我们一个最深奥,而又最简单的道理:在我们想某种东西时,它便不再是原来的东西.这种现象也就是俗称的"心理作用!"但关键还是"信"和如何"信"!  相似文献   

8.
在深化改革的今天,每一项改革的措施出台前后,都会遇到重重阻力.无论是在改革中暂时失去某些利益的人们,还是在改革中已经得到和将要得到更多利益的人们,都会在某些问题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不大适应的问题.我们姑且把这种现象,叫做"心理过敏"现象. 在对待改革上常见的"心理过敏"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自我吃亏感".一项改革措施出台,本来是合情合理的,可是由于各人从不同角度去认识和理解,往往容易得出  相似文献   

9.
解密"街角青年"--一种越轨社会学和亚文化理论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海 《青年研究》2005,(2):43-48
"街角青年"是一个典型的城市边缘青年群落,"街角青年"如何生存,为何要选择这种"浪迹社会"的生活方式?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使得他们选择了一种越轨的亚文化社会生活模式?本文通过对湖南省长沙市某社区一街角 帮派的调查,解读"街角青年"的形成原因、社会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0.
目前,不少地方人民群众向组织举报揭发腐败的积极性不高.据某地新近的一则调查,在问到"您发现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怎么办?"时,被问者中回答"通过正当渠道批评检举"的仅占39.2%,而60.8%的人表示"保持沉默"、"发牢骚或跟同志议论"、"消极怠工".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对此,我们做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召开座谈会20多个,接触干部群众500余人.调查结果表明:心理上的障碍是影响群众举报积极性的主要原因. 一是无关心理.有这种心理的主要是一些一般干部和群众,尤其是其中的事业心不强、不关心国家大事、混日子的人,他们认为:执政者,"官老爷";腐败者,"官老  相似文献   

11.
粮食丰收了,是好事;农民拿不到现钱,又是桩令人忧心的事.去年,我国农村普遍出现了"打白条"现象,一年忙到头,黄灿灿的谷子,换回了白光光的条子,且不说农本提高,种粮食划不来的细帐,单是凭着良心,凭着责任种地的劳动态度,一时半会儿得不到鼓励,得不到承认,农民兄弟的心,也该是寒到了家. 是不是没有钱?否.据有关方面透露,去年的货币投放量与信贷规模都突破了计划,全社会固定资产的投资比91年增  相似文献   

12.
《民主》2020,(6)
正情是一把锁。黄山上一把把系在铁链上的锁,不能不说是海誓山盟的爱情。但怕就怕那一对对有情人将爱的密钥抛进深不见底的幽谷中,心也跟着去了——"恨人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这是金元好问关于情的经典性发问,但情为何物?谁也无法找到标准的答案……"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有人说,情是天上迢迢的牵牛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说情是一把"锦瑟";"琵琶弦上说相思",晏几道说情是"琵琶"……这回,唐宋朝的诗人倒是英雄所见略同了。  相似文献   

13.
人才的合理流动与相对稳定,符合现代化大生产和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现阶段阻碍人才合理流动与相对稳定的因素从单位部门的主观方面来看,主要有以下四种心理:一是"鸡肋"思想.人才闲置在那里长期不用,而真正要"流"走,又甚觉可惜.二是怕背"黑锅".一些单位明知有闲置人才可以调出,但怕背上一个不尊重人才,不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黑锅".三是怕"多米诺"效应.一人调走会影响一批人.四是"嫉贤妒能",既不用你,又不放你.阻碍流动与稳定统一的客观方面大致有:制度不合理(即固定制、终身制);管理水平低(即  相似文献   

14.
倪敏芬 《学理论》2013,(6):80-81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宅"生活,特别是在校学生,他们以"宅男""、宅女"自居。如何认识这一新的族群?他们为什么在人生黄金时期选择放弃传统的社群生活而加入"宅人"族?他们到底处于一种怎样的生存状态?这种选择对其自身和社会将产生何种影响?为了探寻答案,本调查报告以高校中普遍存在的"宅人"群体为研究对象展开调查,探讨大学生的"宅现象",让人们对"宅"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疏达  韦山  肖平 《学理论》2013,(33):244-245
普通高校机械类学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然而企业却找不到优秀的工程人才,两者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不足,其主要原因表现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培养过程管理等方面。结合实际,从教学以及培养过程的角度分析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几种原因,并提出了解决这种问题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有偿补课"不仅是一种教育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其是教育和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将会在较长时间内持续存在.在对待"有偿补课"的问题上,要加大对其根源的研究力度,对类似补课的现象要标本兼治,辩证认识,合理利用,推动教育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17.
邢树云同志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989年第4期上发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春夏秋冬》一文,从历史上回顾了思想政治工作时冷时热的现象,并把这种现象比作春夏秋冬的变化。读了深受启发。不过,把这种变化说成是一种规律,有些观点尚值得商榷。对此,谈一点不成熟的意见。思想政治工作无论过去和现在,都曾有过春夏秋冬的现象,有时被贬得一钱不值,有时被说成是灵丹妙药。这种现象的存在,从不同方面损害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声誉。因此,正确地认识这种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而探讨克服这种现象的途径,是完全必要的。思想政治工作为什么会出现时冷时热、冷热交替的现象呢?邢文认为基本原因有二:一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抽象性;  相似文献   

18.
在同部分职工谈论党风和社会风气问题时,听到这样一种说法:"过去的共产党员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现在的共产党员是先天下之有而有".对这种说法究竟应该怎样看待呢? 首先,要承认来自人民群众的这种批评意见有它一定的合理性. 现在,我们的党风确实存在不少问题.确实有那么一些共产党员,包括少数党员干部,不能很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他们象毛主席早就批评过的那  相似文献   

19.
"换位"思考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言外之意是要多站在别 人的角度上考虑问题,我们故且称之为换位思考。其实,换位思考是一种极好的工作方法。领导干部在工作中注重和善于运用这种方法,有利于捉高自身的工作效能,增强自身在下属中的威信,调动下属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  相似文献   

20.
<正>一、"特朗普现象":美国孤立主义的回归与再生(一)三种层次的"特朗普现象""特朗普现象"原本是对特朗普参加总统竞选、在共和党候选人中异军突起现象的一种表述,以此说明美国社会、政党政策以及意识形态变化所表现出的"另类"性、异质性的特征。然而,特朗普的竞选成功却使这种"另类"性、异质性意识迅速成为世人眼中的某种"普遍性"。这种意识的转变也使"特朗普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