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人为本"的三维规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面把握"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着眼,就是要以人对物质成果的支配和共享为本;从人与社会的关系着眼,就是要以制度安排对人的个性的激活和对人的能力的开发为本;从人与人的关系着眼,就是要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体的切身利益为本.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人将仁、义、礼、智、信称为五常,也就是“三纲五常”的五常。“常”是什么意思?常指的是自然状态,就是正常,比如一个人,在他处于正常状态的时候,他是明智的,反过来,处于不正常状态,不知道自然规律是什么,任意妄为,其结果就是凶灾。凶灾的一个体现就是疾病,甚至会得一些绝症。中国古人认为,仁、义、礼、智、信与人的脏器是有一定对应关系的。  相似文献   

3.
白洋 《桂海论丛》2012,28(2):112-116
两型社会和传统生态伦理观存在契合之处:当代人的"和谐"与古人的"天人合一"殊途同归;当代人的"资源节约型社会"与古人的"寡欲节用"相得益彰。在构建两型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充分从古人的生态伦理中汲取营养:两型社会的法律应当是尊重自然、顺应天道的法律;和传统社会的权利本位相左,两型社会法律强调的是不得超越环境极限的义务;在个体生活方式上,两型社会反对穷奢极欲,倡导物尽其用的绿色低碳生活。只有正确对待人天的关系,善待自然、尊重生命,才能实现两型社会的最终目标——人天和谐。  相似文献   

4.
小议诚信     
蔡红东 《政策》2003,(8):50-50
诚信属于道德概念,是诚实守信的意思。它用于人的行为,是道德规范;用于人的修养,是道德品质。在传统伦理道德中,诚信是个老话题。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诚信,"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的圣贤之训,"一言九鼎"、"一诺千金"、"童叟无欺"的经商伦理,千百年来都人所共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重提又是一个新话题。现代市场经济就是诚信经济,诚信就是通行证,欺诈则是墓志铭。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单住、一个政府、一个城市可以拥有很多财富和荣誉,但假如缺少了"诚信"这一品牌,那将是一场灾难。可以说,诚信呼唤已经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相似文献   

5.
和谐社会的表征是人与人、人与政府、人与自然之间的相生相长、共生共荣。契约精神是基于契约关系的一般要求而焕发出的平等自由精神和尚法、守信品格。"和谐"与"契约"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即两者皆立基于人们之间利利相生的合意。契约精神蕴涵的平等自由理念、法律信用机制对重塑人与人、人与政府、人与自然关系有重要价值:平等自由是和谐社会的精神向导;法治是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信用是和谐社会的基本机制。  相似文献   

6.
和合与和谐都是异质因素相处的一种方式.和合哲学作为古人调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以及人自身各种矛盾关系的高级哲理,其本质就是追求一种普遍、整体、动态的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以和合哲学为思想基础,承认差别和矛盾,确立不同社会主体和睦共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群众》2015,(4)
<正>古人云:"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这几句话告诉人们,常怀敬畏之心是防止自己言行举止出轨的一剂良方。作为一名宣传干部,首先要敬畏舆论。有些人总认为党委宣传部门是各类媒体的管理部门,其实这些人并不知什么是完全意义上的舆论,对舆论缺少敬畏之心。有些人还站在宣传部门的角度埋怨别人,总以为舆论就是"捅娄子"、惹麻烦,抵制、封堵正当的批评。  相似文献   

8.
楼兰 《协商论坛》2007,(9):55-55
美国人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有约在先",这体现着美国人讲信用的品质。美国人的预约观念是丝毫不含糊的,凡串门、看病、购票、住旅馆、谈生意、找工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晚清武昌府为历史背景,探讨了宗族与列女的和谐与冲突之关系.我们认为,在宗族的强势面前,作为女性群体的列女并非处于"失语"的位置,恰恰相反,她们经常参与家庭、宗族和社会事务,她们是历史中"活着"的群体,是历史的参与者.  相似文献   

10.
试谈社会利益群体与利益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而社会的利益群体和利益结构是调整的基本对象。如何有效地协调利益群体,合理地改善利益结构,关乎到社会的公平与安定,因此,深入地研究我国社会的利益群体与利益结构是非常必要的。一追求利益是人类活动的永恒动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马克思语)人们在追求自己的利益的过程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利益关系和利益结构,整个社会生活归根到底,就是多种多样的利益相互对立统一,错综复杂的图景。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利益关系中,不同的利益关系把人们结成为这样那样的利益群体。所谓利益群体,指的就是人们在一定的利益的基础上形成的相互认同的比较稳定的共同体。每个人由于所处的具体条件不同,有不同的需要和利益追求以及不同的利  相似文献   

11.
"一"义略谈     
陈新义 《前沿》2003,(2):114-116
古人从不同的角度对"一"的内涵进行了分析、探求,认为"一"是万物的始基.本文从"一"的概念、"一"的万物之源、一致统一、公正无私的涵义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人应遵循"一"的规律.  相似文献   

12.
陈曙光 《湖湘论坛》2007,20(4):12-14
"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是人学的基本问题".但人与世界究竟是"比肩并列"的两个"存在",还是同一"存在"的两个方面,或者说人与世界的关系究竟是分离的,还是统一的,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分理论人学与实践人学的分水岭和试金石.西方传统人学在回答人学"基本问题"时走的都是同一路径,即将前提预设为人与世界本来是分离的,只有在超验的思想世界中才能实现二者的统一;而马克思在回答这一"基本问题"时,则实现了革命性的颠覆,他认为传统人学的前提预设本身就是不成立的,人与世界的关系原本就是统一的,不存在感性的经验世界和超感性的本体世界的分离.  相似文献   

13.
力压迫下个人徒然痛苦的挣扎及消解。由此引起人们沉重的反思: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在人所创造的物质世界中,人的位置在哪里?人从一开始就是以群体的形式进化的,但是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疏远冷漠到如同冷硬的墙壁时,这个群体还有什么意义?这就是这部作品在怪异的形式下向读者提出的尖锐问题。六、《秋天的日落》 这是一篇超验主义作品。超验主义原义是指真理超出人的经验范围之外。美国作家,超验主义大师爱默生却认为:在一个伟大的统一的总体之内有两层现实,一层是超自然的现实,一层是自然的现实。超自然的现实是…  相似文献   

14.
李新春 《前进》2016,(1):37-38
正古人说,"尚贤者,政之本也。""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习近平总书记好干部"三问"——"怎样是好干部?怎样成长为好干部?怎样把好干部用起来?"以及关于"严以用权"的重要论述,对用好选人用人权提出了全新要求,提供了基本遵循。一、严用选人用人权是历史课题也是实践新题我们党能够领导人民最终走向胜利的一条重要启示,就是始终将选人用人作为关系事业兴衰成败的基础工程、战略工程、生命工程。革命战争年代,毛泽  相似文献   

15.
社会管理的主要任务是维护社会秩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管理,实际上就是理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社区关系、社会组织的关系以及群体之间的关系。它是以维系社会秩序为核心,通过政府主导、多方参与,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创造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基础运行条件和社会环境,从而促进社会和谐的一种活动。从这个角度来看,社会管理首先要解决的是社会秩序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以血缘关系、地缘关系、自我为中心的"差序格局"中,我国的社会信用结构是一种特殊主义信用结构,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具有"差序格局"特点。"差序格局"导致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流失,出现公共利益"私人化"、利益关系"圈子化"、公共权力"特权化"、国家法律"人情化"等失信行为。  相似文献   

17.
何平 《贵州民族研究》2006,26(4):173-178
许多学者在探讨南岛语民族的起源时,都认为这个民族群体与中国古代的越人有关系,还有人认为与越人和濮人都有关系。我的看法是,今天的南岛语民族的先民并不是直接源自中国古籍中提到的越人和濮人,只是与越人和濮人有着共同的祖先。在南岛语民族或广义的马来人这个群体中,体质特征较为古老的“原始马来人”形成较早,他们与濮人的祖先有密切的关系;而有着较高文化的、体质特征与壮侗语言诸民族相似的“续至马来人”则与古代越人的祖先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不能说今天的南岛语民族直接源自中国古籍中提到的越人和濮人。  相似文献   

18.
锐词     
《群众》2018,(18)
正中间群体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按照五等份分组,处于最高20%的收入群体为高收入组,依此类推依次为中等偏上收入组、中等收入组、中等偏下收入组、低收入组。中间群体,就是处在高收入组和低收入组之间的群体。前不久,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召开专题座谈会,研究促进"中间群体"增收。消费降级有人认为,榨菜、二锅头、快餐泡面、低端啤酒等快消品上市公司财报显示业绩较大幅  相似文献   

19.
正古人讲"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治制"。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聚焦"制度"这一重大主题,专门就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进行研究并做出决定,这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20.
社会整合是以利益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协调,展示了社会各子系统、社会行动主体、社会要素之间及其各自内部的协调状态或过程,具有整体、协调、团结、稳定、制约等功能。"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体现着尊重人、理解人和关心人的价值内涵。在引导少数民族公众通过"印象-尊重-认可"的发展过程,较快融合群体交往,并在群体中发挥重要作用,以实现社会整合之目的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以中国共产党的"以人为本"语境,解读社会整合的发展逻辑,廓清群体交往的过程,以达到找出有效控制关键要素之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